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畢達哥拉斯主義

希臘化哲學學派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是一個古希臘哲學的流派,它復興了畢達哥拉斯主義。新畢達哥拉斯主義受中古柏拉圖主義的影響,隨後又反過來影響了新柏拉圖主義 。它起源於公元前1世紀,並在公元1和2世紀盛行。 1911年,大英百科全書把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描述為古希臘哲學中的「新舊連接之間的紐帶」。 新畢達哥拉斯思想的核心是靈魂的概念,以及與神秘主義相關的內在渴望。 [1]

提亞納的阿波羅尼烏斯(約15?–100 CE),是新畢達哥拉斯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英語:Neopythagoreanism)一詞是一個現代(19世紀)術語, [2] 是「新柏拉圖主義」的相似詞。

歷史 編輯

在公元前1世紀,西塞羅的朋友尼吉迪烏斯·菲格魯斯嘗試復興畢達哥拉斯主義,但該學說最重要的成員是公元1世紀提亞納的阿波羅尼烏斯和Moderatus 。其他重要的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者包括數學家尼科馬庫斯(約公元150年),他描述了數字的神秘性質。在2世紀, 努美紐斯( Numenius)試圖將柏拉圖主義的其他元素融合到新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主義中,就此來預示新柏拉圖主義的興起。(特別是楊布里科斯就受到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影響)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試圖將神祕主義的宗教元素重新引入希臘化哲學中(由斯多葛主義主導),以取代形式主義。該學說的創始人試圖把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的思想發揚。他們回到了柏拉圖把理型論與畢達哥拉斯數論結合起來的時期,並確定「 單子論的善 」(由此產生了新柏拉圖主義有關的「太一」的概念。)

他們提出了心物問題的根本區別,必須通過禱告和求善的意志在精神上敬拜上帝 ,而不是外在行動。禁慾主義的生活必須使靈魂擺脫物質環境,必須放棄身體上的愉悅和所有感性的衝動,因為這有損於靈魂的靈性純潔。上帝是善的原則,邪惡的基礎是物質。在這個系統中,不僅可以辨別畢達哥拉斯的禁欲主義和後來的柏拉圖神秘主義,還可以辨別俄耳甫斯教東方哲學的影響。 柏拉圖的觀念不再是自我存在的實體,而是構成精神活動內容的要素,形成一種非物質宇宙,更被視為精神上的領域。

1915年時,在羅馬馬焦雷門附近發現了馬焦雷門大教堂。[3][4][5]馬焦雷門大教堂建於1世紀,據說由Statilus家族建造。這是新畢達哥拉斯主義者在1世紀時舉行會議的地方。[6]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alvin J. Roetzel, The World That Shaped the New Testament, 2002, p. 68.
  2. ^ Definition of Neo-pythagoreanism by Merriam-Webster
  3. ^ Secret pagan basilica in Rome emerges from the shadows after 2,000 years, Nick Squires, The Telegraph, 19 Nov 2015.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4. ^ The Neopythagoreans at the Porta Maggiore in Rome, Lisa Spencer, Rosicrucian Digest No. 1 2009. p36-44 (PDF).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1). 
  5. ^ Underground basilica of Porta Maggiore map.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6. ^ The Family of Statilius Taurus, Herbert W. Benario, The Classical World, Vol. 64, No. 3 (Nov., 1970), pp.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