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譏(?—?),字直言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人,南朝梁南朝陳間經學家。

南梁廬陵王府録事參軍、尚書祠部郎中張仲悅之子。幼年聰明,十四歲通《孝經》、《論語》。喜歡老莊思想,受學於汝南易學家周弘正梁朝大同年間,召補國子正言生。梁武帝在文德殿選國子生,張譏和袁憲參加。梁武帝命他答釋《周易》,他循循漸進,辭令溫雅,武帝深為驚異,賜裙襦絹等物。父親去世,服喪超禮。之後任湘東王國左常侍,田曹參軍,轉任士林館學士

他和皇太子蕭綱議論《孝經》問題受到贊賞。侯景之亂時,張譏在建康城中,為太子在武德後殿講義老莊。台城陷落,張譏崎嶇避難,不出仕侯景。侯景之亂平定後,任臨安縣令。永定元年(557年),陳朝建國,張譏任太常丞,轉任始興王府刑獄參軍。天嘉年間,任國子助教,主講《周易》、《老》、《莊》。周弘正主國學,張譏博學善辯。張譏與周弘正一起討論易學,周弘正詞窮,他的弟弟周弘直幫助他辯論,張譏對周弘直說:「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周弘直說:「我幫助你的老師,何為不可?」舉座皆笑。周弘正曾對人說:「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人懍然。」陳宣帝時,任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任武陵王限內記室,學士如故。

皇太子陳叔寶在東宮,集宮僚置宴,他拿着新製作的玉柄麈尾,說:「如今賢能的士人不可勝數,但是,真正稱得上首領而能拿這麈尾的,恐怕只有張譏」,親手賜授給張譏。張譏在溫文殿講老莊。陳叔寶即位為陳後主,張譏為南平王府諮議參軍兼東宮學士。學士如故、轉任國子博士。後主到鍾山開善寺,在寺西南松林下座談,讓張譏為學僧「豎義」(講論老莊義理)。因手邊無麈尾,令張譏以松枝代替。顧況有詩「松枝當麈尾,柳絮替蠶綿。」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滅陳,張譏入關中。後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張譏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平生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閒逸。博通諸經,尤精《論語》、《易經》及《孝經》,所撰有《周易張氏講疏》、《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內篇義》十二卷,《莊子外篇義》二十卷,《莊子雜篇義》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遊玄桂林》二十四卷,均佚。他在易學上有突出貢獻。講析《周易》、《老》、《莊》,教授生徒。吳郡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雲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都傳其業。

延伸閱讀

編輯

[]

 陳書·卷33》,出自姚思廉陳書

參考文獻

編輯
  • 梁書·卷33·儒林傳》
  • 南史·卷71·儒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