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論證(英語:Dream argument)是一種由夢境虛幻性質出發而針對現實提出的一種假設,認為既然夢境中的事物都是虛假的,然而夢中的感官卻對它們深信不疑,那麼人們就應當有理由懷疑清醒狀態下的現實世界,是否也如夢境一般只是虛幻。

莊子曾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醒來後他不禁感到困惑:到底是自己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一隻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子?

簡述 編輯

人在做夢時往往不會察覺到自己正在做夢。甚至有時候,夢裏包含着另一層夢,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做夢並從中醒來,事實上他們仍處於夢中。這些事實引發了哲學家的思考,他們好奇,是否有某種方法可用於確信自己的清醒狀態,以排除自己處於一場永久夢境中的可能。

西方哲學中,這個問題最初受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學院懷疑主義的關注。[1] 最出名的哲學論證來自勒內·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在這部作品裏,夢境論證被應用於笛卡爾對知識確定性的論證之中。

對於東方哲學,與此類似的論證被稱為"莊子悖論":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莊子《齊物論》12

(翻譯:夢中飲酒作樂的人,醒來之後或許痛哭流涕;夢中哭泣的人,醒來後或許歡快的出門狩獵。人在夢中不知自己是在做夢。或許還會在夢中占卜,詢問夢的凶吉,醒後方知是在做夢。將來某日,清醒降臨在眾人之中,那時人們才從這場巨大的夢裏醒來。但現時愚蠢的人啊,他們自以為清醒,以為自己知曉所有。他們所謂君主、牧人,好像一切都固定不變。但我說就如孔夫子也如你們一樣,是處在夢中。我說你們在做夢,我也在做夢。上面這些言語可稱為十足的奇特與怪異。萬世之後,假若有朝遇上一位聖人,他或許理解其中的意涵,對他而言這些言語就如日常一般平凡。)

夢境論證被收錄在瑜伽行唯識學派哲學家世親的《唯色二十論》中。

大乘佛教藏傳佛教中,夢境論證也有重要的地位。一些佛教思想學派英語Reality in Buddhism(例如大圓滿)認為人們所感知的現實並非真實。正如南開諾布仁波切英語Namkhai Norbu所說:對真實感官而言,我們在人生中所見的一切都如一場大夢...[2] 在這句話中,"所見"並非僅指代視覺刺激,而是包含一切感受,包括聲音氣味味道觸感,以及心靈中的感知對象。

模擬現實 編輯

直到現在,凡是我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我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不過,我有時覺得這些感官是騙人的;為了小心謹慎起見,對於一經騙過我們的東西就決不完全加以信任。[3]
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

對夢境的感知促使人們爭論,現實是否也是一場幻覺。心靈會誤以為想像出來的世界為"真實",那這就說明的確存在某種對現實的模擬可以騙過心靈,並且這種模擬發生的十分頻繁,正如人們每晚都會做夢。[4]

認為現實並非夢境的人必須承認,心靈——至少是處於睡眠狀態中的心靈——並不可靠,它無法分辨現實與虛幻。[5]

批評 編輯

約翰·洛克托馬斯·霍布斯曾分別嘗試反駁笛卡爾的夢境論證。洛克認為,人在夢境中無法體驗疼痛。但最近幾十年的科學研究反駁了洛克的說法,它們指出人在夢境中能夠體驗到疼痛,只不過很少發生。[6] 哲學家本·斯普林格特認為,洛克或許會這麼反駁相關的科學研究結論:現實中踏進火坑與夢中踏進火坑的痛苦必定不同。霍布斯提出,人在夢中易受荒謬事件影響,但清醒時不是這樣的。[7]

許多當代哲學家嘗試在細節層面反駁這種夢境懷疑主義。[8] 歐內斯特·索薩英語Ernest Sosa於2007年針對這個話題撰寫了專著,在這本作品中,他提出了一種關於夢境的新理論,並注意到這種理論能引發一種新的懷疑主義,他隨後對這個懷疑論進行了反駁。在《一種美德認識論(A Virtue Epistemology)》中,索薩寫道,"我們在夢中並不真的相信某事;我們只是假裝相信。"[9] Jonathan Ichikawa (2008) 和 Nathan Ballantyne & Ian Evans (2010) 批評了索薩的說法,Ichikawa 論證說,既然我們同時也無法確信清醒狀態下的自己是真的相信,而不是想像自己相信現實種的事物,那麼我們也就無法確信自己到底是清醒還是在做夢。

諾曼·馬爾科姆英語Norman Malcolm在其作品《做夢》中詳細闡述了維特根斯坦有關夢境的疑問:談論夢境的人"是在夢中真實的看到了這些圖像,還是說只在他們醒來後的回憶中呈現如此",這是否重要?馬爾科姆認為,"我現在睡着了"是個無意義的表達,因為夢不能在醒時存在,所以夢境敘述總是一種過去時,因此由夢境衍生出的懷疑主義源於"混淆了歷史的過去時態與夢境的過去時態"。在書中"我知道我醒着嗎?"一章中,馬爾科姆認為我們不必說"我知道我現在是醒着的",因為一個人否認自己醒着是荒謬的。

夢境假設也被用於構思一些其它的哲學概念,例如傑羅姆·J·瓦爾伯格英語J. J. Valberg個人視野英語Personal horizon:假如一切都是一場夢,那麼這個世界內部會是什麼樣的?

另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 Malcolm, N. (1959) Dreaming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2nd Impression 1962.

引用 編輯

  1. ^ 愛比克泰德,《語錄》卷一,第五章,第六節
  2. ^ Chögyal Namkhai Norbu Dream Yoga And The Practice Of Natural Light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Michael Katz, Snow Lion Publications, Ithaca, NY, ISBN 1-55939-007-7, pp. 42, 46, 48, 96, 105.
  3. ^ René Descarte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Anolli, Luigi. From Communication to Presence: Cognition, Emotions, and Culture Towards the Ultimate Communicative Experience :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Luigi Anolli. IOS Press. 2006 [2022-06-30]. ISBN 978-1-58603-6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1) (英語). 
  5. ^ Mazzoni, Giuliana A. L.; Loftus, Elizabeth F. When Dreams Become Realit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996-12-01, 5 (4) [2022-06-30]. ISSN 1053-8100. doi:10.1006/ccog.1996.0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3) (英語). 
  6. ^ Knoth, Inga Sophia; Schredl, Michael. Physical pain, mental pain and malaise in dr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 2011-05-23 [2022-06-30]. ISSN 1866-7953. doi:10.11588/ijodr.2011.1.90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英語). 
  7. ^ Dreaming, Philosophy of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美國英語). 
  8. ^ Stone, Jim. Dreaming and certainty.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84-05-01, 45 (3). ISSN 1573-0883. doi:10.1007/BF00355443 (英語). 
  9. ^ Sosa, Ernest (2007). 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29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