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1332年—1385年),天德[3],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軍隊,追隨其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任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北元勢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國公。同時也是明成祖國丈明仁宗朱高熾的外祖父。死後,朱元璋追封他本人及其曾祖父徐五四,祖父徐四七,父親徐六四為中山王。

徐達
徐達

徐達像


大明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省右丞相參軍國事
爵位 魏國公
追封中山王
籍貫 鳳陽府鳳陽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天德
諡號 武寧
出生 元至順三年(1332年)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鍾離縣永豐鄉[1]
逝世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二十七日(52-53歲)[2]
南京應天府
墓葬 徐達墓
配偶 妻張氏,存疑
謝氏
妾孫氏
妻賈氏,存疑
親屬 長子徐輝祖
次子徐添福
三子徐增壽
四子徐膺緒
長女徐皇后
次女代王朱桂
三女安王朱楹

生平 編輯

早年經歷 編輯

徐達曾祖父徐五四,曾祖母何氏,祖父徐四七,祖母周氏,父親徐六四,母親蔡氏[4],家族世代務農。洪武二十三年九月[5],徐達三代先人皆追封中山王及中山王夫人。徐達面貌清癯,顴骨稍高,身材魁偉。自幼習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紅巾軍郭子興部隊,後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朱元璋向南進攻定遠,率領二十四人前去,徐達排在第一,率部在滁州澗擊敗元軍[6]。至正十五年二月,又隨軍攻取和州,郭子興任命徐達為鎮撫。攻佔和州後,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二人最終都倖免於難[7]

征戰江南 編輯

同年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攻佔採石太平。在攻打採石和太平的戰鬥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擒元將陳野先,隨後徐達等分道攻佔溧水溧陽等地。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集慶後,命徐達東取鎮江。鎮江克後,徐達將兵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此後被任命為淮興翼統軍元帥[8]。當時,張士誠佔據常州,命令陳保二率水師進攻鎮江。徐達在龍潭擊敗陳保二,於是請求增兵圍困常州。張士誠派出將領前來增援,徐達率部離開城池設下兩道埋伏圈等待,派王均用率部充當奇兵,而自己親自指揮部隊。張士誠軍敗走遭遇埋伏,被徐達擊敗,生擒張、湯二將。第二年攻克常州,晉升僉樞密院事。接着攻克寧國,進攻宜興,派前鋒趙德勝攻佔常熟,生擒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至正十八年(1358年),再次進攻並攻佔宜興[9]

朱元璋親自率軍進攻婺州,命徐達留守應天,又派出軍隊擊敗天完將領趙普勝軍,收復池州。改任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接着,徐達進攻安慶,從無為陸路進攻,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於青山,並乘勝追擊攻克潛山[10]。之後,徐達回到池州,與常遇春埋伏在九華山下,擊敗陳友諒軍隊,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常遇春說:「這是一支勁旅,不殺會成為後患。」徐達認為不可,於是上報朱元璋。而常遇春先前在夜晚坑殺俘虜過半,朱元璋不高興,於是將其餘俘虜全部釋放。於是開始命令徐達統領其他將領。陳友諒進攻龍江,徐達在南門外駐軍,與諸將拼死作戰擊敗陳軍,追擊到慈湖,焚毀了他們的艦船[11]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徐達與陳友諒大戰於江州,陳友諒敗退,徐達追擊。陳友諒率艦隊從沔陽出發,徐達在漢陽沌口駐軍抵禦。此時晉升中書右丞[12]。第二年,朱元璋攻佔南昌,降將祝宗康泰叛變。徐達率沌口駐軍擊敗他們。又跟從增援安豐,擊敗張士誠部下呂珍,進圍廬州。適逢陳友諒進攻南昌,朱元璋召徐達前來,在鄱陽湖遭遇陳友諒軍,史稱鄱陽湖之戰。徐達擊敗陳友諒前鋒,擊殺一千五百人,繳獲大型軍艦一艘。朱元璋顧慮張士誠進攻後方,命徐達返回應天鎮守,之後繼續作戰,擊敗陳友諒[13]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以徐達為左相國。徐達率部攻克廬州,之後進攻江陵衡州寶慶等地,平定湖廣。之後,指揮常遇春等進攻淮東,攻佔泰州。張士誠軍攻佔宜興,徐達率軍收復。隨後再次率兵渡江,攻佔高郵,俘虜一千餘人。再進軍攻佔安豐,俘虜元將忻都,迫使左君弼逃亡,獲得其全部艦船。元軍進攻徐州,徐達率軍迎擊,斬殺俘虜以萬為單位計算,淮南淮北完全平定[14]。隨後,徐達建議乘勝進攻張士誠[15]。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張士誠三路出擊,徐達也分三路軍應戰,另外派兵扼其歸路。張士誠戰敗回逃,不能入城,只得返回作戰,徐達大敗張士誠軍,擒獲將吏二百人,包圍湖州。張士誠派呂珍等率軍六萬前來援救,駐屯舊館,修築五寨以自固。徐達讓常遇春等建造十座堡壘加以圍阻。張士誠又親率精兵來援,徐達在皂林大敗其軍,張士誠逃走,遂攻克升山水陸寨。五太子朱暹、呂珍等都投降,徐達巡行城下,湖州投降。然後攻下吳江州,從太湖進圍平江。次年,攻取平江,生擒張士誠。在平江城即將被攻克時,徐達與常遇春相約說:「軍隊入城,我軍紮營城左,你軍紮營城右。」又命令將士道:「搶劫百姓財物者死,毀壞百姓房屋者死,擅自離營二十里者死。」入城之後,吳人安然如故。還師之後,徐達受封魏國公[16]

 
南京建鄴區莫愁湖公園勝棋樓室內,朱元璋與徐達弈棋場景復原

北伐大都 編輯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朱元璋親自在龍江為這次征討舉行祭神儀式,並親授方略[17]。徐達率軍攻克沂州,招降守將王宣。進一步攻克嶧州,王宣重新反叛,徐達便將他擊殺。攻下莒、密、海諸州,然後派韓政分兵扼守黃河。張興祖攻取東平濟寧,而自己率大軍攻取益都,攻下淮、膠等州縣。濟南投降,徐達分兵攻取登、萊,山東全部平定[18]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達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右丞相、兼太子少傅[19]。常遇春攻克東昌,會師濟南,擊斬樂安反叛者。然後徐達還軍濟寧,率水師溯黃河而上,直趨汴梁,守將李克彝逃走,左君弼竹貞等投降。於是從虎牢關進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於洛水之北,元軍兵敗逃走。梁王阿魯溫以河南投降,徐達率軍平定嵩、陝、陳、汝等州,然後直搗潼關李思齊逃往鳳翔,張思道逃往鄜城,徐達率軍入關,西到華州[20]。捷報傳來後,朱元璋巡幸汴梁,召徐達到其住所,擺酒設宴慰勞,並與他商議北伐之事。徐達說:「我大軍平定齊魯,掃平河洛,王保保徘徊觀望;潼關已克,李思齊之輩狼狽西逃。元朝聲援已絕,現在我們乘勢直搗元都,便可以不戰而取。」[21]

閏七月,徐達與常遇春率軍會師河陰,派遣副將分道巡行河北之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軍隊臨時駐紮臨清,派傅友德開闢陸路使步騎兵通過,派顧時疏通河道使水師通行,然後引兵向北。常遇春已克德州,與徐達合兵攻取長蘆,扼直沽,搭浮橋讓軍隊過河。水陸並進,在河西務大敗元軍,進一步攻克通州元順帝攜后妃、太子向北逃走[22]。一天後,徐達陳兵齊化門,填濠登城。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朴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拒不投降,徐達便將他們斬首,除此之外,沒殺一人。然後命人封閉府庫,登記書籍、寶物,並命指揮張勝帶領一千士兵看守宮殿門,讓宦官看護那些宮人、嬪妃、公主,嚴禁士兵侵擾欺凌她們。城中官民安居樂業,店鋪照常營業[23]

攻克晉陝 編輯

攻克大都後,朱元璋命徐達與常遇春進取山西。常遇春攻佔保定中山真定馮勝湯和攻下懷慶,越過太行山,攻取澤州潞州,徐達率大軍隨後跟進。當時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正引兵出雁門關,將由居庸關進攻北平。徐達知道後,與諸將商議道:「擴廓率軍遠行,太原必定空虛。北平有孫都督在,足以禦敵。現在我們乘敵不備,直搗太原,使其進不能戰,退無所守,這就是攻擊敵人的要害和虛弱之處。如果擴廓西還自救,我們就能將他擒獲。」於是,徐達引兵直趨太原,王保保到保安,果然返回援救。徐達挑選精兵夜襲其營,王保保率十八名騎兵逃跑。徐達盡降其部眾,攻克太原。又乘勢收取大同,分兵巡行還未攻下的州縣,山西全部平定[24]

洪武二年,徐達引兵向西渡河,到達鹿台張思道逃走,於是攻克奉元。當時常遇春攻下鳳翔,李思齊逃至臨洮,徐達會集諸將商議軍隊的進攻方向,主張進攻臨洮[25]。於是率軍渡隴,攻克秦州,攻下伏羌、寧遠,進入鞏昌,派右副將軍馮勝進逼臨洮,李思齊果然不戰而降。然後分兵攻克蘭州,擊走豫王,全部繳獲其部隊輜重行李。回軍出蕭關,攻下平涼,張思道逃往寧夏,被王保保所捉,其弟張良臣以慶陽投降,徐達派薛顯受降。張良臣重新反叛,趁夜出兵襲擊,打傷薛顯。徐達督軍包圍張良臣叛軍,王保保遣將前來援救,徐達率軍迎擊,將其打敗逃走,於是攻取慶陽,張良臣父子投入井中,便將其拉出斬首,陝西之地全部平定。朱元璋下詔,徐達班師回朝,賞賜豐厚的白金和絲綢[26]

平定西北 編輯

 
徐達

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又以徐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路出兵攻打北元。徐達自潼關從西路出擊,直搗定西,攻打王保保。李文忠自居庸從東路出擊,橫穿沙漠,追擊元昭宗。徐達兵至定西時,王保保退駐沈兒峪,徐達揮師逼近。雙方隔溝而壘,一天之內交戰數次[27]。王保保派精兵從小路出發,進攻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惶失措,軍中驚擾,徐達率軍將王保保擊退。徐達因為他是胡大海之子,便將他押送到京城,而將他手下指揮斬首數人以示眾。第二天,整頓軍隊,進兵奪溝,殊死作戰,大破王保保軍,擒獲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官屬一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匹、駱駝等牲畜數以萬計。王保保僅攜妻子、兒女數人逃往和林。胡德濟被押至京城後,朱元璋釋放了他,卻又寫信告訴徐達:「將軍仿效衛青不斬蘇建之事,難道你沒看見穰苴是怎麼對待莊賈的嗎?將軍殺了他,也便罷了。今天到朝廷商議此事,我且念他在信州諸暨所立之功,不忍將他處死。從今以後,將軍對這類事情不要再妄加姑息了。」[28]

徐達打敗王保保之後,立即率軍從徽州南一百八渡到略陽,攻克沔州,進入連雲棧,進攻興元,將其攻克。而李文忠也攻克應昌,俘獲元帝嫡孫妃嬪、公主及將相。捷報先後傳到朝廷,朱元璋下詔令勁旅返回京城,並親自在龍江迎接、慰勞。然後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省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為魏國公,年祿五千石,給予世襲憑證。第二年,徐達率盛熙等赴北平操練兵馬,修築城池,將山後軍民遷移到各衛府,設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該年冬天,徐達應召返回京城[29]

洪武五年,朱元璋再次發兵北伐,徐達作為征虜大將軍從中路出發,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出發,征西將軍馮勝從西路出發,各率五萬騎兵出塞。徐達派都督藍玉土剌河擊敗王保保。在朱彥德劉仲德規劃下[30],王保保與賀宗哲合兵力拒,徐達作戰不利,死者數萬人。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所以對此未予追究。當時李文忠軍也作戰失利,引兵返回。唯獨馮勝進攻河西走廊,獲得全勝,卻因隱藏駱駝、馬匹而獲罪[31]。第二年,徐達又率領諸將前往邊疆,破元軍於答剌海,然後還軍北平,駐留三年才返回。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率湯和等征討乃兒不花。不久,又返回鎮守北平[32]

晚年 編輯

徐達每年春天率軍出征,晚冬又應召返回,習以為常。回京之後,總是把大將印章上交朱元璋,朱元璋賜他休假,設宴暢飲,與徐達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卻對朱元璋更加恭敬謹慎。朱元璋曾從容對徐達說:「徐兄功勞很大,至今卻還沒有一個安寧的住處,我可以將舊邸送給你。」舊邸是朱元璋做吳王時居住的宮邸,徐達堅決推辭。有一天,朱元璋與徐達一起到舊邸去,硬讓徐達喝酒喝醉,然後讓人給他蓋上被子,抬到正室睡覺。徐達醒後,大吃一驚,慌忙跑下台階,俯伏在地高喊死罪。朱元璋從旁窺視,看到他這麼害怕,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有關官員在舊邸前為徐達建造府宅,並在宅前立坊題上「大功」二字[33]

胡惟庸當丞相時,想結交徐達,徐達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讓他對徐達圖謀不軌,福壽揭發了他,徐達也不予追究,只是時時向朱元璋進言說胡惟庸不能勝任丞相之職。後來胡惟庸果然被處死,朱元璋為此更加重視徐達。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陰侵犯上將,朱元璋心中憎惡。徐達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點時,朱元璋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攜帶他的親筆信前往慰問,不久應召返回京師。次年二月,徐達病逝。朱元璋為此停止臨朝聽政,發喪時悲慟不已。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都為王爵。賜葬鍾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徐達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都位列第一[34]

家族成員 編輯

徐紹楨,第十四世孫,在辛亥革命時發動南京起義

妻妾 編輯

  • 元配張氏,正史無記載,一說因張氏好鞭撻人至死,被朱元璋嫌棄[35],或說張氏逝世[36],或說張氏嫉妒[37]。張氏去世後,朱元璋主持為徐達繼娶謝氏。
  • 繼室謝氏謝再興次女,朱文正妻妹),可能在元配張氏生前就已嫁徐達。徐皇后徐輝祖徐增壽生母。謝夫人的生平不詳,但自明代以來關於她的傳說、野史、偽史頗多。一說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禮,被朱元璋下令杖斃。一說,謝夫人嫉妒馬皇后,被朱元璋所殺。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謝氏為中山武寧王夫人[38]
  • 孫氏,徐膺緒生母,根據徐膺緒墓誌[4][39],孫氏當是徐達妾室。徐膺緒孫徐顯隆墓誌[40]稱孫氏封中山王夫人,是否是追封,無其他史料可證。
  • 賈氏,僅見於《明實錄[41]》中的一條記載,稱賈氏是徐顯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斷為徐輝祖生母。但不論賈氏是徐達生前妻子,或是妾室追封中山王夫人頭銜,均與《明實錄》或其他史料相衝突。

子女 編輯

  • 朱元璋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碑文稱其四子四女。《皇明開國臣傳[36]》及《今言[35]》均稱四子四女皆謝氏所出。但據徐膺緒墓誌,謝氏為其嫡母,孫氏為生母。據《明實錄[42]知謝氏為徐皇后生母。
  • 兒子,皆由朱元璋賜名[43]
    • 長子[43]徐輝祖,初名允恭,生母有爭議,襲魏國公,靖難之變後因反對朱棣政權遭削爵及禁錮家中,永樂五年(1407年)卒。
    • 次子[43]徐添福,母不詳,早卒。
    • 三子[43]徐增壽,母謝氏,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其後代世襲定國公。朱元璋功臣中惟徐達一家有兩位公爵。[44][45]
    • 四子[43]徐膺緒,母孫氏,世襲指揮使,永樂十四年(1416年)卒。
  • 女兒
    • 長女:仁孝文皇后,母謝氏,明成祖皇后。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嫁給十七歲的燕王朱棣為王妃。洪武十年六月,生下朱棣長女朱玉英。洪武十一年,又生朱棣長子朱高熾(即明仁宗),共生三子四女。永樂五年(1407年)崩。
    • 次女:母不詳,代王朱桂[46],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47],冊封徐達第二女為代王妃。1393年,徐妃生朱桂子朱遜煓
    • 三女:母不詳,安王朱楹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冊封為王妃,正統十四年(1449年)逝世[48]
    • 某女:沒有史料記載生平。明代偽史稱她為徐達第四女,母謝夫人曾拒絕將她嫁給明成祖為皇后。或說她為徐達第三女,母賈夫人,名妙錦,親自拒絕嫁給明成祖為皇后。

遺跡 編輯

藝術形象 編輯

徐達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人物,鳳陽分壇壇主朱元璋屬下。因得第三十四任教主張無忌授以岳飛兵書《武穆遺書》而成一方大將,為明教覆沒元朝的一大功臣。

被害死的鄉野傳說 編輯

據明朝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患有背疽,朱元璋命許多醫師來治療,病好了不少。結果朱元璋突然派遣使者帶着食物來賜給徐達,徐達在使者監視下,哭着吃完,並暗中叫醫師們逃跑。徐達不久就死了,朱元璋親自背着紙錢,披頭散髮、打赤腳走路,沿路痛哭到徐達家,並說是治病不力,命令捕殺所有醫師,並撫卹了徐達遺孀。此篇記載有朱元璋涉嫌毒死徐達的意味[49]。後有王文祿《龍興慈記》說,徐達患有「背疽」,不能吃鵝肉(中醫傳說鵝為「發物」,吃了背疽會發作而死),但朱元璋刻意賜徐達「蒸」,徐達流着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清代學者趙翼對此二傳聞的評語為「無稽之談」[50]

註釋 編輯

  1. ^ 國朝獻徵錄》(卷5):「徐達,濠州永豐鄉人。」
  2. ^ 國朝獻徵錄》(卷5):「明年乙丑二月二十七日己未,薨,特封中山王,諡武寧,享年五十有四。」
  3. ^ 徐達表字天德,取自《禮記・中庸》:「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
  4. ^ 4.0 4.1 邵磊(江蘇南京市博物館). 《明中山王徐达家族成员墓志考略》一、中军都督佥事徐膺绪墓志. 南方文物 (江西省南昌市: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3, (2013年第4期): 180. ISSN 1004-6275. CN 36-1170/K (簡體中文). 
  5. ^ 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四》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加封中山王徐達岐陽王李文忠三代皆王爵先是......於是中山王曾祖祖父父俱封中山王曾祖母祖母母皆封中山王夫人岐陽王......○丙申魏國公徐輝祖等奏三代蒙恩俱已加封王爵其舊誥宜繳納......
  6. ^ 明史》(卷125):「徐達,字天德,濠人,世業農。達少有大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太祖之為郭子興部帥也,達時年二十二,往從之,一見語合。及太祖南略定遠,帥二十四人往,達首與焉。尋從破元兵於滁州澗。」
  7. ^ 明史》(卷125):「從取和州,子興授達鎮撫。子興執孫德崖,德崖軍亦執太祖,達挺身詣德崖軍請代,太祖乃得歸,達亦獲免。」
  8. ^ 明史》(卷125):「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與常遇春皆為軍鋒冠。從破擒元將陳野先,別將兵取溧陽、溧水,從下集慶。太祖身居守,而命達為大將,帥諸軍東攻鎮江,拔之。號令明肅,城中宴然。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9. ^ 明史》(卷125):「時張士誠已據常州,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舟師攻鎮江。達敗之於龍潭,遂請益兵以圍常州。士誠遣將來援。達以敵狡而銳,未易力取,乃離城設二伏以待,別遣將王均用為奇兵,而自督軍戰。敵退走遇伏,大敗之,獲其張、湯二將,進圍常州。明年克之。進僉樞密院事。繼克甯國,徇宜興,使前鋒趙德勝下常熟,擒士誠弟士德。明年復攻宜興,克之。」
  10. ^ 明史》(卷125):「太祖自將攻婺州,命達留守應天,別遣兵襲破天完將趙普勝,復池州。遷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進攻安慶,自無為陸行,夜掩浮山寨,破普勝部將於青山,遂克潛山。」
  11. ^ 明史》(卷125):「太祖自將攻婺州,命達留守應天,別遣兵襲破天完將趙普勝,復池州。遷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進攻安慶,自無為陸行,夜掩浮山寨,破普勝部將於青山,遂克潛山。還鎮池州,與遇春設伏,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斬首萬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後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遣餘眾。於是始命達盡護諸將。陳友諒犯龍江,達軍南門外,與諸將力戰破之,追及之慈湖,焚其舟。」
  12. ^ 明史》(卷125):「明年,從伐漢,取江州。友諒走武昌,達追之。友諒出戰艦沔陽,達營漢陽沌口以遏之。進中書右丞。」
  13. ^ 明史》(卷125):「明年,太祖定南昌,降將祝宗、康泰叛。達以沌口軍討平之。從援安豐,破吳將呂珍,遂圍廬州。會漢人寇南昌,太祖召達自廬州來會師,遇於鄱陽湖。友諒軍甚盛,達身先諸將力戰,敗其前鋒,殺千五百人,獲一巨舟。太祖知敵可破,而慮士誠內犯,即夜遣達還守應天,自帥諸將鏖戰,竟斃友諒。」
  14. ^ 明史》(卷125):「明年,太祖稱吳王,以達為左相國。復引兵圍廬州,克其城。略下江陵、辰州、衡州、寶慶諸路,湖、湘平。召還,帥遇春等徇淮東,克泰州。吳人陷宜興,達還救復之。復引兵渡江,克高郵,俘吳將士千餘人。會遇春攻淮安,破吳軍於馬騾港,守將梅思祖以城降。進破安豐,獲元將忻都,走左君弼,盡得其運艘。元兵侵徐州,迎擊,大破之,俘斬萬計。淮南、北悉平。」
  15. ^ 明史》(卷125):「師還,太祖議征吳。右相國李善長請緩之。達曰:「張氏汰而苛,大將李伯升輩徒擁子女玉帛,易與耳。用事者,黃、蔡、葉三參軍,書生不知大計。臣奉主上威德,以大軍蹙之,三吳可計日定。」」
  16. ^ 明史》(卷125):「太祖大悅,拜達大將軍,平章遇春為副將軍,帥舟師二十萬人薄湖州。敵三道出戰,達亦分三軍應之,別遣兵扼其歸路。敵戰敗返走,不得入城。還戰,大破之,擒將吏二百人,圍其城。士誠遣呂珍等以兵六萬赴救,屯舊館,築五寨自固。達使遇春等為十壘以遮之。士誠自以精兵來援,大破之於皁林。士誠走,遂拔升山水陸寨。五太子、朱暹、呂珍等皆降,以徇於城下,湖州降。遂下吳江州,從太湖進圍平江……既而平江破,執士誠,傳送應天,得勝兵二十五萬人。城之將破也,達與遇春約曰:「師入,我營其左,公營其右。」又令荅士曰:「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既入,吳人安堵如故。師還,封魏國公。」
  17. ^ 國朝獻徵錄》(卷5):「十月命為征虜大將軍,帥諸將北取中原。上諭諸將曰:「征伐所以,奉天命,平禍亂,安生民,故命將出師,必在得人。今諸將非不健鬬,然能持重師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宜專主中軍,策勵群帥,運籌決勝,不可輕動。」
  18. ^ 明史》(卷125):「尋拜征虜大將軍,以遇春為副,帥步騎二十五萬人,北取中原,太祖親禡於龍江。……師行,克沂州,降守將王宣。進克嶧州,王宣復叛,擊斬之。莒、密、海諸州悉下。乃使韓政分兵扼河,張興祖取東平、濟寧,而自帥大軍拔益都,徇下濰、膠諸州縣。濟南降,分兵取登、萊。齊地悉定。」
  19. ^ 國朝獻徵錄》(卷5):「洪武元年戊申,春正月,朕即大位;二月,命王為征虜大將軍、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右丞相、太子少傅、國公,命率甲士二十五萬,北定中原。」
  20. ^ 明史》(卷125):「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達為右丞相。冊立皇太子,以達兼太子少傅。副將軍遇春克東昌,會師濟南,擊斬樂安反者。還軍濟寧,引舟師溯河,趨汴梁,守將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貞等降。遂自虎牢關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水北,破走之。梁王阿魯溫以河南隆,略定嵩、陝、陳、汝諸州,遂搗潼關。李思齊奔鳳翔,張思道奔鄜城,遂入關,西至華州。」
  21. ^ 明史》(卷125):「捷聞,太祖幸汴梁,召達詣行在所,置酒勞之,且謀北伐。達曰:「大軍平齊魯,掃河洛,王保保逡巡觀望;潼關既克,思齊輩狼狽西奔。元聲援已絕,今乘勢直搗元都,可不戰有也。」帝曰:「善。」達復進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將窮追之乎?」帝曰:「元運衰矣,行自澌滅,不煩窮兵。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侵軼可也。」達頓首受命。」
  22. ^ 明史》(卷2):「遂丙寅,克通州,元帝趨上都。」
  23. ^ 明史》(卷125):「遂與副將軍會師河陰,遣裨將分道徇河北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師次臨清,使傅友德開陸道通步騎,顧時浚河通舟師,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長蘆,扼直沽,作浮橋以濟師。水陸並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克通州。順帝帥后妃太子北去。逾日,達陳兵齊化門,填濠登城。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朴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不降,斬之,其餘不戮一人。封府庫,籍圖書寶物,令指揮張勝以兵千人守宮殿門,使宦者護視諸宮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24. ^ 明史》(卷125):「捷聞,詔以元都為北平府,置六衛,留孫興祖等守之,而命達與遇春進取山西。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馮勝、湯和下懷慶,度太行,取澤、潞,達以大軍繼之。時擴廓帖木兒方引兵出雁門,將由居庸以攻北平。達聞之,與諸將謀曰:「擴廓遠出,太原必虛。北平有孫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敵不備,直搗太原,使進不得戰,退無所守,所謂批亢搗虛者也。彼若西還自救,此成擒耳。」諸將皆曰:「善。」乃引兵趨太原。擴廓至保安,果還救。達選精兵夜襲其營。擴廓以十八騎遁去。盡降其眾,遂克太原。乘勢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縣。山西悉平。」
  25. ^ 明史》(卷125):「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張思道遁,遂克奉元。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達會諸將議所向。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而慶陽易於臨洮,請先慶陽。」達曰:『不然,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備戰鬥,物產足佐軍儲。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於旁郡何有?』」
  26. ^ 明史》(卷125):「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寧遠,入鞏昌,遣右副將軍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降。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盡收其部落輜重。還出蕭關,下平涼。思道走寧夏,為擴廓所執,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良臣復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擴廓遣將來援,逆擊敗去,遂拔慶陽。良臣父子投於井,引出斬之。盡定陝西地。詔達班師,賜白金文綺甚厚。」
  27. ^ 明史》(卷125):「三年春帝復以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道出兵。達自潼關出西道,取擴廓。文忠自居庸出東道,絕大漠,追元嗣主。達至定西,擴廓退屯沈兒峪,進軍薄之。隔溝而壘,日數交。」
  28. ^ 明史》(卷125):「擴廓遣精兵從間道劫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卒失措,軍驚擾,達帥兵擊卻之。德濟,大海子也,達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師,而斬其下指揮等數人以徇。明日,整兵奪溝,殊死戰,大破擴廓兵。擒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駝雜畜以巨萬計。擴廓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德濟至京,帝釋之,而以書諭達:『將軍效衛青不斬蘇建耳,獨不見穰苴之待莊賈乎?將軍誅之,則已。今下廷議,吾且念其信州、諸暨功,不忍加誅。繼自今,將軍毋事姑息。』」
  29. ^ 明史》(卷125):「達既破擴廓,即帥師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陽,克沔州,入連雲棧,攻興元,取之。而副將軍文忠亦克應昌,獲元嫡孫妃主將相。先後露布聞,詔振旅還京師。帝迎勞於龍江。乃下詔大封功臣,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予世券。明年帥盛熙等赴北平練軍馬,修城池,徙山後軍民實諸衛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其冬,召還。」
  30. ^ 《嘯亭雜錄》(卷四元二臣):「元太子北遁後,史頗不詳。有遺臣朱彥德、劉仲德二人者才俊,又受昭宗知遇,任為帷幄之助,二人亦感激用命。徐達出塞時,二人設伏兵以擊之,達大敗,僅以身免,元兵賴以復盛。」
  31. ^ 明史》(卷125):「五年復大發兵征擴廓。達以征虜大將軍出中道,左副將軍李文忠出東道,征西將軍馮勝出西道,各將五萬騎出塞。達遣都督藍玉擊敗擴廓於土刺河。擴廓與賀宗哲合兵力拒,達戰不利,死者數萬人。帝以達功大,弗問也。時文忠軍亦不利,引還。獨勝至西涼獲全勝,坐匿駝馬,賞不行,事具《文忠》、《勝傳》。」
  32. ^ 明史》(卷125):「明年,達復帥諸將行邊,破敵於答剌海,還軍北平,留三年而歸。十四年,復帥湯和等討乃兒不花。已,復還鎮。」
  33. ^ 明史》(卷125):「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還輒上將印,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達愈恭慎。帝嘗從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寧居,可賜以舊邸。」舊邸者,太祖為吳王時所居也。達固辭。一日,帝與達之邸,強飲之醉,而蒙之被,舁臥正寢。達醒,驚趨下階,俯伏呼死罪。帝覘之,大悅。乃命有司即舊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
  34. ^ 明史》(卷125):「胡惟庸為丞相,欲結好於達,達薄其人,不答,則賂達閽者福壽使圖達。福壽發之,達亦不問;惟時時為帝言惟庸不任相。後果敗,帝益重達。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35. ^ 35.0 35.1 今言·卷之二》一百七十五 中山王初夫人張氏,繼夫人謝氏。王出師歸,孝陵諭王曰:「卿夫人好鞭撻人至死,此不足佐卿,朕為卿擇一佳婦。」謝夫人是也。謝夫人生四子、四女......
  36. ^ 36.0 36.1 (明)朱國禎皇明開國臣傳·卷之一·中山徐武寧王》初娶張氏卒。上為特繼謝氏,生子女各四人,曰輝祖、曰添福、曰增壽、曰膺緒......
  37. ^ (清)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卷一》〖成祖朝 永樂〗徐皇后,成祖後也。武寧王徐達以張夫人妒,太祖為之娶謝氏。生後而賢......
  38. ^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六》》○戊辰追封中山武寧王徐達妻謝氏中山武寧王夫人○己巳夜太陰犯謁者......
  39. ^ 徐膺緒墓誌原文:大明驃騎將軍中軍都督府僉事徐公壙志......祖妣蔡氏、妣謝氏,皆封中山王夫人,王母孫氏。公以洪武二十三年擢任尚寶司卿......
  40. ^ (明)倪謙撰《欽定四庫全書•倪文僖集巻二十九》○墓志銘,中都留守司正留守徐公墓志銘:公諱顯隆,字文盛,徐其姓也。世家鳳陽,曾祖諱逹從太祖起兵,平定天下,為開國元勲。封魏國公,追封中山武寧王。祖諱膺緒,驃騎將軍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考諱景弼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曾祖妣孫封中山王夫人,祖妣朱、妣毛皆封贈夫人......
  41. ^ 《明實錄·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六十三》正統五年春正月......○以常州府宜興縣田地三十六頃賜魏國公徐顯宗,是田原賜中山武寧王夫人賈氏,顯宗其曾孫也故復賜之○辛未給僧童一萬人度牒......
  42. ^ 明實錄·太宗皇帝實錄·卷六十九》永樂五年秋七月......○乙卯 皇后徐氏崩,後中山武寧王達之長女,母夫人謝氏。後自幼貞靜純明,孝敬仁厚。王與夫人言此女......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一》○太傅魏國公徐達薨,子四人,皆上賜名,長子輝祖襲封魏國公,次添福授勳尉早世,次增壽擢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次膺緒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44. ^ 明史》(卷125):「子四:輝祖、添福、膺緒、增壽。」
  45. ^ 明史》(卷125):「洪武諸功臣,惟達子孫有二公,分居兩京。」
  46. ^ 明史》(卷125):「長女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47. ^ 《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十二》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丙午冊中山武寧王徐達第二女為代王桂妃○調山西都指揮使周房為山東都指揮使......
  48. ^ 《明實錄·英宗帝實錄·卷之一百七十九》正統十四年六月......○己未,安惠王妃徐氏薨,妃中山武寧王達之女,洪武二十四年冊封,至是薨訃聞 上輟視朝一日,遣中官致祭,命有司營葬......
  49. ^ 《翦勝野聞》:「徐魏國公達病疽,疾甚,帝數往視之,大集醫徒治療。且久,病少差,帝忽賜膳,魏公對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醫工逃逸。未幾,告薨。亟報帝,帝蓬跣擔紙錢道哭至第,命收斬醫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為後慮,有朕存焉。』因為賙其後事而還。」
  50. ^ 廿二史札記》(卷31):「如龍興慈記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是達幾不得其死。此固傳聞無稽之談。」

參考文獻 編輯

前任:
首任
明朝中書省丞相
1368年—1371年
繼任:
汪廣洋
前任:
李善長
明朝中書省丞相
1371年
繼任:
胡惟庸
貴族爵位和頭銜(明朝)
新頭銜 魏國公
1370年–1385年
繼任者:
徐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