座標20°00′N 77°00′E / 20.00°N 77.00°E / 20.00; 77.00

印度地理極為多種多樣,地貌從頂上蓋雪的山脈沙漠平原丘陵高原。氣候從最南方的赤道氣候,到喜馬拉雅山脈苔原氣候。印度岡瓦那大陸中的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中分離並向北移動,來到今日印度板塊的位置,組成了印度次大陸的大部分。印度的大部份國土都位於印度洋上的半島上,西南是阿拉伯海,東南是孟加拉灣,具有超過70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

印度地理
亞洲
地區南亞
印度次大陸
坐標20°00′N 77°00′E / 20.00°N 77.00°E / 20.00; 77.00
面積第7名
 • 總計3,287,590[1]平方公里(1,269,350平方英里)
 • 陸地90.08%
 • 水域9.92%
海岸線7,516.6公里(4,670.6英里)
毗鄰邊境線[註 1][2]:15,106.70公里
 孟加拉:4,096.70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3,488公里
 巴基斯坦:3,323公里
 尼泊爾:1,751公里
 緬甸:1,643公里
 不丹:699公里
 阿富汗:106公里
最高點干城章嘉峰:8,598米
最低點庫灘那德:-2.2米
最長河流恆河雅魯藏布江
最大湖泊吉爾卡湖

印度北部區域由喜馬拉雅山脈中國不丹尼泊爾定界,西北部以塔爾沙漠旁遮普平原英語Punjab Plain(Punjab Plain)與巴基斯坦相鄰。最東北部以位入大片原始森林的欽丘陵(Chin Hills)與緬甸為界。以卡西丘陵盧賽丘陵孟加拉為界。

印度的最高點因為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而有爭議性;印度聲稱最高點(位於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海拔高度8,611米;印度實際控制地區的最高峰是干城章嘉峰,海拔高度8,598米。

位置 編輯

 
印度地形圖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3]。印度是世界面積第七大國,陸地面積3,287,590平方公里,其中實際控制面積3,201,446平方公里[4]。印度南北長3,214公里,東西長2,993公里。國境線總延長15,200公里。海岸線長7,517公里[5]。印度的領海是12海里[6]

印度在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接壤[註 2],北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東部和緬甸接壤。孟加拉國的大部份地區都和印度接壤。印度的領海和印度南側的島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尼西亞領海相鄰。斯里蘭卡隔保克海峽和印度相望。

印度位於南亞,毗鄰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印度半島的最南端是科摩林角。印度全國的最南端則是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在緬甸巴基斯坦之間。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

海事請求:

行政區劃 編輯

印度全國分為28個邦、7個中央直轄區。邦下設縣、鄉(市)、村。每個邦都有經選舉產生的代議制政府,中央直轄區由聯邦政府任命的長官統治。行政區之間的界線大多數依據語言民族來劃定的。

地形 編輯

地形上,大致分為3個區域:

  • 北部山地:為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海拔5500~6000米,印度和尼泊爾邊境上的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為印度最高峰。南側的小喜馬拉雅山脈、西瓦利克山脈,海拔分別為2000~3000米、60~1500米,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遞降,直抵印度大平原。
  • 中部平原:是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成的中央平原。東西長2000多公里,南北寬240~500公里,平均海拔100~200米,是世界著名大平原之一。分兩部分,東部為恆河平原,地勢低平,是印度文化的發源地。西部為印度河平原的一部分,大部分為沙漠覆蓋。
  • 南部高原: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從西南向東北緩傾,北起恆河平原南緣,南至半島南端,南北延伸達1500公里,海拔1000~1500米,為一久經侵蝕的古陸塊。由於長期侵蝕,高原地面多呈現桌狀山、平頂山,高度在300~800米之間。曾經發生多次升降、斷裂,形成許多地壘和地溝。西高止山脈,東坡緩傾,西坡陡峭,逼近阿拉伯海,沿岸平直(馬拉巴爾海岸)。東高止山脈,是斷續延伸的低丘,沿孟加拉灣的海岸平原寬約100公里,多沙質海岸、沼澤(科羅曼德爾海岸)。

氣候 編輯

印度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北有喜馬拉雅山脈為屏障,阻擋冷氣團南侵,南部半島伸向印度洋,受熱帶氣團影響,年均氣溫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高3~8℃。除高山地區外,各地年均溫在24~27℃之間。全國3/4的地區,最低溫度在0℃以上,年均降水量1134毫米。區域差異大,西北部為乾燥區,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塔爾沙漠地區不足100毫米;其他大部分地區在1000~2000毫米之間,沿海地帶及東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超過2000毫米;阿薩姆邦的乞拉朋齊,年均降水量11437毫米,是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3~5月為熱季,各地月平均氣溫可達30℃以上,其中塔爾沙漠最高氣溫達50℃以上,成為世界最熱地區之一。6~9月是雨季,西南季風強烈,飽含水氣,席捲印度半島,除西北部,全國普降大雨,占年降水量的70~90%,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到27~28℃。

自然資源 編輯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有56%的土地是可耕地,種植長期作物的土地有2.8%(2005年)。水澆地有558,080平方公里(2003年)。可再生水資源1,907.8立方公里(1999年) [1]

可回收淡水(家庭/工業/農業)[1]

  • 總計:645.84 立方公里/年(8%/5%/86%)
  • 每人:585立方米/年(2000年)

環境保護 編輯

森林採伐;土壤侵蝕;過度放牧;工業和交通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未處理污水和農業殺蟲劑造成的水污染自來水在整個地區還不能直接飲用;龐大和不斷增長的人口造成自然資源極度緊張[1]

印度參與的國際環境協議有:

注釋 編輯

  1. ^ 以下數據均為印度宣稱,非實際邊界
  2. ^ 印度宣稱和阿富汗接壤,這是因為印度政府主張擁有查謨-克什米爾邦全境的主權,而克什米爾有部份地區和阿富汗接壤。1948年,在聯合國的介入下,印巴戰爭停戰,和阿富汗接壤的部份實際由巴基斯坦控制。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1.3 Ind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4 January 2008 [2008-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2. ^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DEPARTMENT OF BORDER MANAGEMENT).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DEPARTMENT OF BORDER MANAGEMENT). [200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9). 
  3. ^ India Yearbook 2007. Publications Divis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 Broadcasting, Govt. Of India. : 1. ISBN 81-230-1423-6. 
  4. ^ India Details on Official India Government website. [2007-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5. ^ Manorama Yearbook 2006 (India - The Country). Malayala Manorama. 2006: 515. ISSN 0542-5778. 
  6. ^ Territorial extent of India's waters. developments till 1965.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AND INDIAN MARITIME LEGISLATION. 2005-04-30 [2006-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來源 編輯

       南亞地理       
  喜馬拉雅山 | 西高止山 | 東高止山 | 阿拉瓦利嶺 | 尼爾基里山脈 | 溫迪亞山脈 | 薩特普拉山脈 | 格羅山脈 | 西瓦利克山脈 | 卡西山地 | 安納馬萊山地 | 豆蔻山地 | 蘇萊曼山脈 | 喀喇崑崙山 | 興都庫什山 | 吉大港山區 | 德干高原 | 塔爾沙漠 | 瑪克蘭海岸 | 焦達訥格布爾高原 | 那加山脈 | 邁索爾高原
中央平原 | 印度河三角洲 | 恆河盆地 | 恆河三角洲 | 馬爾代夫珊瑚礁 | 科羅曼德爾海岸 | 康坎平原 | 拉克沙群島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 孫德爾本斯 | 喀奇濕地
主要地區 印度 | 巴基斯坦 | 尼泊爾 | 不丹 | 斯里蘭卡 | 孟加拉國 | 馬爾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