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字母,或稱畏兀兒字母古維吾爾字母(Old Uyghur alphabet),是回鶻人為了拼寫自己語言而在粟特字母的基礎上創製的文字,主要通行於8至15世紀之間,但最遲至17世紀尚在使用。回鶻字母是一種拼音文字,由18個輔音及5個元音字母組成。幾個字串聯寫成一個字詞,字詞之間留空白以隔開不同字詞。字母在詞頭、詞中、詞末會有不同形狀。回鶻文由上至下拼寫成行,行與行由左至右排。

回鶻字母
用回鶻字母拼寫的「回鶻」一詞
類型
使用時期
約8至17世紀
書寫方向縱書與橫書、從上至下 編輯維基數據
語言古代突厥語
相關書寫體系
父體系
子體系蒙古字母

 →托忒文
 →滿文

  →錫伯文
Unicode
範圍U+10F70至U+10FAF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回鶻字母最初被用於拼寫突厥語,而其具體是從什麼年代開始使用的,目前尚無定論。最早的文獻是公元8世紀的《九姓回鶻可汗碑》等一系列古代突厥語碑銘。回鶻字母是突厥世界最東部的文字,主要流行於回鶻人的活動區域內,即西起楚河流域東抵中國甘肅地區,北起阿爾泰山南至哈密地區的廣大範圍內。成書於11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和13世紀的《蒙韃備錄》都曾記述過這種文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樂智慧》即有15世紀的回鶻字母抄本存世,《登霄紀》、《烏古斯汗傳說》等文獻也均有該時期的回鶻字母抄本存世。但大量回鶻字母文獻則是出土於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和甘肅地區。

源流 編輯

學界相信回鶻字母是在粟特字母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早在突厥汗國時時期(552年-745年),使用粟特字母的粟特文已經被突厥人用於記載史事。被發現於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呼尼河流域的布古特以西10公里[1]布古特碑是已知最早的突厥人建造的碑銘,其內容即一面為婆羅米文梵語、三面為粟特文粟特語。繼西突厥汗國而據有天山地區的突騎施汗國曾發行過一種類似中國銅幣的圓形方孔錢幣,錢上所鑄文字即包含粟特語,學界稱為突騎施錢。在突厥汗國時期創製並使用突厥字母後,回鶻人依然在其《九姓回鶻可汗碑》等數通紀功碑中與突厥字母的突厥文並用粟特文粟特語。這與回鶻汗國時期(744年-840年),回鶻人與粟特人之間的商業、文化交流增多有很大關係。由於受粟特文的影響,回鶻人開始採用粟特字母來拼寫語言,並最終形成了回鶻字母。1950年代在今蒙古國烏布蘇省圖爾根蘇木發現的烏蘭浩木碑,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回鶻字母文獻。

 

回鶻字母的數目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最少為18個,最多達23個。23個字母中有5個字母表示8個元音,18個字母表示22個輔音。在早期文獻中有的字母表示兩個以上的語音,在後期文獻中才在相應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個點或兩個點予以區別。字母分詞首、詞中、詞末等形式。有句讀符號。在摩尼教文獻中還在句讀符號上加紅色圓圈。段落用對稱方形的四個點隔開。有印刷體和書寫體。書寫體又分楷書、草書兩種。楷書用於經典,草書用於一般文書。早期行款是由右往左橫寫,後期則改為從左往右豎寫。本來粟特字母是由右至左橫寫、行數從上至下。然而,回鶻文卻轉了逆時針90度,變成從上到下寫直書、行數從左至右。其後的蒙古文滿文皆跟隨回鶻文的書寫方向。無法知道為何出現這種改變。但學者們推測這是為了行文和直書的漢文相適應而發生的變化。

 

回鶻字母文獻 編輯

現存回鶻文文獻種類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經典、醫學著作、文學作品、 公文、契約、碑銘、詞彙集等。其中大部分出土於新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和甘肅敦煌的藏經洞,少部分是存於各伊斯蘭國家的手稿。世界上現存的回鶻文文獻基本存於歐洲,其中以德國和法國最多,德國的藏品大多來自吐魯番,法國的則大多來自莫高窟,英國則是第三位。

中國明代還刊印了回鶻文工具書《高昌館雜字》和《高昌館課》。

隨着20世紀中國西北考古工作的興起,百多年來考古學界在甘肅敦煌及中國學者袁復禮(1893-1987)1930年在新疆發現的回鶻文寫本《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殘本),經歷史學家馮家昇(1904-1970)整理,於1951年影印出版。1978年還在新疆哈密發現了回鶻文的《彌勒會見記》。

回鶻字母的影響 編輯

回鶻字母是繼突厥字母之後,第二個被突厥人大量用來記錄自己語言的文字體系。在成書於11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中,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將回鶻字母稱為突厥人特有的文字。而突厥字母完全未被提及。在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後的文化轉型過程中,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突厥語文獻和使用回鶻字母拼寫的突厥語文獻一直並存。實際上,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回鶻字母一直被各地區的突厥人廣泛使用,並將影響擴展到周邊的其他民族身上。

成吉思汗征服乃蠻部落後,命令原乃蠻的掌印官回鶻人塔塔統阿教授蒙古人回鶻字母,以拼寫蒙古語,即為回鶻式蒙古文,後世又演化為蒙古字母。而滿文則是在蒙古字母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

在蒙古入侵後的突厥斯坦地區,由於文化發達的回鶻人被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大量任用為書記官員和政務官以幫助蒙古人治理新征服的各地區,用回鶻字母拼寫的突厥語文書在各蒙古汗國的效力僅次於蒙古語文書。由於回鶻字母的影響力,金帳汗國的許多札兒里黑也是用回鶻字母的突厥語書寫的。到了帖木兒時期,回鶻文也被升格為官方語言,大量原本是用阿拉伯字母寫成的突厥語著作被用回鶻字母謄抄並存世至今。 而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鶻汗國由於一直使用回鶻字母,使得回鶻字母亦隨着佛教的影響而傳播。元代的北京居庸關雲台石刻即有回鶻字母的突厥語佛教經文。

回鶻字母的消亡 編輯

14世紀,作為使用回鶻字母的中心的高昌回鶻汗國窩闊台系蒙古後王與察合台系蒙古後王對天山東部地區的拉鋸戰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社會經濟急劇衰落,最終皇室不得不放棄國家,東遷甘肅以自保。隨着中亞的蒙古人皈依伊斯蘭教後帶來的狂熱宗教熱忱,作為該地區原有的佛教突厥文化載體的回鶻字母突厥語文獻被大量的拋棄和破壞,佛教壁畫和寺廟建築也被損毀。儘管後來帖木兒時期,回鶻字母一度被升格為拼寫官方語言的文字,但隨着帖木兒帝國的衰落,回鶻字母在中亞最後的餘輝也漸漸消逝了。

至16世紀東察合台汗國統一吐魯番及哈密地區後,在這一地區內,回鶻文也成了無人認識的死文字。只有東遷甘肅的回鶻人後裔裕固族仍然繼續使用回鶻字母,迄今已知最晚的抄寫於1687年的回鶻文《金光明最勝王經》,即是由他們所完成的。

Unicode 編輯

Unicode 14.0收錄了回鶻字母。

回鶻文
Old Uyghur
[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0F7x 𐽰 𐽱 𐽲 𐽳 𐽴 𐽵 𐽶 𐽷 𐽸 𐽹 𐽺 𐽻 𐽼 𐽽 𐽾 𐽿
U+10F8x 𐾀 𐾁 𐾂 𐾃 𐾄 𐾅 𐾆 𐾇 𐾈 𐾉
U+10F9x
U+10FAx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4.0
2.^ 灰色區域為尚未分配的碼位

註釋 編輯

  1. ^ 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 民族研究. 1940年, (20期) [2018-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1) (中文). 

參考文獻 編輯

  • 牛汝極:《維吾爾文字古文獻導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 A. von Gabain (馮加班), Altturkishche Grammatik.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ltz, 1974. 馮加班 著,耿世民 譯:《古代突厥語語法》,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 楊富學:《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 Gorelova, Liliya M. Manchu Grammar. Brill. 2002 [2022-01-18]. ISBN 978-90-04-1230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