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橋關之戰是發生於乾亨二年,即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十一,遼國奪佔北宋瓦橋關(今河北省雄縣)的戰役。[1]

瓦橋關之戰
宋遼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980年十月
地點
北宋境內瓦橋關一帶
結果 遼軍攻佔瓦橋關後退去
參戰方
北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宋太宗(未真正參與)
張師 
遼景宗
耶律休哥
蕭干
耶律赫德
兵力
不詳 20萬

戰役背景 編輯

遼景宗耶律賢於乾亨元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為報復北宋之前的北伐,而第一次發動了對北宋的大舉入侵,卻在滿城被宋軍擊潰[注 1]。第二年,在流放了準備叛亂的宋王喜袞[注 2]之後,耶律賢重新開始準備針對北宋的戰爭。

戰前準備 編輯

編輯

遼乾亨二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十月,耶律賢命令巫師拜祭天地和兵神。十天後,遼軍準備南侵,開始祭旗鼓。又過了兩天,耶律賢抵達幽州[注 3]

北宋 編輯

宋太宗早在耶律賢抵達幽州的前後,就下詔要前往雄州巡視北部邊界[注 4],但是一直出於某種原因未能成行。

戰役經過 編輯

十月,耶律賢率軍抵達固安,並於九天後親自率兵包圍了瓦橋關。[注 5]

十一月,關內宋軍夜襲遼軍大營,被遼節度使蕭干、將軍耶律赫德擊退[注 6]。三天後,耶律休哥率領遼軍在瓦橋關東部防禦宋軍。瓦橋關守將、宋軍將領張師從關內突圍而出,耶律賢督戰,耶律休哥親自率軍擊退宋軍,陣斬張師[注 7]。六天後,宋軍在易水南岸列陣,耶律賢認為耶律休哥的戰馬過於顯眼,容易被宋軍集火,於是將自己的白馬與耶律休哥的馬相交換[注 8]。耶律休哥率軍渡河,大敗宋軍,一路追擊宋軍到莫州境內,生擒多名宋軍將領,一路上屍橫遍野[注 9]

易水之戰的第二天,宋太宗正式下令開始巡邊,並於兩天後出發,次日抵達長垣縣。前方此時傳來消息,聲稱在宋軍在瓦橋關南擊潰遼軍萬餘人,陣斬三千多。宋太宗隨即下令派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擔任關南兵馬督部署。[注 10]

趙光義抵達長垣縣的三天後,遼軍班師回朝[注 11],並於兩天後回到大名府[注 12]。十二月,耶律賢大宴軍士,加封耶律休哥為裕悅[注 13]

戰役影響 編輯

太平興國五年十二月,宋太宗更改了前線部署,改派雁門之戰中把遼軍打怕了的楊業[注 14]為雲州觀察使[注 15]。在遼軍撤走之後,趙光義本來打算直接進攻幽州,並將保靜軍節度使,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睦州團練使,幽州西路行營壕砦都監田欽祚、威塞軍節度使曹翰、登州防禦使,幽州東路行營壕砦都監趙延溥等人派往北部邊界,準備討伐事宜[注 16],但最後這件事情還是被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人攔了下來[注 17]

宋太宗對於瓦橋關之戰完全放任不管,任由前線將領自己決策。這可能是宋太宗藉由小敗仗,清洗宋太祖系將領的技倆。

註釋 編輯

  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四年》:先是帝以陣圖援諸將,俾分為八陣。及軍次滿城,遼師大至,右龍武將軍趙延進乘高望之,東西亘野,不見其際,翰等方按圖佈陣,陣相去各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延進謂翰等曰:「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於克敵耳。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翰等曰:「萬一不捷,則若之何?」延進曰:「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翰等猶以擅改詔旨為疑,鎮州監軍、六宅使李繼隆曰:「兵貴適變,安可預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翰等意始決,於是改為二陣,前後相副。先遣人詐約降,匡嗣信之。休格曰:「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此誘我耳,宜嚴兵以待。」匡嗣不聽。俄而宋師鼓譟,塵起漲天,匡嗣倉猝不知所為,遂敗績,潰兵悉走西山,投坑谷中。追奔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匡嗣棄旗鼓遁回,餘眾走易州,獨休格整兵而戰,徐引還。
  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遼宋王喜袞復謀反,囚於祖州。
  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冬,十月,辛未朔,遼主命巫者祠天地及兵神。辛巳,將南侵,祭旗鼓。癸未,遼主次南京。
  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帝將巡北邊,己丑,詔:「自京師至雄州,發民除道修頓。」
  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庚寅,遼主次固安;己亥,自將圍瓦橋關。
  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十一月,庚子朔,南師夜襲遼營,遼節度使蕭干、詳袞耶律赫德戰卻之。
  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壬寅,遼北院大王休格御宋師於瓦橋東,守將張師突圍出,遼主親督戰,休格躍馬入陣,斬師,餘眾披靡,退入城。
  8.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戊申,南師陣於水南,欲戰,遼主以休格馬介獨黃,慮為敵所識,亟命以玄甲白馬易之。
  9.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休格遂率精騎渡水奮擊,南師大敗,追至莫州,橫屍遍野,生擒數將以歸。
  10.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己酉,詔巡北邊;壬子,發京師;癸丑,次長垣縣。關南言大破契丹萬餘眾,斬首三千餘級,即以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為關南兵馬都部署。
  11.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丙辰,遼主引兵還。
  12.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戊午,駐蹕大名府。
  13.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十二月,庚午朔,拜休格為裕悅,大饗軍士。
  14.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業自雁門之役,遼人畏之,每望見業旗,即引去。
  15.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丁丑,以楊業領雲州觀察使,知代州事。
  16.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戊寅,以劉遇充幽州西路行營壕寨兵馬部署,田欽祚為都監;曹翰充幽州東路行營壕寨兵馬部署,趙延溥為都監。
  17. ^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太平興國五年》:復命宰相問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事之可否,昉等請養驍雄,廣積儲,寬諸期歲之間,用師未晚。帝深納其說,即下詔南歸。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該條目整理自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以及《續資治通鑑·宋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