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1],原字長庵,改字伯潛,號弢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福建福州府閩縣螺洲人。溥儀帝師

陳寶琛
陳寶琛

聽水老人七十九歲小景


大清太傅內閣議政大臣
籍貫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敬嘉,號伯潛,號弢庵、陶庵,晚號聽水老人
諡號 文忠
出生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1848-10-25)1848年10月25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
逝世 民國二十四年二月初一日
1935年3月5日(1935歲—03—05)(86歲)
 中華民國北平市
墓葬 福州馬尾區君竹村西300米登龍嶺
親屬 (弟)陳寶璐;(妹)陳芷芳,(妹夫)林爾康,(外甥)林熊徵
出身
  • 同治七年戊辰科進士出身
著作
  • 《滄趣樓詩集》10卷
  • 《陳文忠公奏議》2卷
  • 《聽水齋詞》1卷

生平 編輯

光緒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人好論時政,為清流黨。光緒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復。

光緒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1884年),上疏《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鄉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

宣統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在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錄》。民國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

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為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四年(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滿洲國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滿洲國官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

有藏書10萬冊,「清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

家族 編輯

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

陳寶琛兄弟6人,3人進士,3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

子:陳懋頤(早夭)、陳懋復、陳懋艮、陳懋需、陳懋隨[2]:19

女:陳京貞、陳南貞、陳勤貞、陳容貞[2]:20

著作 編輯

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重訂同治七年戊辰科會試同年齒錄》
  2. ^ 2.0 2.1 藍明. 繁花不落. 釀出版. 2013. ISBN 978-986-587-159-8. OCLC 1338495236. 

書目 編輯

  • 陳三立,《贈太師陳文忠公墓誌銘》,《清朝碑傳全集》,5冊,4004-40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