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表位(英語:antigenic epitope)簡稱表位,也稱抗原決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決定位[1],是指抗原表面上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化學官能基,其可被免疫系統(尤其是抗體B細胞或者T細胞)識別;這是因為免疫細胞並不能辨識整個大分子的免疫原,只能辨識免疫原分子上某些特定的部位。簡言之,表位就是抗原分子上與抗體或淋巴細胞受體結合的部位。

通常抗原表位是指外來蛋白質多糖等物質的其中一部分,但只要能被自體免疫系統所識別的表位,也被歸為抗原表位;而相對且互補於抗原表位,在抗體T細胞受體中能識別抗原表位的區域,稱為互補位英語Paratope抗體決定簇英語Paratope抗原結合位英語Paratope[2]

蛋白質抗原的表位根據它們的結構以及與互補位的交互作用,被分為構型表位線性表位這兩種類型[3]。其中構型表位由抗原氨基酸序列中的不連續部分組成,因此互補位和抗原表位的交互作用是基於表面的三維特徵和形狀,或者是抗原的三級結構。大部分的抗原表位都屬於構型表位。與此相反,線性表位是由一段連續的抗原氨基酸序列構成,與抗原的交互作用的基礎是其一級結構

功能 編輯

T細胞表位 編輯

T細胞抗原表位出現在抗原呈現細胞上,這種抗原將會和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相結合。由I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 Ⅰ類分子)所呈現的T細胞抗原表位通常是由8至11個氨基酸長度的多肽,而II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 Ⅱ類分子)所呈現的T細胞抗原表位相對更長,由13-17個氨基酸組成[4],而非經典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則呈現非多肽類的抗原表位,例如糖脂。

交叉反應 編輯

抗原表位有時候會發生交叉反應,這一特點通過抗獨特型抗體的調控,被免疫系統所利用。這一理論最初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尼爾斯·傑尼所提出的。如果抗體和某個抗原的表位結合,這一互補區會變成抗原表位被另一個抗體所捕獲。如果第二個抗體是一個IgM類型的抗體,則這一結合會提升免疫系統的響應;而如果第二個抗體是IgG類型的抗體,則這一結合會降低免疫系統的響應。

抗原表位的繪製 編輯

抗原表位可以通過蛋白質陣列文庫等技術進行繪製。同時,目前正在大力開發一些可靠的工具,用於預測蛋白質的抗原表位。

抗原標記 編輯

抗原表位通常會被用於蛋白質組學以及其它基因產品的研究當中,是指通過DNA重組技術,能夠被普通抗體所識別的編碼抗原表位的基因序列。抗原標記可以被融合到某段基因當中,其後該表位被合成為蛋白質或者其它基因產品的一部分,上面的抗原表位標記會被抗體或者其它基因產品所識別,使得定位、提純以及進一步的分子鑑定等實驗室技術變得可行。用於該目的的抗原表位通常為Myc標記HA標記FLAG標記GST標記6xHis標記[5]以及OLLAS標記[6]

引用 編輯

  1. ^ antigenic determinant {epitope} - 抗原決定位;表位. 國家教育研究院
  2. ^ https://www.termonline.cn/word/235406/1#s1
  3. ^ Jian Huang, Wataru Honda. CED: a conformational epitope database. BMC Immunology. 2006-04-07, 7: 7 [2018-04-02]. ISSN 1471-2172. doi:10.1186/1471-2172-7-7. 
  4. ^ Albert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2: 1401. 
  5. ^ Walker, John; Ralph Rapley. Molecular biomethods handbook. Humana Press. 2008: 467. ISBN 1603273743. 
  6. ^ Novus, Biologicals. OLLAS Epitope Tag. Novus Biologicals. [23 Nov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8).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抗原數據庫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