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劃 (蘇聯)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蘇聯於1928年至1932年推行的經濟計劃,其主要目標是發展農業集體化。史達林認識到工業的進步必須由農業基礎的發展上加以支持。故此,史達林將全國的農業發展納入計劃之中,通過小農莊的合併成大型「集體農場」以推動現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機械化生產及採用化肥;以及達至規模經濟,共同享有土地、農產品及生產設備。集體農場的生產目標由國家根據全國或地區需要加以規定。由1929年開始,集體農場的數目有57000個,至翌年則增加至8萬多個,此後自1931年開始,國營集體農場數一直維持至20萬個以上。而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也在1929至32年期間擴大了二十倍之多(參看表一)。但農業集體化卻深受富農的反對,富農不願將土地及農產品交予政府,以及不願在政府的控制計劃下進行生產。於是大批富農宰屠家畜、燒燬農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農產產量的急劇下降(參看表二)。唯政府無視農民的反抗,繼續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對反抗者加以鎮壓。除農業外,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如於烏拉山脈西伯利亞中亞開探新地區,以便發掘煤礦及礦石礦,為重工業發展打下基礎。而另一方面,此計劃也有着重在電力的發展,大力推行電氣化,而政府也加強對煤及油等燃料的控制。

莫斯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專用的宣傳台1931年,布蘭森-德庫的彩色照片。

背景 編輯

蘇聯奉行相對寬鬆的新經濟政策(NEP)直到1928年。儘管農業,零售貿易,服務業,食品和輕工業主要由私人掌控,但國家保留對重工業,運輸,銀行,批發和國際貿易的控制權。國有企業相互競爭,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的作用僅限於確定公共投資方向和規模的預測。從外交政策的角度來看,蘇聯處於敵對勢力的包圍中。聯共認為,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動新戰爭的可能性很高,需要徹底整頓。但是,由於重工業的落後,不可能立即開始這種整備。同時,現有的工業化率不足,相比經濟復甦的西方國家的滯後性也在增加,城市失業率上升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政府還認為,阻礙城市工業發展的因素之一是由於無法為城市提供足夠糧食。

聯共旨在通過按照社會主義的概念有計劃地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重新分配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是在1925年由蘇聯十四大和第三次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宣佈的。在1926-1928年間,圍繞中央計劃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選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孟什維克認為,該計劃應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來制定,該規律是對現有趨勢進行分析的結果。布爾什維克認為,該計劃應該改變經濟並從未來的結構變化,生產能力和嚴格的紀律出發。在黨內工作人員中,前者得到了布哈林的支持,後者則獲得提倡立即工業化的托洛茨基的支持。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起初站在布哈林的立場上,但是在托洛茨基於1927年底被開除黨中央委員會後,他將自己的立場改為了截然相反的立場。這導致了布爾什維克的決定性勝利和新經濟政策的徹底轉變。

計劃實施 編輯

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儘快建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在最初階段,這是通過重新分配滿足工業化需求的最大可能資源量來實現的。在全聯盟十六大會議上(1929年4月),宣佈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年10月1日至1933年10月1日),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和切合實際的任務的綜合體。該計劃在1929年5月獲得蘇聯蘇維埃第五次大會批准後,立即為該州採取了一系列具有經濟,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性質的措施,這些措施將工業化提升為一個概念地位,一個「大轉折點」。該國必須擴大工業產值,增加所有類型產品的產量並研究生產新技術。在1930年的聯共十六大上,斯大林承認,工業突破是「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唯一可能,要求五年計劃的部分指標增加。

為了執行該計劃,蘇聯政府開始尋求外國專家的幫助。在全俄合作社的分支,美國產品貿易股公司的協助下,政府選擇了美國阿爾伯特·卡恩建築事務所。福特工廠證明了快速設計和建造工廠的能力:僅用一周的時間準備工作圖紙,並在五個月內架起了工業建築。從1929年到1932年,一家美國公司設計和蘇聯組織的500個多名工業設施的建設: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車里雅賓斯克哈爾科夫下諾夫哥羅德莫斯科的汽車廠;車里雅賓斯克,柳伯茨波多利斯克,斯大林格勒,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機械商店;卡門斯科耶科洛姆納庫茲涅茨克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下塔吉爾,弗爾赫尼·塔吉爾,索莫夫等地的鋼鐵車間和軋鋼廠。

糧食出口換取工業化急需資金的政策在烏克蘭和中亞導致了大規模的饑荒,使五到七百萬人喪生,但蘇聯政府仍繼續與包括德國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進出口貿易。1931年,蘇聯在德國的訂單總值達到了創紀錄的9.192億馬克。例如,在1932年上半年,蘇聯購買了德國出口的生鐵和鋼鐵的50%,佔所有運土設備和發電機的60% ,佔所有金屬加工機的70%,起重機和鈑金的80%,所有蒸汽機,燃氣輪機和蒸汽鍛造機的90%。為了獲取進一步的貸款,企業界需要向中央提供昂貴工業設備的使用情況。NKVD組成了一個信息小組,該小組從1932年8月下旬至1932年10月底訪問了莫斯科,薩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頓河畔羅斯托夫,北高加索,巴庫,提夫利斯,巴圖姆,克里米亞,哈爾科夫,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亞,新庫茲涅茨克的企業,對當地工業化進行監督。該小組發現以下內容:

  1. 企業規模龐大,規劃大膽。
  2. 未發現廢棄的設備。相反,年輕而缺乏經驗的蘇聯技術人員在使用最原始的方法組裝工業設備時表現出了驚人的技巧和獨創性。
  3. 機床和工業建築的磨損非常迅速。僅僅一年就足以磨損在美國和德國製造的昂貴的機床,「而在西方,只有十年的運轉後才有可能無法驅動它們」。在這方面,有必要考慮到「比西方通常接受程度高得多的折舊率」。

蘇聯領導人利用媒體呼籲大規模動員人口以支持工業化。共青團的年輕人熱情地響應這些呼籲。數百萬人無私地[1]幾乎是手工建造了數百家工廠,發電廠,鋪設了鐵路和地鐵。他們經常不得不分三班工作。1930年,開始建造約1,500個工業聯合體,其中50個吸收了幾乎全部投資的一半。許多巨大的交通和工業結構被創造出來:突厥-西伯利亞鐵路,第聶伯河水電站,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利佩茨克和車里雅賓斯克、新庫茲涅茨克諾里爾斯克的冶金廠以及烏拉爾重型機器製造廠,以及斯大林格勒、車里雅賓斯克、哈爾科夫的拖拉機廠、烏拉爾機車車輛廠戈爾科夫斯基汽車廠利哈切夫工廠等。

計劃特別強調農業的工業化。由於農用拖拉機的迅速發展,在1932年,蘇聯停止從國外進口拖拉機。1934年,列寧格勒的基洛夫斯基工廠開始生產「通用」型中耕拖拉機,這成為第一台向國外出口的拖拉機。在戰前的十年中,蘇聯大約生產了70萬輛拖拉機,佔世界產量的40%。

儘管西方國家的許多著名公司,例如西門子AG和通用電氣,派遣專家參與了這項工作。蘇聯國內對於這些操作現代化設備的崗位存在嚴重空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高等工程技術教育體系。截至1930年,蘇聯普及了初等教育,在城市中則已經實行了七年制義務教育。

由於資本投資於重工業幾乎立刻超過此前計劃的量和持續增長,整個第一個五年期的增長貨幣供應流通一倍以上,儘管消費品產量迅速提升,其價格依然居高不下且面臨短缺。同時,國家轉移到生產資料和屬於它的消費品的集中分配,實行命令性的行政管理方法和私有財產國有化。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最低限度的私人倡議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集中性的政治制度。第一個五年計劃與快速的城市化有關。城市勞動力增加了1,250萬,其中850萬來自村莊。城市化進程持續了幾十年,到1960年代初期,城市化率達到50%。

1932年底,蘇聯宣佈在四年零三個月內成功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總結稱,重工業完成了該計劃的108%。1928年10月1日至1933年1月1日期間,重工業的固定資產增長了2.7倍。

1928年至1932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增長
產品種類 1928年 1932年 1928至1932增長率(%)
生鐵,百萬噸 3.3 6.2 188
鋼鐵,百萬噸 4.3 5.9 137
黑色金屬,百萬噸 3.4 4.4 129
煤炭,百萬噸 35.5 64.4 181
石油,百萬噸 11.6 21.4 184
電力,十億千瓦時 5.0 13.5 270
紙張,千噸 284 471 166
水泥,百萬噸 1.8 3.5 194
白糖, 千噸 1283 1828 142
機床,千台 2.0 19.7 985
汽車,千輛 0.8 23.9 2988
皮鞋,千雙 58.0 86.9 150

參考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 Роговин В. З. Была ли альтернатива?. Искра-Research.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