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女性大遊行

1956年8月9日发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亚的游行

南非女性大遊行是1956年8月9日發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亞的一次遊行示威。此次遊行的目的是抗議在1952年為黑人女性頒佈的種族隔離法,並向當時的總理約翰內斯·格哈杜斯·斯揣敦請願。

南非女性大遊行
日期1956年8月9日
地點
方法請願
衝突方
領導人物

背景 編輯

此次遊行由反種族隔離組織南非婦女聯合會(Federation of South African Women,縮寫FEDSAW)發起,它為包括ANC婦女聯盟英語ANC Women's League在內的各種婦女組織發聲,以加強女權運動的聲音[1]:890。該組織在1955年的人民代表大會英語Congress of the People (1955)上提交了「婦女需求(What Women Demand)」文件草案,內容涉及到如托兒、居住、教育、同工同酬,以及與男性在監護權、財產權、婚姻等方面的同等權利,為自由憲章英語Freedom Charter的制定作出了貢獻[1]:890。而1956年,他們的焦點轉向抗議黑人婦女通行證的相關法律。

遊行 編輯

遊行於1956年8月9日舉行,估計有20,000名不同種族的女性聚集在比勒陀利亞[2]:4。抗議在星期四舉行,也就是黑人家庭傭工休息的日子,以確保更多的女性參與[2]:4。因為大型的團體會被南非政府禁止,所以當婦女以各種方式到達時,她們以兩三人一組的小組形式走到南非政府中心——聯合大廈,並在大樓的花園和圓形廣場會面[2]:4。帶頭的人為:Lilian Ngoyi英語Lillian NgoyiHelen Joseph英語Helen JosephAlbertina Sisulu英語Albertina Sisulu索菲婭·威廉斯-代·布魯雲[3]

各種族代表提交14,000份聯署給南非總理[2]:4。但總理不在這而無法親自接受請願,取而代之由他的秘書接受[2]:4[4]

她們靜站沉默了整整30分鐘,然後唱了《天佑非洲》與被稱作女性自由之歌的《Wathint' abafazi, Strijdom!》[2]:4

wathint' abafazi,

wathint' imbokodo, uza kufa!

(當)你打擊女性, (就等於)你打擊了岩石,

你將會瓦解(你會完蛋)!

——召集女性的呼聲[4]

請願 編輯

南非婦女聯合會撰寫請願書,由印地安青年會印製[2]:4。請願內容如下:[5]:144

我們南非女性今日來到此處。我們南非女性非常清楚此法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小孩;我們非南非的女性了解我們姊妹所遭受的。對我們而言,侮辱非洲女性,就是侮辱所有女性。

  • 如果女性因通行證法而被逮捕,家庭會分崩離析。
  • 婦女會因為警察執行通行證檢查時遭受羞辱。
  • 女性會失去自由遷徙的權利。

我們,有投票權抑或無投票權之人,呼籲政府勿向女性發放通行證。我們不會激進抵抗,只要我們替我們的子女贏得自由、正義、安全。

——向總理請願,1956年8月9日

紀念銅像 編輯

1999年成立了紀念銅像指導委員會,由一位參與遊行的退休軍人、一位總統辦公室成員、三位藝術家、一位設計師和一位策展人組成評審團[2]:4。在茲瓦尼大學的比勒陀利亞理工學院英語Tshwa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舉辦為期七天的研討會,使活動公正公開透明,並讓弱勢藝術家也有機會參加比賽[2]:4。活動收到60份參賽作品,獲勝者是Wilma Cruise與Marcus Holmes[2]:4

2000年8月9日,南非婦女節英語National_Women%27s_Day當天,銅像在比勒陀利亞聯合大廈的圓形廣場Malibongwe Embokodweni亮相,用於紀念1956年的遊行活動[2]:1,4。銅像稱作「南非婦女銅像」,由南非的文化,科學和技術部(Department of Arts,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CST)負責[2]:1

整個紀念物最終設計為:從圓形廣場的階梯前,立一支柱子,上面用金屬刻上請願書的關鍵詞[2]:6,當爬上階梯時,會分別用十一種官方語言發出一個語音信息,「你打擊女性,(就等於)你打擊了岩石」 [2]:6。到達前廳時,在中心位置可以看到一塊「imbokodo」(磨玉米用的石臼[6]):一顆小的磨石在一顆大的磨石上[2]:6。石頭下面是光滑的圓形青銅石,周圍是深銅八角形板[2]:6。這些石頭象徵着婦女的勞動和養育。青銅板則象徵她們生活的土地[2]: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Unterhalter, Elaine. Women in Struggle: South Africa. Third World Quarterly. 1983, 5 (4): 886–893. JSTOR 3990829. doi:10.1080/0143659830841974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Becker, Rayda. The New Monument to the Women of South Africa. African Arts. 2000, 33 (4): 1–9. JSTOR 3337784. doi:10.2307/3337784. 
  3. ^ Maponya, Chichi. Honour the Strike a Woman Legacy. IOL. 2015-08-16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3). 
  4. ^ 4.0 4.1 Boddy-Evans, Alistair. Women's Anti-Pass March on the Union Buildings, Pretoria. about education. 2014-11-24 [2016-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5. ^ Legoabe, Lerato. The Women's March 50 Years Later... Challenges for Young Women. Agenda: Empowering Women for Gender Equity. 2006, 69 (21): 143–151. JSTOR 4066826. 
  6. ^ Stike The Woman Strike The Rock: Wathint' Abafazi Wathint' Imbokodo. art.co.za. 2000-08 [2018-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8)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