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家庭是一種流浪兒童救助方式,集救助、保護、教育、維權於一體[來源請求],一般建立在社會治安良好、居民願意接納的社區,聘請志願者作為臨時監護人,由5名~7名8歲至14歲的兒童和兩名父母組成。進入「類家庭」的兒童將24小時和父母(輔導員)生活在一起,父母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讓孤兒感受家的溫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心理矯治和行為矯正,與同齡人一樣接受正規全日制教育,在社會活動中心娛樂,在快樂中成長。形成了家庭、社區、學校三位一體(預防救助回歸)的全方位救助與保護模式。

例子 編輯

  • 河北保定市兒童福利院一個月前開始探索「類家庭」撫養模式。經過報名遴選,兩位「媽媽」首先組建「類家庭」。10名孤殘兒童在「類家庭」中慢慢學習,為將來融入社會做準備。[1]
  • 鄭州:鄭州市已有5個「類家庭」,84名流浪未成年人在「類家庭」中生活過。從這裏回鄉的孩子中,84%的兒童沒有再流浪。[2]
  • 荊州:最大特點是,不由政府投資,而是通過在全做最早成立的「荊州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協會」,由民營企業捐助,整合社區要素,公安、社區、民政、學校、傳媒等均為「類家庭」提供幫助,不僅「類家庭」里的孩子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更是為全社會共同關注未成年人成長及思想道德教育搭建起一個共同的平台。[來源請求]

參考 編輯

  1. ^ 河北首现“类家庭”抚养模式 孤残儿享家庭温暖. 搜狐新聞. [2012-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郑州"类家庭"模式破解流浪儿童难题. 人民網. [2012-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