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起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一部分

布拉格人民自發立起街壘
日期1945年5月5日-9日
地點50°04′43″N 14°26′04″E / 50.07861°N 14.43444°E / 50.07861; 14.43444
結果 停火
參戰方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抵抗組織
俄羅斯解放軍
 德意志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捷克斯洛伐克 Karel Kutlvašr英語Karel Kutlvašr
捷克斯洛伐克 František Slunečko英語František Slunečko
Sergei Bunyachenko英語Sergei Bunyachenko
納粹德國 卡爾·赫曼·法蘭克
納粹德國 魯道夫·圖桑
納粹德國 卡爾·弗里德里希·馮·普呂克-博格豪斯
兵力
30,000 起義軍[1][a]
18,000 俄羅斯自由軍團叛變者[7]
40,000[1][b]
部分飛機[11]
傷亡與損失
1,694–2,898 insurgents killed[12][13][c]
3,000 insurgents wounded[16][17]
300 ROA defectors killed and wounded[18][19][d]
380–953人死亡[20][e]
263–2,000 捷克平民死亡[18][21]
1,000+ 德國平民死亡[22][f]

布拉格起義捷克語Pražské povstání)是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布拉格當地反對納粹德國的一次起事。納粹德國對捷克的佔領助長了捷克民眾的反德情緒,同時紅軍和西方盟軍的推進為捷克反抗軍提供了機會。

1945年5月5日,在歐洲的二戰結束時,佔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德軍遭到了平民、捷克抵抗運動領導人和俄羅斯解放軍的襲擊。德軍對此予以反擊。5月8日,捷克和德國領導人簽署了停火協議,根據該協議,所有德軍撤出布拉格,但部分武裝黨衛軍拒絕服從。戰鬥一直持續到5月9日,當時紅軍已進入布拉格。

作戰雙方都犯下了數項戰爭罪。德軍使用捷克平民作為肉盾,並實施了多起屠殺。同時在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支持下,針對德國平民的暴力行為有增無減。盟軍最高指揮官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命令喬治·巴頓美國第三軍團不要前來援助捷克反德武裝,這削弱了西方列強在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信譽。相反,起義被描繪成捷克反抗納粹統治的象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Mahoney 2011,第191頁.
  2. ^ Bartošek 1965,第34–35頁.
  3. ^ Bartošek 1965,第55頁.
  4. ^ Bartošek 1965,第149–150頁.
  5. ^ Bartošek 1965,第53頁.
  6. ^ Pynsent 2013,第297頁.
  7. ^ Julicher 2015,第171頁.
  8. ^ Dickerson 2018,第97頁.
  9. ^ Bartošek 1965,第54頁.
  10. ^ Jakl 2004,第25頁.
  11. ^ Thomas & Ketley 2015,第284頁.
  12. ^ Kokoška 2005,第258頁.
  13. ^ 13.0 13.1 Publikace, kterou historiografie potřebovala: padlí z pražských barikád 1945. Vojenském historickém ústavu Praha. [20 June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2). 
  14. ^ Soukup 1946,第42頁.
  15. ^ Pynsent 2013,第285頁.
  16. ^ Soukup 1946,第39頁.
  17. ^ Orzoff 2009,第207頁.
  18. ^ 18.0 18.1 Marek 2005,第13–14頁.
  19. ^ 19.0 19.1 MacDonald & Kaplan 1995,第186頁.
  20. ^ 20.0 20.1 Staněk 2005,第197頁.
  21. ^ Merten 2017,第114頁.
  22. ^ Lowe 2012,第127頁.
  23. ^ Lowe 2012,第127–128頁.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標籤或{{efn}}模板,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標籤或{{notelis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