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756年1月27日),蒲州猗氏人(今山西臨猗縣),唐朝名將。

生平

編輯

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747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擔任安西副大都護,並且代理節度使之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也是史稱大勃律之戰。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天寶十四年(755年),范陽節度使的安祿山叛亂,佔黃河以北大部份地區,封常清入朝覲見唐玄宗,封主動請纓,「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唐玄宗很高興,加封封常清為范陽節度使,讓他到洛陽招募軍隊,「旬日得兵六萬」,但由於承平日久,民不知戰,而六軍宿衛多市井劣徒,不能受甲,實為烏合之眾 [1],反觀「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六日之內,三戰皆敗,只得放棄洛陽,西奔陝郡。唐玄宗削其官爵,讓他以布衣身份在高仙芝軍中效力,他向高仙芝提議退保潼關以拒之,此舉果然奏效,安祿山麾下之崔乾祐一時不能攻下。後封常清遭監軍邊令誠陷害:「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2] 玄宗聽信謠言,派遣邊令誠赴軍中,天寶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756年1月27日)和高仙芝一起被冤殺於潼關軍中。 封常清臨刑前說:「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受戮賊手,討逆無效,死乃甘心。」[3] 把自己的遺表交給邊令誠,請他呈送玄宗,表曰:「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後,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鋌。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4] 遂從容就死。封常清被斬後,軍隊由李承光暫領。此後戰事遂曠日持久。

相貌

編輯

《舊唐書·封常清傳》記載封常清「細瘦,目類,腳短而跛……其貌寢」,《新唐書·封常清傳》記載「以高仙芝為都知兵馬使。嘗出軍,奏傔從三十餘人,衣褷鮮明,常清慨然投牒請豫。常清素瘠,又腳跛,仙芝陋其貌,不納。」,意指封常清不但相貌醜陋,而且身材瘦小,斜眼,很可能還有天性長短腳英語Unequal leg length,走路時不平衡,並因此應征高仙芝侍從時一度遭到高仙芝拒絕。《舊唐書·封常清傳》還記載封常清「性勤儉,每出征或乘驛,私馬不過一兩匹」,《新唐書·封常清傳》記載「性勤儉,耐勞苦,出軍乘騾,私廄裁二馬」。就是說封常清出征時乘(註:舊唐書記載「或乘驛」意思是每次出征有時乘騾,而新唐書僅記載「出軍乘騾」),不像一般將帥一樣騎着馬出征,據《舊唐書·封常清傳》記載,就連動身到東都洛陽招募時也是「乘驛赴東京召募」,[5][6]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舊唐書·卷104》,出自劉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135》,出自《新唐書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典出《舊唐書》卷一百四〈封常清列傳〉:十四載,入朝,十一月,謁玄宗於華清宮。時祿山已叛,玄宗言兇胡負恩之狀,何方誅討?常清奏曰:「祿山領兇徒十萬,徑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方憂,壯其言。翌日,以常清為范陽節度,俾募兵東討。其日,常清乘驛赴東京召募,旬日得兵六萬,皆傭保市井之流。
  2.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六十·哥舒高封》、《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
  3. ^ 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封常清傳》
  4. ^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
  5. ^ 《舊唐書·卷一百四》
  6.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