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療法,也稱之為「打雞血治百病」,簡稱「打雞血」,是中國19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初期,流行的一種偽科學的健身方法。該療法就是抽出新鮮的(最好是小公雞)的血液,注射到人的靜脈中(一說肌肉注射)。據上海大夫俞昌時介紹這種方法能治多種慢性病,對高血壓偏癱不孕症牛皮癬腳氣脫肛痔瘡咳嗽感冒等都有治療和預防的作用,並據他「統計」,「自己5年來親身注射雞血的療效至少有24種,膽石症、絲蟲病、腳腫、心臟病老花、腹瀉、睾丸硬化、凍瘡、褥瘡、脫皮、脫髮等病痊癒,而且精神健旺樂觀,視力增進,抵抗力強,面色紅潤,不怕冷,性慾旺,睡眠佳,大便暢,無任何病痛」。一時,各單位有病無病的人們,紛紛拎着大公雞去醫院排隊打雞血。各地流行(從大都市北京到窮鄉僻壤的西雙版納)的起訖和流行的具體時間、長度略有不同。方法是抽取小公雞(傳聞4斤以上重的純種白色「來亨雞」最好)的雞血幾十到100毫升,注射進人體,每周一次。

成效 編輯

雞血注射在皮下肌肉(而非靜脈注射)里,液體蛋白進入人體所引起的免疫反應。一些人有進補後的感覺,渾身燥熱,臉色紅潤。在醫學、醫藥條件相對低下的當時,可能具有某種類似替代性作用。但它的療效和適用範圍,顯然被極端誇大了(一種誇張說法稱它對半身不遂、腦中風、婦科病、陰道搔癢、不孕症、牛皮癬、腳氣、脫肛、痔瘡、咳嗽、感冒等都有治療和預防的作用)。而且由於雞感染的疾病較多,雞血的品質情況也不明確,帶來副作用的可能性不易控制(也有人注射後病亡的案例)。雞血療法本身的科學性沒有得到理論和臨床的證實,使用它的除了個別正規醫院外,多是城市的街道診所、縣鄉醫院。高潮時候還需要排隊注射。

歷史 編輯

雞血療法的發明人俞昌時,1903年生於安徽南陵謝家壩村(現屬許鎮鎮林塘村)人。他雖然出身在大地主家庭,19歲在上海醫科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共黨員。「五卅運動」期間,活躍在上海總工會。[1]1926年11月25日,回南陵創立中共南陵特支並擔任書記,[2]在南(陵)蕪(湖)一帶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2月10日,中國國民黨南陵縣黨部成立,俞昌時任常務委員。[2]後在武漢被捕失去組織關係。

1959年6月,在上海永安棉紡三廠任醫生的俞昌時在職工中試驗肌肉注射1毫升左右雞血。據靜安區衛生局調查證實,俞用「雞血療法」治過203例,「由病人口述所得的資料分析:對月經過多、胃潰瘍、偏頭痛等主覺症狀有改善者達65%」,但同時也指出,「其中有36%發生高熱、尋麻疹、淋巴結腫大等反應」。俞昌時自行印製於1964年8月的《雞血療法》一書中,輯錄了一百多個病例。[3]1964年12月12日,俞昌時給衛生部中國科學院寫信申訴。[3]在俞的申訴信中寫道:「雞血療法」當時也得到了「醫務界許多正直而前進的人士」一致「公認」;尤其在中醫界,一些有名望的中醫,認為它是祖國醫學的固有遺產,應發揚光大,作為創造我國新醫藥學派的重要項目之一。俞昌時並不滿足於肌肉注射雞血,而是「現已成功地發展到對人作靜脈注射」,雖然尚在縝密試用中,「但望其前途,將是對人類更大貢獻的發展方向」。

1965年6月12日,上海市衛生局召開了專家座談會,堅持認為:鮮雞血是有異性蛋白過敏性血清反應存在,不安全,「目前雖未發生死亡事故,但如繼續應用下去,意外事故勢所難免,特別鮮雞血治療對象均為慢性病,該病本身無多大危險性,而治療卻冒着危險更值得考慮。」半月後,上海市衛生局寫了《關於雞血療法的情況和處理意見的報告》呈送衛生部,稱將限令俞立即停止私自給病人注射鮮雞血試驗的行為。1965年7月23日,衛生部下發了《關於「雞血療法」的通知》,同意上海市衛生局調查報告的看法和處理意見,通知強調,「今後,應禁止醫務人員用鮮雞血給病人治病,以免發生過敏危險。群眾要求醫務人員用鮮雞血給予治療者,應加以勸阻。對於群眾中流行的各種傳說,應進行必要的澄清和解釋。」[3]

 
衛生部《關於「雞血療法」的通知》

雞血療法一時間竟造成了小公雞因緊俏而漲價,在低工資、高就業、物價穩定的當時,成為極罕見的現象。據稱,被抽過血的公雞瘦骨嶙峋,烹飪、食用時沒有香味。

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的非正常死亡、流血,使人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易逝,因此特別重視肉體生命的保全。只是藉助於西洋注射器械,又有了些「洋為中用」的科學色彩、現代意味,似乎愈發增加了可信度;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一哄而起、應和者特別地多。1980年代,相聲演員姜昆曾創作《紅茶菌和打雞血》對其進行諷刺。現代漢語也經常用「打雞血」形容一個人過於亢奮。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俞昌时与南陵民智促进会.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存档副本.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3. ^ 3.0 3.1 3.2 文革时“打鸡血”的荒谬疗法为何能盛行. [2009-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3).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