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舞曲獨立舞曲(在美國也被稱為地下舞曲[1]是一種將各種搖滾風格與電子舞曲相混合的音樂風格。曾經主要流行於英國,但通過80年代的New Order樂隊和90年代的The Prodigy樂隊的努力,另類舞曲已被美國乃至全世界所接受。

風格 編輯

Allmusic網站稱另類舞曲在「另類獨立搖滾的歌曲結構中加入了電子節拍、合成和/或採樣,和舞廳里的後迪斯科舞曲」。[2]The Sacramento Bee報紙將其稱為「後現代-歐洲合成-電子流行-新浪潮的混合」。[3]文化歷史學家Piero Scaruffi認為電子音樂最早出現於比利時,後來在加拿大,1980年至1984年之間奠定了盛行於90年代的另類舞曲的基礎。[4]

另類舞曲的靈感主要來源於舞廳文化,同時結合其他風格音樂,如合成流行樂,acid house,和trip hop。另類舞曲的表演者所創造的音樂有着顯著的風格、質地、或特定音樂元素的融合。[2]他們通常與小唱片公司簽約。[5]

二十世紀的概念 編輯

大多數另類舞曲藝術家是英國人,「因為英國舞廳和地下音樂文化中rave風格的盛行」。New Order因為在1982-93年之間所製作的音樂而被Allmusic網站視為另類舞曲風格的第一樂隊,這些音樂結合了後朋克與德國樂隊Kraftwerk的的電子合成流行樂風格。另類舞曲對英國80年代後期的Madchester風格(來源於曼徹斯特,New Order的家鄉城市)和90年代的trip hop和rave風格有着巨大的影響。[2]位於曼徹斯特由New Order和Factory Records唱片公司創建的The Haçienda舞廳,成為了80年代英國另類舞曲的中心。[6]

90年代的英國還有兩個突出的例子是The Prodigy和The Chemical Brothers [7] [8],而在美國,芝加哥的Liquid Soud和三藩市的Dubtribe則顛覆了另類舞曲原先「以單曲為主導、沒有著名而悠久的樂隊的形象」。[1]在美國,另類舞曲很少會在電台里播放,大多數創新的作品還維持其地下的狀態,或還需進口[5]The Prodigy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The Fat of the Land是第一張另類舞曲暢銷專輯,1997年在25個國家(包括美國)銷量第一。[7]

二十一世紀的發展 編輯

隨着二十一世紀初計算機技術和音樂軟件的普及和進步,樂隊開始放棄傳統的錄音室專輯製作方法。高品質的音樂往往通過一台筆記本電腦就能創造出來。這種進步導致自製的電子音樂數量有所增加,包括另類舞曲,可通過互聯網下載。[9]據BBC電台1的DJ Annie Mac稱,新千年的這種現象的一部分是「社區感覺」;她指出,「網站,博客MySpace讓人們越來越多地討論唱片,互相推薦唱片。這不像以前的舞廳,將要流行什麼都由DJ決定。口碑在現在是非常重要的。」[10]

二十一世紀初,「Electroclash」被用來形容像Fischerspooner和Ladytron一樣混合新浪潮與電子音樂的藝術家。2001年和2002年紐約舉行了Electroclash節,隨後2003年和2004年在美國和歐洲各地還舉行了巡演。[11]在2000年代中期,英國音樂雜誌NME通俗化了「New Rave」(「New Wave」和「Rave」),來形容類似Klaxons等樂隊,這些樂隊的搖滾審美觀包括90年代的rave風格的道具如熒光棒和霓虹燈。[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Kot, Greg. Picking Up The Beat: Underground Dance Music Steps Into The Spotlight With Chicago Summit. Chicago Tribune (Tempo). 25 July 1996: 1. 
  2. ^ 2.0 2.1 2.2 Alternative Dance: Genre. Allmusic. [27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2). 
  3. ^ Hot To Trot: A Guide Attitude Included To Sacramento's Alternative Dance Scene. The Sacramento Bee. 12 October 1990: TK14. 
  4. ^ Scaruffi, Piero. A History of Rock Music: 1951–2000. iUniverse. 2003: 210. ISBN 0-595-29565-7. 
  5. ^ 5.0 5.1 Talbot, Mary. Mixed Tapes A Sticky Matter Depending On The Spin, Deejays Plying Their Trademarks Are Either Artists Or Pirates. Daily News. 14 December 1995 [27 October 2009]. 
  6. ^ Shepherd, John. Continuum Encyclopedia of Popular Music of the World: Media, Industry and Societ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3: 423. ISBN 0-8264-6321-5. 
  7. ^ 7.0 7.1 Harrington, Richard. A Spark in Electronica? The Alternative Dance Genre Isn't Saving the Music Industry—Yet. The Washington Post. 24 August 1997: G5. 
  8. ^ The Chemical Brothers: Full Biography. MTV. [27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27日). 
  9. ^ Colonna, C. M.; Kearns, P. M.; Anderson, J. E. Electronically produced music and its economic effects on the performing musician and music industry.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CABI). 
  10. ^ Muggs, Joe. Mix and mash with Mac the magpie. The Daily Telegraph. 7 September 2006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11. ^ Quinion, Michael. Electroclash. World Wide Words.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4月7日). 
  12. ^ Green, Thomas H. The Klaxons, the day-Glo kings of the new rave. The Daily Telegraph. 8 February 2007 [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0). 

外部連結 編輯

Template:Electronic 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