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

隋末唐初将领

李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1],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是為李世勣,後避唐太宗李世民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初將領,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勣
清殿藏本李勣畫像
懋功、茂功
出生594年
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
逝世669年12月31日669-12-31(76歲)
長安

生平 編輯

徐世勣出身富戶,大業七年(611年)17歲時正值隋末農民起事,跟隨翟讓參加瓦崗軍。在李密成為瓦崗軍的首領後,徐世勣因軍功被封為東海郡公,駐守黎陽。在李密謀害翟讓時,被亂軍砍傷,後被王伯當所救。大業十四年(618年)擊退了北上的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決戰後,隨李密歸降唐朝,守黎陽,被唐高祖詔授黎陽總管,李密在黎陽起事,徐世勣獻黎陽投降,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首,得到李淵的允許。後跟隨秦王李世民先後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等割據勢力,武德六年(623年),又跟隨趙郡王李孝恭和李靖討伐輔公祏

入唐後,唐高祖李淵說徐世勣是「純臣」,賜他姓李。先封曹國公,後封英國公。貞觀年間,曾參與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的戰役。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進犯,李世勣討伐。貞觀三年(629年)大破突厥,俘五萬人而歸,鎮守并州十六年(參見唐滅東、西突厥之戰)。貞觀十五年(641年),在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大敗薛延陀。貞觀十八年(644年)隨太宗親征高句麗

唐太宗晚年,曾對太子李治說:「李勣重視恩義,你無恩於他,恐怕日後他無法盡心輔佐你。朕先將他外放,等朕死你登基後,你再將他召回,受以僕射,如此一來,你就有恩於他,他就會對你誓死效忠。」[2]為了使李勣忠於李治,唐太宗將他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唐高宗即位後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了他的職位,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皇后,你覺得如何?」李勣說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3]總章元年(668年),李勣率兵至鴨綠江,與薛仁貴會於平壤,攻克平壤,大勝而歸(參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因後來其孫徐敬業反對武則天,發動起事,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唐中宗神龍之變復辟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4]

家族 編輯

曾祖 編輯

編輯

  • 徐康,譙郡太守,贈濟州刺史

編輯

編輯

  • 薛氏,封一品大夫人,英國夫人

兄弟姐妹 編輯

  • 姐:李某(墓志銘闕字)(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唐顯慶二年七月三十日(657年9月13日)),字總持,嫁唐臨清縣令琅邪王某
  • 姐:李氏,東平郡君
  • 弟:李弼
  • 弟:李感(隋仁壽四年(604年)—唐武德元年(618年))

子孫 編輯

  • 長子李震(617年—665年),字景陽,永徽四年(653年)任澤州刺史,顯慶二年(657年)轉趙州刺史,龍朔二年(662年)任梓州刺史,麟德二年三月卒於梓州(在今四川三台縣潼川鎮),年四十九。諡號定。妻王氏
  • 次子李思文武則天臨朝時被賜姓武氏,官任嵐、饒、潤等州刺史,再除太僕少卿,兼知隴西事。又加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衛縣開國公、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清源道總管,除冀州刺史。
    • 孫:武欽載(665年—679年),字景初,李思文之子。調露元年八月四日(679年9月14日)卒於隴西大使之館,春秋一十有五。垂拱四年(688年)改葬洛陽北邙
    • 孫:徐欽憲,開元年間,官至國子祭酒
    • 孫女:李寶上座,第三女,前夫龍門公之孫、司農卿王弘福次子王勗,後夫中書侍郎溫彥將孫、易州司馬溫瓚第三子潞州屯留縣令溫煒
  • 女,貞觀元年(627年)卒
  • 女,嫁杜懷恭

李勣碑與墓志銘 編輯

李勣碑立於唐高宗儀鳳二年十月六日(677年11月6日),現仍豎立於李勣墓前。碑身高5.70米,寬1.80米,厚54厘米。碑額篆書,題《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十六字,唐高宗李治撰文並書寫,書法為行草體,共31行,每行110餘字不等,碑題下「御製御書」四字及文末年款為正書。碑下截部分鏨損嚴重,其餘較清晰。碑陰刻宋游師雄元祐四年(1089年)的題記。

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師上柱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英貞武公李公碑
御製御書
  朕聞四維紀地,坤元所以載物;八柱承天,乾策由其列耀。故軒丘御歷,資六相以經綸;豐水膺圖,憑九臣而締構。莫不道符金礪,契葉鹽梅,虎嘯龍騰,風翔雲起。公名勣,字懋功。滑州衛南人也。本姓徐氏,陵源有(闕十二字),高士抱○山之節。曾祖元起,後魏大中大夫、○昌郡守。祖康,齊伏波將軍、譙郡太守,追贈濟州刺史。父蓋,散騎常侍、陵州刺史、上柱國、濟陰郡王,後固辭王,改封舒國公,贈潭州都督。業傳弓冶,代列簪裾。載德象賢,○光惇史。公稟靈川岳,毓○星辰。○○奇○之○,○○○○之志。乘長風而擊○,○○○○;指大○而開○,夙懷英略。年甫十七,屬隋運分崩,於時率土沸騰,群方競逐。黃龍白騎,互動干戈;丹浦綠林,遞興氛祲。家負吞沙之力,人懷鍊石之心。李密據九洛以稱兵,臨二周而問鼎,公權推盟主,暫定君臣。○○黎陽○之○○○。高祖神堯皇帝應昊穹而撥亂,順斗極以龔行。四海樂推,兆人思戴。及密來投附,公獨未歸。既承其旨,方奉皇運,誠於所事,造次必形,風霜之節,其在茲矣。高祖乃詔公為黎州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改封曹公,賜同國氏。公臨危守義,類文聘之懷忠;建策承恩,同奉春之得姓。武德二年,又授右武候大將軍。是時國步未夷,王塗尚梗。太宗文武聖皇帝愍茲交喪,大拯橫流。公出贊元戎,入參神算。受分麾之重寄,沐賜棨之殊榮。劉武周率彼犬羊,憑陵汾晉;先朝躬親矢石,公則任屬偏裨,蕭斧纔臨,朝菌俄翦。王充竇德,潛議合從,南瀕控鶴之山,北距飛狐之塞。擁周韓之銳卒,驅趙魏之梟兵。自謂力動天關,威回地軸,〇軒營〇明,月陣交鋒,〇〇竟〇〇〇〇武(闕八字)必捷,〇雁〇〇是憑。(闕七字)徐員朗,虔劉齊地,南征北伐,並效深功。憬彼匈奴,自昔為患。乘折膠而犯鄣,候滿月而來侵。朔騎騁於唐郊,胡笳沸於汾隰。簸林搖岳,噴野騰川,烽火照於回中,羽檄飛於闕下。公出車受(闕二十九字)。若〇豪之逢巨燎,彌山抑室;似危葉之遇沖飈,滅跡掃塵,追奔逐北,乃加食封九百戶。參墟奧壤,王跡所基。傍控寶符之鄉,近對金庭之域。眷言樞要,綏撫特難,鎮俗威邊,非公莫屬。乃授并州大都督 (闕十字)兵部尚書 (闕十三字),浮革船而度紫河。窮雁海而傾巢,就狼台以探穴,遂使地空塞北,候靜漠南。漢將勒燕然之銘,胡騎動陰山之哭。既而頻丁巨罰,殆不勝哀。累詔寬解,敦還〇任。於時朕居藩邸,(闕十五字)吏,〇因〇覲,人〇宸闈。先聖承閒,曲垂談宴。緒言之際,以朕託公,便即齧指流血,銘肌為記。忠貞之操,振古莫儔;金石之心,唯公而已。改封英國公,授兵部尚書,尋授特進、太子詹事、左衛率。貞觀十九年,授遼東道行軍大總管,〇先朝東征,大破駐蹕。尋授靈州道安撫大使,破延陁於烏德鞬山,又授太常卿,出為疊州都督,尋除特進、檢校洛州刺史。朕纂承丕緒,延想舊勛。又授公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〇〇文昌(闕十四字)具瞻。公以管仲論〇,〇〇殊任。〇光授職,勛賢異宜。踐位未淹,遽申沖讓。朕成公之美,權遂謙光,尋拜司空,用旌高德。傍甫九土,上穆三台。聿膺玄武之符,載調黃鼎之飪。彝倫式敘,庶績其凝。乃將有事太山,又以公為封禪大使,仍(闕十嗣字)掌〇者。先朝親行吊伐,雲沖萬道,天兵四臨。籠醜徒於握中,置凶群於几上。但聖心惻隱,不忍坑夷,賜以重生,返其歸路。猶復收合餘燼,背義忘恩,莫念解網之仁,還興舉斧之逆。朕恭惟往志,情切授柯,思清襚穴之祅,誓雪園陵之憤。昔王翦舊將,方吞南楚之強;充國老臣,始定西羌之孽。立功立事,耆德是憑。故勞公暮年,出征外域。乃以公為遼東道安撫大使、行軍大總管,韞玉帳之宏〇,〇〇宮之妙〇。沉沙(闕十五字)以疲〇〇〇〇養銳〇雅投壺。縱間諜以知窮,因鄉導而乘隙。殄茲寇壘,不藉九攻之勞;獲彼凶渠,唯恃七擒之術。傾源拔本,海罄山空。萬代逋誅,一朝清盪。及旋,拜太子太師,加封二百戶。公自少及長,忘身奉國。〇神〇風,(闕十四字),以〇遘疾,〇晨昏〇錫,〇〇〇憂。上藥名醫,相望道路。曰仁必壽。竟爽神期,天不憖遺,殲我良懿。以總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於私第,春秋七十有六。朕趨車軫慟,去籥興哀,爰命百寮,廢朝七日,豈直秦〇輟相,鄭國寢(闕十三字)日〇公。給東園秘器。葬事所須,並令官給。以咸亨元年二月六日陪葬昭陵。所築之墳,一準衛霍故事,象烏德鞬山及陰山、鐵山等,以旌破北狄、東夷之功焉。其遷葬之辰,朕自至橫門投書永訣。穿壁候疹,不救鶴版之災;登城望泣,徒深蟻慕之感。公〇得〇之幾(闕二十五字)。與朋則虛舟靡逆,行己則暗室無欺。晦雨不革其音,疾風益知其勁。奉親思孝,遽彰懷橘之誠;事上資恭,無待觀喬之誡。孫吳藝術,弗學而生知,管樂才〇,率性而斯〇。國家貽訓, (闕十四字)之慎。潛德隱〇,〇耀〇〇。內窮獻替之言,外不彰其直;入盡弼諧之致,出不顯其忠。就禮俗而存道,因善謔而申諷。抵掌宏議,庶政咸仗其謀;造膝詭詞,群寮莫知其際。夷險一致,寵辱不驚。蕭蕭焉,竦〇〇之節;〇〇焉,〇〇〇之〇。(闕六字)浮雲之心〇無〇〇〇〇相觀公之懼。其為吏也,嚴而不殘;其為將也,威而能愛。子顏之方敵國,在昔多慚;道濟之比長城,於今為劣。朕以公桑榆昃景,力謝年侵,欲令諸子仕京,得申私養。公(闕二十三字)覆〇〇〇〇必傾,願保餘生,懷此知足。加以卜居間宇,唯欣里宅之卑;列壤疏封,獨尚寢邱之儉。豈非業光三傑,譽重二南,為社稷之元龜,實期運之隆棟。公材公望,有始有終者歟。朕屬〇雲〇,唯(闕十八字)室之無〇,悲晉京之不作。股肱〇逝,何痛如之?徂光倏而不留,宰樹森其成列。恐栒邑之地,竟淪彩於琱戈;庶武昌之原,永傳輝於翠琰。式旌遺懿,乃勒銘云: 
  惟皇建極,惟臣佐功。吟嘯玄感,卜夢潛通。如鱗縱壑,若羽隨風。弼諧天構,光亨棟隆。(其一) 
  爰有傑人,胄承華緒。德〇殆庶,道光性與。情希管樂,器侔伊呂。應物卷舒,隨〇出處。(其二)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星耀〇。〇參帷幄,出統中壘。〇如〇〇,〇〇〇泉。(其三) 
  金石齊貞,松筠表勁。攝下唯爾,基身以正。賜厚分驂,恩隆得姓。燮和師律。抑揚辭令。(其四) 
  營開偃月,旆〇連雲。下江澄靄,平林散氛。玄池妙略,黃石崇勛。威橫百戰,勇冠三軍。(其五) 
  〇資文武,〇〇〇〇。〇〇臨〇,〇雲〇秋。香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慎同溫室。(其六) 
  出車青徼,申謀絳宮。駕狄攻狄,驅戎伐戎。鯨銷海晏,蜃破樓空。永殪逋藪,長清大風。(其七) 
  締構邦基,經綸國步。戒盈辭滿,鳴謙履素。克壯其猷,聿光歲暮,凜凜奇節,溫溫雅度。(其八) 
  惟孝惟念,爰泉爰〇。〇〇〇〇,〇抱柔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竭誠戴主,傾身奉國。(其九) 
  負山潛遠,夢瓊興愴。階裂下台,星沉上將。朝悲野泣,投環輟相。晉原長往,吳閶徒望。(其十) 
  三河聚騎,五校陳兵。旌軒委郁,笳挽淒清。沉沉〇〇,寂寂佳城。松寒月〇,〇〇〇〇。(其十一) 
  業茂生前,道存身後。〇〇〇〇,名留峴首。墳象戰山,樹凝營柳。人謠國頌,天長地久。(其十二)
儀鳳二年歲次丁丑十月庚申朔六日乙未建

李勣墓志銘,1971年出土於陝西醴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西約200米處李勣墓中,墓誌蓋厚15厘米,底邊長86厘米,蓋面篆書《大唐故司空公太子太師贈太尉揚州大都督上柱國英國公李公墓誌之銘》。志石邊長82厘米,厚17厘米,劉禕之奉敕撰文,正書55行,滿行54字。

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師贈太尉揚州大都督上柱國英國公勣墓志銘並序
朝散郎守司文郎崇賢館直學士臣劉禕之奉敕撰
  惟天為大,麗七衡而構象;惟地稱厚,鎮八柱以開基。欽若巨唐,體乾坤而合德;粵惟上宰,混陰陽而燮化。首參練石之功,兆贊隨山之業。身負日月,勛昭區宇。致君於堯舜之先,濟俗於胥庭之上。郁為良輔,其在太尉英國公乎。公諱勣,字懋功,本姓徐氏,高平之著族焉。後寓濟陰,又居東郡,今為衛南人也。偃王以高義遣邦,導源於楚服;太尉以洪勛啟胙,得姓於皇家。曾祖鵲,後魏濮陽郡守;祖康,齊譙郡太守,皇朝贈濟州刺史。家聲有裕,馮氏之累葉分符;門慶無疆,何族之聯芳授冊。顯考蓋,皇朝散騎常侍,封濟陰郡王,固辭王爵,徙封舒國公,贈潭州都督,諡曰節。其道可貴,鄉無亢禮之賓;其教有方,庭洽聞詩之訓。初啟長沙之胙,旋頒曲阜之封。式亮鳴謙,載光延賞。公即節公之元子也。惟岳降靈,自天縱哲。數尋擢穎,識者知其偉材;五尺成童,通賢咨其國器。引旗為戲,早萌戡亂之心;學劍且成,夙韞濟時之略。屬炎精告否,大浸方稽。年甫十七,情圖九萬。授手為念,擁膝長懷。志欲清於天下,聲已馳於海內。乃與同郡翟讓,單雄信等籌咨權略,董率英豪。指麾而百郡傾心,叱咤而萬夫翹首。未逾期月,盡有強齊之地。及李密歸於翟讓,公乃推為盟主。隋越王稱制東都,假密太尉,以公為右武候大將軍,封東海郡公。煬帝南征不復,蛇豕之毒方流;化及北上長驅,犬羊之徒自擾。公乃縞六師而抗憤,先固黎陽;料百勝以推鋒,義高即墨。以順圖逆,所向無前。我大唐繼天理物,撥亂反正。革夏而三風已變,宅秦而五星遽聚。李密為王充所困,擁眾歸朝。公知天命有在,猶全事君之節。通啟於密,俟去就之命。高祖聞而嘉之曰:此真忠義之士。乃授黎州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尋改封於曹,賜姓李氏。太宗龍田韞睿,豹略窮微,躬勞丹浦之師,親繳青丘之憝。公參陪九伐,戡翦八荒,屠建德於河陰,斮武周於汾澨。而王充跋扈,且昧謳歌,苟安助桀之徒,偷據遷殷之野。公載扈麾旆,克清瀍洛。爰洎凱旋,策勛疇帥。太宗為上將而公膺下將焉。獻捷之辰,特賚金甲,夷夏縱觀,莫不榮之。加食邑五千戶,轉左監門衛大將軍、齊州總管。逆賊劉黑闥、徐員朗、輔公祏之平也,咸有大功焉。太宗踐柞,授并州大都督,別食封九百戶。尋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破頡利牙於漠北,虜獲廿余萬。皇上之居藩邸,遙攝并州,改授公左光祿大夫、并州長史。六年初,議封建,徙封英國公,冊拜蘄州刺史。時並不就國,復以本官遙領太子左衛率,徵拜兵部尚書,參謀國政。上膺九星之耀,下層六坐之重。持議以平,獻善伊直。十七年,加特進、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太宗問罪東夷,以公為遼東道大總管。屬延陀入寇,乃統蕃兵擊之,遂清大漠。師旋,加領太常卿。廿三年,以公事降授疊州都督。宮車晚駕,遺詔迫複本官。皇上纂圖,以特進檢校洛州刺史,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知政事。俄遷尚書左僕射。聿階元佐,是居端右。異伯仁三日之謠,同景倩四辭之切。永徽元年,又表固讓。帝重違雅志,以開府參國政焉。四年,冊拜司空。公勳業兼懋,聲實具舉。登太階而平五土,升揆路而高百辟。公材公望,朝野式瞻。先朝嘗圖公像於凌煙閣,至是,皇上又命寫形焉。神筆序之曰:「朕聞珠潛漢沼,仍輝晈夜之光;玉蘊荊峰,終耀連城之價。是以吳起佐魏,顯德舟中;樂毅歸燕,論功濟上。用今方古,異代同規。但公勇志潛通,石樑飲羽。忠誠幽感,踈勒飛泉。窮玉帳之微,體金壇之要。或以臨機制變,義在忘軀。推轂受脈,情期竭命。揚旌紫塞,非勞結燧之謀;振旅朱鳶,何假沉沙之術。殘雲斷蓋,碎幾陣於龍庭;落月虧輪,摧數城於玄菟。加以入陪帷幄,出總戎麾。道駕八元,榮高三傑。朕以綺紈之歲,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自平台肇建,望苑初開,備引英奇,以光僚寀。而歲序推遷,凋亡互及,茂德舊臣,唯公而已。用旌厥美,永飾丹青。昔者西漢功臣,圖形於騏閣;東京列將,繢范於雲台。語事可儔,校恩彌遠。」麟德之二載也,有事岱宗,特詔公為封禪大使,詳擇前規,申明舊典。式光絕代之禮,載洽施尊之慶。憬彼韓獩,長惡不悛。奮箠而虐被黎烝,尋戈而毒流支庶。主上情期極溺,念軫推溝。伐叛之規,佇成先志;總戎之重,迺睠台庭。公尚想伏波,不辭於暮齒;載懷充國,莫逾於老臣,遂膺跪轂之儀,式隆分閫之寄。虔奉聖筭,龔行天討。白羽既麾,玄夷底定。盪積稔之逋寇,攄聖皇之宿憤。偃伯韜戈,宇內胥悅。振旅之日,乘輿親郊勞之,禮焉。總章二年,加授太子太師。臨軒策命,增別食封通前一千一百戶。公載懷止足,累辭榮寵。皇上深體二疏之誠,終俟一夔之力。爰降優旨,一月三朝。微展閒放,無虧變理。惟公誕膺人傑,允迪師臣。齊君五往而忘勞,晉臣一見而成服。至如石陣沙城之變,三宮七舍之奇,匪因黃石之書,自得紫房之妙,斯乃公之餘事焉。其有超倫絕跡,固不可得而略也。方以事上,善必推君。昭德塞違,有犯無隱。先朝昔嘗閒宴,顧謂公曰:萬歲之後,屬卿以幼孤。公涕雪致詞,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又嘗目疾,親剪須以充藥劑。因謂侍臣曰:非我私之,為社稷計耳。及上之嗣位,特流渥澤。公嘗墜馬,乃降乘而撫之。鑾輿翟輅,三幸公宅。儲後英藩,咸陪天駟,此則忠於國而愛於君也。事親之道,候色無違;就養之方,因心罔匱。及風樹不靜,再從權奪。外迫敦喻,內殷創巨。茹荼嬰蓼,則朝序延悲;葈貌樂形,而家臣不識。此則孝於家而顯於親也。姊以貞順守節,爰開石窌之封;弟以廉直效官,亟綰銅符之任。友悌之至,貫於幽明。此則睦於天倫也。惟子及孫,是稱繁衍。千金勖垂堂之誡,萬石稟趨里之恭,珪組充庭,人莫知貴;芝蘭溢廡,時無間言。此則嚴於庭訓也。單雄信者,公之故人。委質王充,竟罹逆黨。請免官爵,以贖其辜。國有常刑,止宥妻子。逮將就戮,對之號慟。因抽刀割股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天下聞之,莫不掩泣。是後收其孤嗣,愛同己子。事軼指囷,恩逾分宅。此則義於交也。束髮登朝,便階七命。升簪揆務,愈慎四知。秩俸之資,咸散於婕屬;恩賞之澤,必陣於廊廡。是以寢丘之田,絕膏腴之利;文終之第,隔輪奐之美。邁公儀之拔葵,甘次卿之脫栗。此則廉於財也。再戰而傾十角,一舉而滅三韓。諒稟神謨,寔寄英勇。是以東夷北狄,畏威懷惠。匈奴昔嘗遣使,求識於公。類彼王商,竟貽真相之目;均夫李廣,憚其飛將之名。此則威於邊也。景茲七德,獨秀千齡,故能業濟勤王,功宣輔帝。夤奉三聖,咸穆良哉之重;式暢九功,允光則哲之化。道冠惟師,望優元老。可謂令德具美,善始令終音歟。從幸九成,移疾沉痼。及旋京第,即居路寢。東首而臥,怙然待終。主上憂形於色,恩過於常。日昃忘餐,甚於置郵之問;夜分輟寢,深乎窺壁之勞。以公嘗誡滿盈,子弟多述職於外。至是,驛召咸令侍疾。伏枕彌留,乘箕不駐,以總章二年十二月三日薨,春秋七十有六。天子撫床沫泣,去籥纏悲,哭於別次,哀聲外澈。文武在列,不勝感欷。特詔輟朝七日,撤樂亦如之。中宮悼切宗臣,事均於吳漢;副後痛殷良傅,情深於杜夷。藩技委奠而含淒,列辟望廬而揮涕。華夷軫恨,愚智同傷,豈止舍瑱襲縗、輟耕罷肆而已。有詔冊贈太尉、使持節、大都督、揚和滁宣歙常潤七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給班劍卌人,加羽葆鼓吹;賜布帛二千五百段,米粟副焉;凶事所須,務從優厚,並賜東園秘器;仍今司禮大常伯、駙馬都尉楊思敬,司稼少卿李行詮監護。粵以三年歲次庚午二月甲辰朔六日己酉陪葬於昭陵。儀仗送至墓所往還。有司考行,諡曰貞武公。其墳象烏德鞬山及鐵山,以旌平延陀、句麗之功也。遺命薄葬,優詔許焉。皇上親制碑文,以光粹烈。尚以畢陌之前,雖賁盧山之象;趙樓之下,未紀滕城之銘。爰詔史臣,載揚勛烈。其頌曰:
  虞夏膺籙,商周革命,稷契匡風,伊姜輔聖。於昭鳳歷,登三有慶,顯允龍光,咸一無兢。
  曾芒演粹,閒氣騰英,電眸異表,雲角殊禎。滔滔遠度,凜凜高情,雄襟寥廓,沉筭從橫。
  斧藻天經,發揮地紀,飾羽文箭,彫彤賁梓。道藹八區,言應千里,粵人之傑,惟物之軌。
  運鍾毀冕,年方弱冠,逐鹿知歸,從龍式贊。抱樂辭夏,收圖佐漢,授鉞申威,橫戈靜亂。
  功昭草昧,業峻經綸,北清柳室,東掃扶津。四瀛滌祲,六漠銷塵,總戎之律,執國之鈞。
  西次徂輝,南箕託化,方憲膠序,俄捐館舍。桃徑無春,松扃有夜,鱣庭閟范,鹿轓寢駕。
  紫宸流悼,青宮締悲,國愴元老,朝虛帝師。三河詔葬,四兆貞期,盧山賁象,畢陌聯逵。
  哀笳嘹唳,容幰逶遲,盛德不朽,洪勛在茲。

文學創作 編輯

在《隋唐演義》和《說唐演義全傳》中,徐世勣被演繹成瓦崗寨軍師,是一位有如諸葛亮類型的半仙級人物「徐茂公」(又作徐茂功)。

註釋 編輯

  1. ^ 「勣」左右結構,左「責」右「力」,勣是「績」的異體字
  2. ^ 舊唐書》李勣傳:「二十三年,太宗寢疾,謂高宗曰:「汝於李勣無恩,我今將責出之。我死後,汝當授以僕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為疊州都督。」
    新唐書》李勣傳:「帝疾,謂太子曰:「爾於勣無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僕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疊州都督。」
  3. ^ 見《資治通鑑》卷一九九,永徽六年九月。清初乾隆對這段史實表示:「唐太宗之待臣下,未嘗不任權術,以至於後來『陛下家事』一語,貽留宗廟社稷之禍,究之權術有例益乎?」
  4. ^ 公元705年,唐中宗認為:「李世勣有功於國,如果因為其孫敬業反對武則天而被追削官爵、剖棺戮屍的話,那是不公平的。所以朕下令:追復李世勣官爵,以禮改葬。」
  5. ^ 李勣姐李總持墓志銘稱父舒國節公徐康,祖父徐蓋。

相關條目 編輯

前任:
房玄齡
唐朝尚書左僕射
649年—650年
繼任:
于志寧
前任:
李恪
唐朝司空
653年—669年
繼任:
李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