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黨(日語:日本社会党にっぽんしゃかいとう、にほんしゃかいとう Nippon shakai-tō, Nihon shakai-tō */?),簡稱社會黨社会党)、社會社会)或社黨社党),是一個已不存在的日本左翼政黨。該黨支持和平憲法、反對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的修憲計劃、反對《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同時否認日本自衛隊存在的合憲性、支持日本實行非武裝中立日語非武装中立政策[1][3][4]

日本社會黨
日本社会党
領袖片山哲(首任委員長)
村山富市(末任委員長)
成立1945年11月2日 (1945-11-02)
解散1996年1月19日 (1996-01-19)
前身社會大眾黨
繼承者社會民主黨
新社會黨(部分)
民主黨(部分)
總部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1丁目8番1號社會文化會館(最終地點)
黨報社會新報日語社会新報
意識形態和平主義
社會主義[1]
民主社會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社會黨右派
勞農派馬克思主義社會黨左派
政治立場中間偏左左翼
國際組織社會黨國際[2]
亞洲社會黨會議(1953-1956,左派和右派時期;1956-1961)
黨旗
日本政治
政黨 · 選舉

1945年11月2日,以社會大眾黨為中心的二戰前左翼政黨結成了日本社會黨。成立初期,日本社會黨曾一度成為日本的執政黨片山內閣),但隨後便在1949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大敗,失去執政權。1951年,日本社會黨內部就《三藩市和約》問題產生分歧,社會黨一度分裂為社會黨右派(偏向支持社會民主主義)與社會黨左派(偏向支持勞農派馬克思主義),直到1955年兩派才重新統一[1][4]。1955年起,隨著保守勢力整合為中間偏右保守主義政黨自民黨(保守合同),55年體制逐步穩固,自民黨長期執政、支持革新的日本社會黨則長期屈居第二位,成為「萬年在野黨」[4][5]。1960年,日本社會黨再次發生分裂,西尾末廣等立場偏右的成員脫離日本社會黨,另行組建民主社會黨[6]。20世紀60年代後半起,日本社會黨的選情愈發低落,70年代一度只能獲得大約20%的選票。這不僅僅是因為在野黨的數量增多,也與日本社會黨在城市地區的選票被公明黨日本共產黨分走有關[1]

1986年,土井多賀子出任社會黨委員長(黨首)一職。土井多賀子時期,日本社會黨將精力集中於消費稅、自民黨政治家醜聞等現實議題,黨內的人事也作了調整。作出這些轉變後,日本社會黨一改長期以來的頹勢,在1989年的參議院選舉1990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取得較多議席,時稱「土井旋風日語土井ブーム」。但好景不長,1993年日本社會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大敗,損失近半數議席,僅贏得70個議席[1]。雖然1995年村山富市一度通過與自民黨、先驅新黨組成聯合政府的方式成為日本社會黨建黨以來的第二位首相[3],但村山內閣很快出現一系列政策失誤(例如未能有效應對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導致村山內閣的支持率急劇下降。此外,這一時期日本社會黨對有關安保條約、自衛隊的觀點以及黨的意識形態作了很大調整,令社會黨的根基動搖、黨員與支持者大量流失[7][8][9]。1995年9月,日本社會黨在第63次臨時大會上宣告將放棄社會主義路線,改組為一民主、自由的新政黨。1996年1月,日本社會黨正式改組為社會民主黨,日本社會黨50年的歷史宣告終結。由日本社會黨改組的社會民主黨依然難以逆轉頹勢,逐漸淡出主流政治舞台[9][10]

歷史 編輯

建黨前後 編輯

日本社會黨起源於戰前日本曾合法存在的幾個無產階級政黨。20世紀之初,日本曾先後有兩個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1901年)、社會黨(1906年)成立。但這兩個政黨都很快遭到取締。進入大正時代後,日本曾短暫允許部分民主制度的存在(史稱大正民主),以勞動農民黨日語労働農民党(左派)、日本勞農黨日語日本労農党(中間派)、社會民眾黨日語社会民衆党(右派)為代表的無產階級政黨於這一時期成立。但隨着日本政治自由的再次收緊,大部分的無產階級政黨接連被取締,至1938年,各無產階級政黨只有1932年由社會民眾黨和全國勞農大眾黨合併而成的社會大眾黨仍然合法存在。但社會大眾黨此時領導層也已集體右轉,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持支持態度。1940年大政翼贊會成立,社會大眾黨與其他所有政黨一併解散,併入大政翼贊會[11]:1-12

 
日本社會黨結成大會的召開地點東京日比谷公會堂,攝於1930年

1945年8月,於二戰中戰敗的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盟軍對日本實行全面佔領。最初,西尾末廣水谷長三郎等立場偏右的人士曾就成立一個新政黨的問題展開商議,但他們的計劃相當保守,甚至一度計劃成立一個不站在社會主義立場上的「民主主義的國民政黨」。曾參與有關討論的山川均日後回憶道,當時的計劃是建立一個比戰前的無產階級政黨更加保守的「充其量只有自由主義傾向的進步政黨」。但在盟軍決定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政策的消息傳開後,戰前曾參與社會主義運動的人士改變了計劃[11]:15-16。1945年9月22日,安部磯雄高野岩三郎日語高野岩三郎賀川豐彥三人於東京新橋藏前工業會館召召集了一次名為「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成立座談會」的會議,是為日本社會黨的濫觴。左派與右派之間就部分問題在這次會議上發生了爭執,但座談會的參會者一致同意結成一個新政黨,並決定委任安部、高野、賀川三名召集人組建新政黨的籌備委員會。就這一新政黨(也就是後來的日本社會黨)的政治立場,籌備委員會發言人水谷長三郎曾作出這樣的說明:擁護明治天皇五條誓文、謀求建立「日本式的民主政治」。此外,水谷在這一時期曾表示,正在籌備的新政黨是「社會主義的群眾政黨」、「以社會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國民政黨」,立場比日本共產黨靠右,但比鳩山一郎保守派靠左。參與成立這個新政黨的人士背景與派系相當複雜,從支持勞農派馬克思主義的左派,到傾向社會民主主義的右派乃至維護國體論甚至有戰爭罪嫌疑的人士,為日後社會黨的發展埋下隱患[11]:12-15

1945年9月27日,安部、高野、賀川三人指定片山哲等十九人為新黨籌備委員會的成員。籌備委員會19名成員中有15人都是原社會大眾黨或日本勞農黨的成員,標誌着右派在新政黨中佔據主導地位。1945年11月2日,日本社會黨結成大會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召開,宣告日本社會黨的正式成立。這次會議的參會者共有3500人,會上通過的日本社會黨黨綱與宣言偏向中間派和右派,即歐洲式的社會民主主義立場[1][11]:15-17

日本社會黨成立之後,由屬於社會黨右派的片山哲出任書記長一職。委員長(黨首)此時仍然處於懸空狀態,由書記長片山哲代理委員長職權。直到1946年9月28日,才正式推舉片山哲為委員長一職[12]

短暫執政、下野 編輯

 
由日本社會黨委員長(黨首)片山哲(前排左四)出任首相的片山內閣

在日本工人運動聲勢高揚的背景下,1947年的眾議院選舉中,日本社會黨以微弱優勢成為了議會第一大黨。經過協商,日本社會黨與保守系的民主黨日語民主党 (日本 1947-1950)國民協同黨日語国民協同党組成聯合政府,由片山哲出任首相一職。但因為是日本社會黨與保守系政黨組閣,三黨遲遲無法就人事問題達成一致,乃至出現親任式日語親任式時還尚未推出閣僚名單,片山哲只能以一人兼任所有閣僚的名義出席親任式的場面(一人內閣日語一人内閣)。片山內閣作出了一系列涉及地方自治警察國家公務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同時對民法刑法進行了修正,並廢除了內務省建制。但是,社會黨、民主黨、國民協同黨本身存在較大分歧:社會黨為了達成聯合執政,作出了不讓社會黨左派出任閣僚、不推行重要產業國有化等較大讓步。但是,片山內閣執政後不久,社會黨方面就計劃對煤鐵產業進行國家管理以達到促進煤鐵產業發展的目的,但保守系政黨對此持反對態度。最終三黨達成的妥協方案並不能令社會大眾滿意。片山對農林大臣平野力三罷免案又引發保守系政黨的不滿。最終,同時失去保守系政黨與社會黨內左派支持的片山內閣在昭和23年(1948年)預算案審議過程中宣佈總辭,執政不滿一年的片山內閣垮台[13][14][15][16][來源可靠?][17]。接替片山內閣的蘆田內閣仍然是民主黨、社會黨、國民協同黨三黨的聯合政府,部分閣僚由社會黨黨員擔任,但首相是由民主黨總裁蘆田均出任。但蘆田內閣只持續7個月便因昭和電工事件垮台。蘆田內閣垮台後,以吉田茂的民主自由黨為中心組建的第二次吉田內閣上台,日本社會黨成為在野黨[1][13]

1949年,因大眾感到日本社會黨未兌現先前選舉時的承諾,日本社會黨得票率顯著降低,在當年舉行的第24屆眾議院選舉中慘敗,僅贏得466個議席中的48個[1]

黨內分裂 編輯

為應對1949年眾議院選舉的慘敗,社會黨於1949年4月召開了「再建大會」。在這次會議上,左派與右派就社會黨的路線問題產生了分歧。社會黨右派主張走漸進的改良主義路線,認為日本社會黨應該是大眾政黨;而社會黨左派認為應該走社會主義革命路線,日本社會黨應該是階級政黨。1950年1月,在社會黨第五次大會上,以人事與青年部問題為導火索,左派與右派決裂。1951年1月,社會黨第七次大會上確立了社會黨由左派主導的體制,並推舉屬於社會黨左派的鈴木茂三郎擔任社會黨委員長。內容為「全面和談、堅持中立、反對軍事基地、反對再軍備」的和平四原則也在這次大會得到採用。但這次會議上左派與右派關於和談與和平問題的分歧也進一步擴大。1951年10月,社會黨左派與右派之間無法就三藩市和約與舊安保條約問題達成一致,兩派正式分裂為社會黨左派與社會黨右派[1][18]

左右派再統一、55年體制 編輯

 
1955年1月18日,社會黨右派委員長河上丈太郎與社會黨左派委員長鈴木茂三郎右派社會黨大會通過社會黨再統一決議後互相握手致意

1955年10月,為了團結一致對抗保守勢力並確保選票,日本社會黨左右兩派結束了長達四年的分裂,宣佈恢復日本社會黨的統一。統一後的日本社會黨由左派出身的鈴木茂三郎擔任委員長、右派的淺沼稻次郎擔任書記長。重新統一後,社會黨與立場偏左的工會組織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總評)的關係進一步拉近。得知社會黨左派與右派重新統一後,保守勢力感到壓力,認為己方在未來可能會輸給以日本社會黨為代表的左翼勢力,失去執政地位。於是,作為對應,1955年11月,兩大保守派政黨日本民主黨自由黨宣佈合併為自由民主黨,結束了保守勢力的分裂現象,史稱「保守合同」。從此以後,日本政治進入55年體制。55年體制下,代表保守勢力的自民黨長期執政,但也難以獲得議會2/3以上的多數達成修憲的願望。而代表革新勢力的社會黨則是長期趨於第二大黨、第一大在野黨地位。社會黨雖然長期在野,成為「萬年在野黨」,但對自民黨政權起一定監督、牽制作用。55年體制一直持續到自民黨於1993年第40屆眾議院選舉中失去絕對多數席次為止[1][3][5][4][19]

安保鬥爭 編輯

1958年,岸信介主導的自民黨政府開始與美國交涉改定日美之間的安全保障條約(即後來的《美日安保條約》,又稱「新安保條約」)。決定與美國在防務上加強合作的決定激起了日本國內的反對聲浪。1959年3月,反對改訂安保條約的各方結成了「安保改定阻止國民會議」,日本社會黨是參與方之一。安保鬥爭期間,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是淺沼稻次郎。淺沼1959年3月訪華時曾對毛澤東表示:「美帝國主義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敵人。」1960年10月12日,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行的一次各政黨黨首參加的辯論會上,正發表演說的淺沼稻次郎被一名衝上講台的右翼青年山口二矢刺殺。淺沼遇刺的場面經電視轉播到日本全國,引起衝擊。雖然最後新安保條約在自民黨堅持下強行通過,但此事也導致岸信介內閣的總辭職。日本社會黨內部關於《美日安保條約》的意見分歧導致西尾末廣一派於稍早的1960年1月脫黨,另組民主社會黨[1][20][21][22]

美國的干涉、西尾末廣派分裂 編輯

 
時任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於1960年被右翼青年山口二矢刺殺時的情景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正值美蘇冷戰高潮。美國擔心如果社會黨等左翼政黨成為日本的執政黨,將會強化日本的中立地位,甚至倒向蘇聯一方。此外,美國方面也懷疑日本社會黨收受蘇聯的秘密援助。為了配合自身的戰略目標,這一時期美國一方面向自民黨政治家提供了秘密援助,一方面對日本社會黨進行監控並設法弱化日本社會黨的力量。例如,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8年眾議院選舉前給予自民黨等保守親美政黨秘密經濟援助,同時向他們提供了一些選舉上的建議;CIA長期將內線混入日本社會黨以及與社會黨關係密切的青年團體、學生團體、工會等組織,以便進行監控[23]。2006年美國國務院主編的外交史料集記載,為達成壓制日本的左翼勢力、緩解執政的自民黨政府壓力的目標,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9年決定扶植一支「更加溫和」、較為親美的左翼勢力。為達成這一目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暗中給予西尾末廣等部分日本社會黨內的右派人物秘密金援,鼓動他們從日本社會黨獨立。作為結果,1960年,西尾末廣等部分社會黨右派宣佈脫離日本社會黨,另行組建立場較日本社會黨偏右、支持安保條約的「民主社會黨」(民社黨)。根據統計,截至民社黨結黨,CIA一共給予相關人物共計7萬5千美元的金援。直到1964年為止,CIA每年都給予民社黨同樣數額的經濟援助[24][25]

教條化傾向、顯露頹勢 編輯

 
20世紀70年代,以時任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巳為首的日本社會黨籍議員通過在當地進行立木日語立木對反對東京修建新機場的抗爭活動(三里塚鬥爭)進行支援

淺沼稻次郎遇刺後,代行社會黨委員長一職的書記長江田三郎提出了立場相對溫和的構造改革論,但受到社會黨左派的激烈批判。1962年12月日本社會黨第22次大會上,江田三郎去職,書記長一職由屬於成田知巳接任。1964年,日本社會黨通過新的綱領,將自身定義為以工人階級為核心的政黨,並宣佈自身的最終目標是使日本走向社會主義道路。1965年,左派激進的佐佐木更三當選委員長,社會黨曾一度呈現親中的趨勢,但又遭到了江田派的反攻。這一時期,日本社會黨內部派系複雜,在面對日本新左翼運動和中國文化大革命等重要問題上始終無法明確表態,總體上拘泥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傾向,使其難以獲得戰後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支持,是日後在歷次選舉中得票率逐漸萎縮的原因之一[26][1][27]

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社會黨與民社黨、公明黨,以及日本共產黨等在野黨展開合作,使革新陣營贏得了包括東京都在內的許多地方自治體選舉的勝利。1974年,日本社會黨提出與其他在野黨共同組成革護憲、民主、中立的聯合政府的構想。不過,因為日本社會黨基層組織薄弱、日本社會黨的主要支持勢力「總評」勢力範圍縮小,加上日本社會黨在城市地區的選票被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等在野黨分走等原因,自1969年眾議院選舉起,日本社會黨在此後多次選舉中都只贏得20%左右的選票[1][28][29]。20世紀70年代後期,因為保守陣營對革新陣營在地方選舉中的勝利作出了應對措施,加上日本社會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嫌隙擴大等因素,20世紀70年代初期勝選的革新陣營自治體首長亦逐漸敗選[1]

1977年,在日本社會黨內遭受左派攻擊,長期不得志的江田三郎宣佈脫離日本社會黨,另組社會市民連合(後來的社會民主聯合[30][31]

土井旋風 編輯

覺察到黨的發展停滯後,日本社會黨於20世紀80年開始作出一系列改變,決定向歐洲式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靠攏。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社會黨調整了對安保條約與自衛隊的看法,提出更溫和的「違憲合法論」。1986年1月,日本社會黨通過《1986年宣言》,宣佈放棄先前堅持的「科學社會主義」,改走更加溫和的路線[1][10]。1986年7月,因日本社會黨在當年的眾議院選舉與參議院選舉中的成績都不盡人意,時任社會黨委員長石橋政嗣宣佈辭職。9月,土井多賀子在黨內選舉中勝出,成為新一任的社會黨委員長。這是日本憲政史上首次由女性出任主要政黨黨首[32]。土井多賀子在任時,對社會黨的人事進行了改革,同時決定將社會黨集中於自民黨政客的醜聞(如里庫路特醜聞)以及消費稅等現實議題。土井在國會辯論上的犀利風格,也為社會黨贏得選民支持。在1989年的參議院選舉1990年的眾議院選舉中,日本社會黨一改長期以來的頹勢,取得較多議席,時稱「土井旋風日語土井ブーム」。在社會黨取得這兩次選舉上的勝利之後,外界曾一度認為日本政壇的風向會發生變動[1][28]

平成初期 編輯

1990年,因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中東局勢急劇升溫。當時日本想要向中東派遣自衛隊,但日本社會黨強烈反對這一提案。此事令日本社會黨與民社黨、公明黨的關係惡化,民社黨、公明黨轉而與自民黨合作。1991年,日本社會黨在地方選舉中慘敗,土井多賀子引咎辭職,田邊誠接任社會黨委員長一職[33][34][35]

1993年,受主張政界重組的小澤一郎等人組建的一系列保守系新政黨衝擊,日本社會黨在當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喪失近半數議席,社會黨委員長山花貞夫引咎辭職。不過,也是在這次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失去了眾議院的絕對多數,標誌着55年體制的終結[1][28]

參與聯合政府 編輯

 
由日本社會黨委員長(黨首)村山富市(前排左三)出任首相的村山內閣

1993年眾議院選舉後,社會黨加入八黨聯合政府(非自民、非共產連立政權),成為執政聯盟的成員之一。八黨聯合政府先後推舉日本新黨細川護熙、新生黨的羽田孜擔任首相,但細川內閣羽田內閣都很短命。羽田內閣後期,因日本社會黨與聯合政府中的小澤一郎派不合,最終日本社會黨於1994年4月宣佈退出八黨聯合政府,轉與自民黨、先驅新黨結盟,組成由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出任首相的村山內閣(1994年6月),村山富市成為繼片山哲之後的第二位日本社會黨籍首相。為了能夠與自民黨組成執政聯盟,日本社會黨對黨的方針做出了很大調整,放棄了過去堅持的非武裝中立日語非武装中立,在當年9月黨大會上宣佈接納國旗上的日之丸圖案、國歌君之代、以及自衛隊日美安保條約的存在,導致黨員與支持者的流失[1][9][28]

村山富市任內推動成立旨在解決慰安婦問題亞洲婦女基金會、亦致力於水俁病問題、原子彈爆炸受害者問題的解決。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發表反思日本過去發動侵略戰爭的《村山談話》。村山談話的基本精神得到此後歷屆日本政府的延續[1][28][36][37]。但是,村山富市內閣先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失誤:1995年1月,關西地區發生阪神大地震。因日本社會黨對自衛隊的曖昧態度,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後,村山內閣遲遲沒有調動自衛隊前往災區救災,導致村山內閣的危機管理能力受到質疑。村山內閣對奧姆真理教於1995年3月發動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襲擊事件同樣沒有作出有效處置。1995年7月,日本社會黨在參議院改選中大敗,僅贏得改選的125席中的16席。此後,又發生沖繩美軍士兵強暴日本小學女生等事件,導致村山內閣支持率進一步降低,令村山內閣於1996年1月宣佈總辭[8][37]

解體 編輯

1994年以後,日本社會黨作出政策上的重大轉變,部分不滿日本社會黨改變對和平憲法的態度以及支持將選舉區制度改為小選舉區並立制的做法的黨員脫離日本社會黨,後來部分人物於1996年組成新社會黨[38]。1995年5月山花貞夫等人脫離社會黨,組成「市民聯盟日語市民リーグ」,即後來民主黨的前身之一[39]。面臨分裂的危機,1995年9月社會黨第63次臨時大會決定解散社會黨,另組一個民主主義、自由的新黨。且新的政黨不再堅持社會主義,而是明確支持社會民主主義路線。1996年1月,日本社會黨宣佈改組為社會民主黨,日本社會黨50年的歷史宣告終結。但是,面臨與朝鮮關係曖昧等問題的社會民主黨終究難以逆轉頹勢,逐漸淡出主流政治舞台[9][10][40]

 
日本社會黨歷史簡圖。1994年以後,部分反對修憲的左派人士脫離日本社會黨,其中部分人物後來組成新社會黨。1995年5月,山花貞夫等人脫離社會黨,組成「市民聯盟日語市民リーグ」(後來民主黨的前身之一)。1996年1月,社會黨宣佈改組為社會民主黨

立場 編輯

日本社會黨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內部分為左右兩派。社會黨左派傾向勞農派馬克思主義,而社會黨右派則是偏向支持民主社會主義。日本社會黨1945年建黨之初,社會黨右派較佔優勢,當時的黨綱與宣言都偏向歐洲式的社會民主主義立場。1951年1月,日本社會黨於第七次大會上確立了社會黨由左派主導的體制[1][11]:15-17。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江田三郎主張的構造改革論受到否定,在左派主導下,日本社會黨將自身定位為以工人階級為核心的階級政黨,同時宣佈自身的最終目標是使日本走向社會主義道路[1]

日本社會黨長期反對修改日本的和平憲法、支持非武裝中立日語非武装中立路線,反對自衛隊日美安保條約。20世紀70年代後,日本社會黨對自衛隊等議題採用了更加溫和的表述,提出「違憲合法論」等觀點。1986年1月,日本社會黨通過《1986年宣言》,宣佈放棄先前堅持的「科學社會主義」,改走更加溫和的路線[1][10]。1994年9月村山富市時代,在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的大背景下,日本社會黨對黨的方針做出了較大調整,放棄了過去堅持的非武裝中立日語非武装中立,在當年9月黨大會上宣佈接納國旗上的日之丸圖案、國歌君之代、以及自衛隊日美安保條約的存在,並認定自衛隊符合和平憲法[1][9][28]

影響評價 編輯

日本社會黨長期居日本第二大政黨、第一大反對黨地位。雖然在55年體制下自民黨長期執政,但社會黨仍然起到對自民黨的牽制、監督作用。日本社會黨長期反對自民黨修改和平憲法、支持日本走非武裝中立路線,同時認為自衛隊違憲。因為日本社會黨等政黨的存在,自民黨始終無法獲得議會中的三分之二多數(修憲需要參眾兩院同時有2/3以上議員支持)。許多選民因不願自民黨一黨獨大,而將選票投給社會黨[1][3][28]

衰落原因 編輯

隨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民眾趨向追求個人生活的安定富足,使日本社會愈發保守化。隨冷戰結束、55年體制終結,保守、革新之間的對立不再是日本政壇的主軸。在這樣的情勢下,日本朝野對許多問題逐漸趨向於態度一致,令社會黨難以獲得選民支持[3][9][41]。平成年代初期,小澤一郎等人提議進行「政界重組」,即將日本政壇從保革對峙、保守系的自民黨長期執政的模式轉化為兩個保守派政黨輪流執政的模式,加速了社會黨的邊緣化[29]村山富市擔任首相期間未能處理好阪神大地震等一系列問題,使得村山內閣支持率急跌。加之村山時期社會黨對有關安保條約、自衛隊的觀點,以及黨的意識形態作了很大調整,造成黨員與支持者大量流失的結局[8][9]

五十嵐仁日語五十嵐仁認為,社會黨逐漸失去基本盤是造成社會黨衰落的原因之一。日本社會黨的重要支持者是工人階級,但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工人階級逐漸依附於企業。這種工人依附於企業的模式在石油危機後得到進一步強化,最終令社會黨的基本盤發生動搖[27]

此外,日本社會黨本身也有結構性的問題。日本社會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放棄了構造改革論的觀點,出現拘泥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傾向。這使日本社會黨難以獲得戰後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的支持[27]。日本社會黨黨內派系背景複雜。而且與自民黨不同的是,日本社會黨內部的派系往往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使得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內部派系鬥爭往往具有破壞性。日本社會黨的基層組織薄弱,十分依賴工會組織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總評),甚至被稱為「總評政治部」[42][28]。1989年總評宣佈解散,與其他派系的工會組織合併為全國勞動組合總聯合。全國勞動組合總聯合與社會黨的關係不如總評密切,對社會黨造成衝擊[10][43][44]。前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巳認為日本社會黨有三大問題:依賴工會、日常活動不足,以及脫離基層的「議員黨」特性[45]

組織構架 編輯

 
原日本社會黨黨部所在地社會文化會館(攝於2009年,此時日本社會黨已改組為社會民主黨)

日本社會黨的黨首是日本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長,決策機構是由20至25名成員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部,主要成員包括中央執行委員長、執行部書記長,以及各局部長。社會黨在各地設黨支部,黨員每月繳納黨費[46][47]

歷任黨首 編輯

任次 委員長 就任時間 卸任時間 備註
日本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長
(懸空) 1945年11月2日 1946年9月28日 [註 1]
1   片山哲 1946年9月28日 1950年1月16日 第46任內閣總理大臣
(分裂為社會黨左派與右派)
(懸空) 1950年1月16日 1951年1月19日 [註 2]
日本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長(左派)
  鈴木茂三郎 1951年1月19日 1955年10月12日 [註 3]
日本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長(右派)
  淺沼稻次郎 1953年1月18日 [註 4]
  河上丈太郎 1953年1月18日 1955年10月12日
日本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長(左右再統一)
2   鈴木茂三郎 1955年10月13日 1960年3月21日
3   淺沼稻次郎 1960年3月23日 1960年10月12日 [註 5]
4   江田三郎 1960年10月12日 1961年3月6日 代理
5   河上丈太郎 1961年3月6日 1965年5月6日
6   佐佐木更三 1965年5月6日 1967年8月19日
7   勝間田清一 1967年8月19日 1968年10月4日
8   成田知巳 1968年11月30日 1977年9月26日
(懸空) 1977年9月26日 1977年12月13日
9   飛鳥田一雄 1977年12月13日 1983年9月7日
10   石橋政嗣 1983年9月7日 1986年9月8日
11   土井多賀子 1986年9月8日 1991年7月31日
12   田邊誠 1991年7月31日 1993年1月19日
13   山花貞夫 1993年1月19日 1993年9月25日
14   村山富市 1993年9月25日 1996年1月19日 第81任內閣總理大臣

選舉成績 編輯

本節記述日本社會黨在歷屆眾議院與參議院選舉中的成績。除備註一欄外,其餘欄目出現不適用時會填上「-」。

眾議院 編輯

選舉 當選/總席次 +/– 當選/候補人數 狀態 備註
(建黨時)
15 / 468
- - 反對黨 公職追放10名議員被撤職
1946年
93 / 468
88 93/331 反對黨 追加公認日語追加公認1人
1947年
143 / 466
40 143/289 執政聯盟 追加公認1人
反對黨
1949年
48 / 466
97 48/187 反對黨
分裂為社會黨左派與右派
1952年
57 / 466
- 57/109 反對黨 社會黨右派,追加公認3人
54 / 466
- 54/96 反對黨 社會黨左派,追加公認2人
1953年
66 / 466
9 66/117 反對黨 社會黨右派
72 / 466
18 54/96 反對黨 社會黨左派
1955年
67 / 467
1 67/122 反對黨 社會黨右派
89 / 467
17 89/121 反對黨 社會黨左派
左派與右派重新統一
1958年
166 / 467
8 166/246 反對黨 追加公認1人
1960年
145 / 467
21 145/186 反對黨 1人退黨
1963年
144 / 467
1 144/198 反對黨
1967年
140 / 486
4 140/209 反對黨 追加公認1人
1969年
90 / 486
50 90/183 反對黨
1972年
118 / 491
28 118/161 反對黨
1976年
123 / 511
5 123/162 反對黨 遞補當選1人
1979年
107 / 511
16 107/157 反對黨
1980年
107 / 511
107/149 反對黨
1983年
112 / 511
5 112/144 反對黨 追加公認1人
1986年
85 / 512
27 85/138 反對黨 追加公認1人
1990年
136 / 512
51 136/149 反對黨 追加公認3人
1993年
70 / 511
66 70/142 執政聯盟
(部分時段)
追加公認3人

參議院 編輯

選舉 當選/改選席次 席次/總席次 +/- 當選/候補人數 備註
(建黨時) - - - - 參議院尚未建立
1947年
47 / 250
47 / 250
- 47/101 [註 6]
1950年
36 / 125
61 / 250
14 36/75 追加公認1人
分裂為社會黨左派與右派
1953年
10 / 125
26 / 250
- 10/40 社會黨右派
18 / 125
40 / 250
- 18/50 社會黨左派,追加公認3人
左派與右派重新統一
1956年
49 / 125
81 / 250
14 49/85
1959年
38 / 125
85 / 250
4 38/78 1人退黨
1962年
37 / 125
66 / 250
19 37/69
1965年
36 / 125
73 / 250
7 36/66
1968年
28 / 125
65 / 250
8 28/62
1971年
39 / 126
66 / 252
1 39/60 有1人去世
1974年
28 / 126
62 / 252
4 28/57
1977年
27 / 126
56 / 252
6 27/59
1980年
22 / 126
47 / 252
9 22/49
1983年
22 / 126
44 / 252
3 22/64
1986年
20 / 126
41 / 252
3 20/58 追加公認1人
1989年
46 / 126
68 / 252
27 46/55 追加公認6人
1992年
22 / 126
71 / 252
3 22/43 追加公認2人
1995年
16 / 126
37 / 252
34 16/40 追加公認2人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由書記長片山哲代行委員長職權
  2. ^ 因左派與右派分裂未產生委員長
  3. ^ 左派與右派於1951年1月一度達成和睦,推舉鈴木為委員長,但11月左派與右派再度分裂
  4. ^ 在左右兩派分裂後,右派的委員長一直處於懸空狀態。河上丈太郎出任右派委員長一職之前淺沼稻次郎以書記長身份代行右派委員長職權
  5. ^ 1960年10月12日於安保鬥爭中被右翼組織成員山口二矢刺殺
  6. ^ 因是第一次參議院選舉,全員都在一次選舉中選出。從第2屆選舉開始,每三年改選參議院席次的半數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日本社会党.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 
  2. ^ 社会主義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6). 
  3. ^ 3.0 3.1 3.2 3.3 3.4 韓慈. 试论日本政党体制转型 (PDF).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2008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1). 
  4. ^ 4.0 4.1 4.2 4.3 Ken Saito. 圖說日本大事記:1945-2017,改變與形塑現代日本的百大事件. 麥浩斯. 2019: 50 [2020-02-09]. ISBN 978-986-408-4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5. ^ 5.0 5.1 梁立華. 从“万年野党”到“野合政权”探寻日本社会党政策演变的轨迹. 高校理論參考. 1994, 10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6. ^ 黃大慧. 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 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6: 213 [2020-02-09]. ISBN 978-7-5090-008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7. ^ 徐萬勝. 日本平成时代政党政治演变的内在逻辑. 參考消息.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8. ^ 8.0 8.1 8.2 吳明上. 日本村山內閣在阪神大地震中的危機管理 (PDF). 人文與社會. 2013, 2 (3): 23–39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3).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袁靜宇. 冷战后日本社会党衰落的主要原因探析. 新遠見. 2010 [2020-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朱艷聖. 冷战以后日本社民党(社会党)的新变化.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05, (2).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小山弘健; 清水慎三. 日本社会党史. 由上海外國語學院日阿語系譯翻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1973年譯). 
  12. ^ 片山哲.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13. ^ 13.0 13.1 韓鐵英. 战后日本内阁首相简介之四——片山哲. 日本問題. 1986, (1): 60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14. ^ 戴振豐. 邁向和談之路:吉田茂在佔領改革下的和談戰略 (1945-1951) (PDF). 亞太研究論壇. 2007, (38): 93-124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3). 
  15. ^ 松澤浩一. 国会の首班指名. 駿河台法學. 2005, 19 (1)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2). 
  16. ^ 川村一彥. 戦後史GHQの検証. 本の風景社. 2014: 84 [2020-02-11]. ISBN 978-4-939154-3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來源可靠?]
  17. ^ 片山哲内閣.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18. ^ 伊奈久喜. 講和で分裂する社会党 サンフランシスコへ(36) 日米外交60年の瞬間. 日本経済新聞.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19. ^ 五五年体制.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20. ^ 浅沼稲次郎.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21. ^ 安保闘争.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22. ^ Japan Socialist Party leader assassinated at political rally - archive. The Guardian.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1). 
  23. ^ Tim Weiner. C.I.A. Spent Millions to Support Japanese Right in 50's and 60's.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1). 
  24. ^ 左派弱体化へ秘密資金 米CIA、保革両勢力に. 47news.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31). 
  25. ^ U.S. admits CIA gave LDP money in 1950s, 1960s. The Japan Times.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26. ^ Lee, Chae-Jin. 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Japan Socialist Party: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Case. Asian Survey. 1970, 10 (3): 230–243 [2020-12-03]. doi:10.2307/26425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英語). 
  27. ^ 27.0 27.1 27.2 岡田一郎. 社会党改革論争と労働組合. 社會政策學會. 2003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卓南生. 日本告别战后. Global Publishing. 2000: 18–19 [2020-02-12]. ISBN 978-981-320-4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29. ^ 29.0 29.1 卓南生. 卓南生:日本“护宪”史上的女强人——土井多贺子. 聯合早報. 2014-10-08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7). 
  30. ^ 社会民主連合.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31. ^ 江田三郎.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32. ^ 土井たか子社会党党首「山は動いた」. 日本経済新聞.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33. ^ 前田和男. 民主党政権への伏流. ポット出版. 2010: 153 [2020-02-24]. ISBN 978-4-7808-5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34. ^ 外国政治, 国际关系.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 1992: 62 [202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35. ^ 平凡社百科年鑑. 平凡社. 1993: 228 [202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36. ^ 村山富市.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37. ^ 37.0 37.1 村山富市内閣.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38. ^ 新社会党.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39. ^ 山花 貞夫.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40. ^ 社民党、55年体制からの歴史に幕か. 産経新聞. [202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6). 
  41. ^ 大井赤亥. 戦後革新の終焉と「新しい保守」の誕生. 論座.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42. ^ 仲光友; 馬曉雪. 日本社会党的派系斗争及其特点. 外國問題研究. 1998, (4): 38–43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43. ^ 国际政治.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95: 80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44. ^ 中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提要, 1990年.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 262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45. ^ 問題与硏究.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 1989 [202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46. ^ 森本哲郎. 研究ノート 政党組織をめぐる理念と現実 : 55年体 制初期の社会党と組織問題(1). 關西大學法學論集. 2010: 615–668. 
  47. ^ 燧 重明. 日本社会党―現状と将来. 1978: 136. NCID BN07726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