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石,又叫浮丘島,是古時廣州城西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一個紅色礫岩小丘,並按其形狀取名為浮丘石。又說系浮丘丈人得道之所,故名。其與海珠石海印石並稱為羊城三石。舊日其四面環水,船舶縱橫。今在中山七路的東段。

清朝乾隆年間的「浮邱丹井」木刻畫。

簡史 編輯

晉代葛洪,傳說曾在浮丘山腳煉丹,留有「丹井」古蹟[1]

時期為船隻停靠之地。浮丘石上更根據浮丘公傳說,修築不少亭臺樓閣。後來由於河道淤塞,與周圍陸地相連。宋朝時因丘下有井,稱「浮丘丹井」。據宋初有位百歲老人陳崇義所述,其幼時所見的浮丘石,泊有舟船千艘[2]

萬曆年間,吏部尚書趙志皋被貶官至廣州擔任廣東副使,在浮丘島組織浮丘詩社,騷人墨客因此常到此吟詠[3]

清朝時為羊城八景之一。

民國時因修路將浮丘石鑿低作為路基,成為今天中山七路的一段。

原有建築 編輯

宋代時,經略使蔣之奇就在島上建有朱明館、挹袖軒、白雲堂等;明趙志皋貶官到此後,在萬曆八年(1580年)建擴建大雅堂、紫煙閣、聽笙亭、晚沐軒,李鳳建就在1601年將整體擴建為廣仁觀。清改為浮丘寺,民國時期成為西禪警署的駐地,共和國後曾由西區人民法院使用,築馬路後寺觀都被毀不存[3][4]

據《白雲粵秀二山合志》載,浮丘八景為「紫煙樓、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館、挹袖軒、聽笙亭」,間植荔枝、梅、竹等,仕宦詞客觴詠其間[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浮丘石上,「浮丘餃」 羊城晚報 2012-03-10
  2. ^ 屈大均《廣東新語》載
  3. ^ 3.0 3.1 越秀古街巷(第五集).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2. ASIN B07B8TM8TG. ISBN 9787218083841. 
  4. ^ 西關地域變遷史[失效連結] 廣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