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梅尼斯王朝

希梅尼斯王朝西班牙語Dinastía Jimena),西班牙歷史上的一個王朝,曾統治納瓦拉王國卡斯蒂利亞王國以及阿拉貢王國。系中世紀伊比利亞半島重要的統治家族。該王朝起源於9世紀,至11-12世紀期間,其宗室支系通過複雜的聯姻與繼承關係,逐步掌控了納瓦拉、阿拉貢、卡斯蒂利亞、萊昂及加利西亞等王國,並將勢力範圍擴展至法國南部諸領地。作為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的核心政治力量,該王朝不僅實質性拓展了基督教王國的控制疆域,更通過軍事威懾將毗鄰的穆斯林泰法諸國納入附庸體系。[1]

希梅尼斯王朝
國家西班牙
創立者桑喬一世
頭銜潘普洛納國王
卡斯提爾國王/女王
亞拉岡國王/女王
消亡1234年

歷史

編輯

歷史上首個有記載的希梅內斯家族成員是潘普洛納加西亞·希門尼斯,但身份成謎。據《羅達法典》記載,他是"潘普洛納王國另一區域的君主",推測其統治範圍位於伊尼格斯王朝直接控制區之外的納瓦拉地區,從留存的後世特許狀所列地產來看,可能統治着阿拉瓦和西比利牛斯邊境地帶。該家族長期被認為起源於加斯科涅地區。[2]

公元905年,王朝創始人幼子桑喬·加塞斯藉助外部勢力,取代伊尼格斯王朝的福爾頓·加塞斯,將王權收歸本家族。他被視為王朝的真正奠基者,此後數代穆斯林史料都稱該家族為"巴努·桑喬"(阿拉伯語:بنو شانجه,意為桑喬後裔)。12世紀安達盧西亞突尼斯編年史家伊本·卡爾達布斯更將潘普洛納的桑喬三世稱為"伊本·阿巴爾卡"(阿拉伯語:بن أبرك,意為阿巴爾卡之子),這一稱號源自桑喬一世的綽號,由此形成"巴努·阿巴爾卡王朝"。除成功抵禦科爾多瓦埃米爾的多次進攻外,桑喬一世還擊潰鄰近的巴努·卡西家族,將潘普洛納疆域擴展至埃布羅河上游谷地,並將原屬自治的阿拉貢伯國納入版圖。

925年桑喬去世後,其弟希梅諾·加塞斯延續強勢統治,頻繁介入鄰近基督教國家與穆斯林政權的政治博弈。他逝世時將王位傳給尚處幼年的侄子——桑喬之子加西亞·桑切斯一世。這位幼主最初由其母托達·阿斯納爾(伊尼格斯家族後裔)攝政,托達通過建立複雜的政治聯姻網絡維繫着伊比利亞基督教諸國的關係。加西亞成年後邀請表親科爾多瓦的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介入,成功擺脫母親控制。此後三代君主皆受制於哈里發國,經歷戰敗與臣服的屈辱時期。加西亞為其幼子建立的維格拉附庸王國僅存續數十年,最終被重新併入潘普洛納王國

直到"偉大者"桑喬統治時期(1000-1035),潘普洛納才真正擺脫科爾多瓦的宗主權。這位雄主不僅統治着潘普洛納,還通過征服權獲得阿拉貢卡斯蒂利亞乃至萊昂(不含加利西亞)的統治權。他接受巴塞隆拿伯爵效忠,可能還獲得加斯科涅公爵的臣服。在萊昂加冕後,他更自封全西班牙皇帝。其遼闊疆域在去世後被諸子瓜分,形成三個獨立的希梅內斯王朝的王國。

長子加西亞繼承的納瓦拉王國無力維持霸權,導致私生子兄弟拉米羅一世統治的阿拉貢完全獨立(拉米羅此前已接管被謀殺的兄弟貢薩洛在索夫拉爾韋和里瓦戈薩的領地)。幼弟卡斯蒂利亞伯爵費爾南多一世於1037年在戰場上擊殺名義上的宗主——萊昂-加利西亞國王並繼承其王位,建立了卡斯蒂利亞王國,並將這些領土完全納入家族統治。他隨後擊敗加西亞,在兄弟中建立某種霸權,但臨終前再次將王國分封諸子。其中阿方索六世不僅繼承父親統一後的王國,更征服托萊多,重拾皇帝頭銜,甚至宣稱要同時統治基督教與穆斯林西班牙。

1076年,納瓦拉支系的桑喬四世遭兄弟暗殺,其堂兄弟卡斯蒂利亞的阿方索六世與阿拉貢的桑喬·拉米雷斯聯合瓜分王國:阿拉貢統治者獲得納瓦拉王冠,西部領地則劃歸卡斯蒂利亞。當納瓦拉-阿拉貢的"戰士"阿方索迎娶阿方索六世之女——卡斯蒂利亞與萊昂女王烏拉卡並宣稱帝號時,家族領地曾短暫統一。但這段婚姻最終破裂,卡斯蒂利亞與萊昂王位由烏拉卡前婚之子繼承,脫離希梅內斯王朝。阿拉貢與納瓦拉在阿方索去世後也分道揚鑣:前者傳於其弟,後者由原統治家族後裔繼承,最終都通過女系傳入他族——阿拉貢的佩德羅妮拉嫁予巴塞隆拿統治者,實現兩國合併為阿拉貢聯合王國納瓦拉的布蘭卡在其兄桑喬七世1234年去世後繼承王位,標誌着希梅內斯王朝的終結。

15世紀意大利波吉亞家族曾編造族譜,宣稱祖先是薩拉戈薩博爾哈領主佩德羅·德·阿塔雷斯。這位競爭者當年在"戰士"阿方索去世後曾角逐納瓦拉與阿拉貢王位。佩德羅確屬希梅內斯家族旁系,是阿拉貢國王桑喬·拉米雷斯私生兄弟——里瓦戈薩伯爵桑喬·拉米雷斯之孫。若此譜系屬實,波吉亞家族將成為希梅內斯王朝的直系後裔。但經考證,這一血統純屬虛構。

  1. ^ Linehan, Peter (1993). History and the Historians of Medieval Spain.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ISBN 9780198219453.
  2. ^ Roger Collins, The Basques (Blackwell, 1986), p.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