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型銅鼓。是一類銅鼓,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中保留最多,並具有典型性而定名。

特點 編輯

西盟型銅鼓製作時期從唐朝至清朝均有[1]。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的普洱市、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雲南西南地區及泰國緬甸部分[2]越南北部也有發現[3]。其形狀高瘦、器身輕薄,鼓面比例大,邊沿如同屋檐狀伸出。胸、腰、足並無明顯分界線,鼓身呈直筒形。鼓面有太陽紋,芒數多為八芒和十二芒,鼓面暈圈多為十六暈、二十一暈。鼓面多飾有小鳥、魚、圓形小團花、米粒等[4]。鼓面上有立體蛙,並常見二蛙或三蛙重疊在一起[5]

圖像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 1978-2005.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3.02: 767. ISBN 978-7-222-09832-9. 
  2. ^ 殷會利編著. 殷会利民族美术教育与研究文集.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9.12: 63. ISBN 978-7-81108-795-6. 
  3. ^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 中华文化通志92 第十典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2: 178. ISBN 978-7-208-09030-9. 
  4.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 广西铜鼓图录.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1.09: 53. ISBN 7-5010-0555-9. 
  5. ^ 黃桂樞編著. 新编思茅风物志.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05: 68–69. ISBN 7-222-02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