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類遊戲的源頭,一般認為源自印度恰圖蘭卡,後來發展成中國象棋[來源請求]國際象棋日本將棋韓國將棋等遊戲。

最早的象棋類遊戲的棋譜,載於《事林廣記》。

印度起源 編輯

笈多王朝恰圖蘭卡是所有象棋的祖先。根據出古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的棋盤來自西元前五、六世紀的八條盤碁,在霍斯勞一世時發展成波斯象棋

中國象棋 編輯

波斯象棋傳入中國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國象棋[1]

德國國際象棋歷史學家Peter Banaschak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錄》內沒有「」的寶應象棋是中國象棋的真正來源[2]

象棋中的象完全源於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兩者走法完全一致,是走斜向兩格,即是「田」字,也因此兩方的象互相不能夠攻擊對方。後來中國象棋紅方的「象」改成了「相」。

宋朝時,中國象棋受至少是公元前6世紀之前的圍棋的影響,由走格子變成走點。象形立體棋子變成了圓棋子。王變成了將,增加了砲——當時指擲石機。

中國象棋傳至朝鮮後,進一步發展為朝鮮將棋

東南亞 編輯

東南亞的象棋也是發源自恰圖蘭卡。常見的特徵是兵的位置在第三排或更前面、走至底線再後退後可以升級。象可以斜走一步或前進一步。

日本將棋可能是源自泰國象棋,其升級區域皆為三排,且象的走法一樣。

歐洲象棋 編輯

波斯象棋後來傳入歐洲,經過一系列的轉變成為今天的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中的象亦同樣源於印度象棋中的象,後來於約16世紀因為棋子上的兩個象徵象牙的突出部形像主教教帽,在英語被命名為主教,走法後來就從走固定斜向兩格變為斜向走任意距離。

為了加快開局,兵變成一開始可以走兩步,也因此有了吃過路兵的規則。王車易位短兵象棋的發展也是為了加速遊戲進行。

士/王后原本是最弱的,只能斜走一步,但在15世紀末轉為今天國際象棋中可以直走斜走任意步數的規則。

其他假說 編輯

六博源頭說 編輯

一種理論認為,國際象棋是中國象棋或者其在中國公元前2世紀的前身發展而成[3],美國一位姓李的統計系華裔教授,據韓信改為了六博,在公元前204年至前203年冬天發展出象棋的雛形,但沒有文獻,文物作為證據支持 。據古象棋棋譜收藏家劉國斌考證,「楚河漢界」這四個字是1920〜1930年代出現在中國象棋棋盤的[3]

持論者認為六博也叫象棋,棋子有梟、盧、雉、犢、塞這五兵種之分,《韓非子》:「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這一點和象棋中以殺將奪帥為勝相類似[4],所以是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5][6],之後改造為不用擲採、純策略的塞戲[7]北周再變為北周象戲唐朝再成為寶應象棋,又傳入印度發展成恰圖蘭卡[8]

質疑 編輯

此傳承被楊蔭深張如安等中國學者質疑,因為六博、北周象戲、寶應象棋這三者間無論是規則、棋子或棋盤都大相逕庭[9][10]

考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11],因錯讀《山堂肆考》:「古者烏曹氏作博:以五木為子,有梟、盧、雉、犢、塞為勝負之彩。」把樗蒲與六博混為一談,把樗蒲的采當成六博棋子名[12],也錯把殺梟等同於象棋類遊戲的將軍,殺梟是搶敵方的魚或阻止敵方得魚的策略,而非勝利條件。而且六博不是象徵人類兵種的戰爭,而是象徵猛禽獵魚[13][14]。多兵種的棋類早在烏爾王族局戲就有,有暴風鳥、渡鴉、雞、鷹、燕這五種棋子[15]

塞戲又名格五,也是需擲採、有運氣的博戲,擲具為箸,有四采,在戰國時代就與六博並稱,並非漢代改造出現[11]。北周象戲是擲賽遊戲的博戲,而非象棋類遊戲[9][16]

六博源頭說是以訛傳訛的結果[17],根本原因是象棋可以指象牙棋子,六博彈棋圍棋雙陸、象棋等均可以使用。

易經起源說 編輯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說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棋盤共六十四格對應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18]

質疑 編輯

宣稱李約瑟指稱象棋是中國依據占卜而發明的說法是以訛傳訛,因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講的是與《靈棋經》同樣用於占卜的星棋,而不是象棋[19]

學者指出中國古代並無黑白棋格,所謂黑白棋盤的證據是來自《古錦圖案集》,是當時清朝受國際象棋傳入而放於織品的近代之物[20]

博戲、象數結合說 編輯

劉文哲認為所有棋類都來自《易經》的陰陽八卦、西周的五行思想宋朝時的河圖洛書象數[21][22][23]

宋會群苗雪蘭在《中國博弈文化史》也認為六博是源頭,但演變過程中多了四維戲儒棋,並認為傳承過程是受象數影響,以及加上印度象棋的結合。他們主張六博當時就有反映象數,改變成四維戲、再改造為儒棋,之後銳變北周象戲,再跟印度四角棋結合。根據1955年出版的《古錦圖案集》收錄一幅唐宋之間、主題為琴棋書畫蘇州織錦有一張八乘八的黑白棋盤,認為暗示六十四卦,並且就是寶應象棋的棋盤。在宋朝為了反映河圖洛書的圖十書九、洛書的九宮圖,棋盤變為橫十縱九路與增加河界、九宮,最後改為中國象棋。[11]

質疑 編輯

 
由蘇州織錦廠新設計的「琴棋書畫錦」,棋改採用國際象棋。

該幅織錦其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生產蘇州宋錦的蘇州織錦廠設計的七彩重錦「琴棋書畫錦」,並非唐宋古物圖案。錯誤在於將宋錦誤以為是宋代生產的織錦[24][25][20]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Liubo.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3). 
  2. ^ Banaschak: A story well told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 being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David H. Li's "The Genealogy of Chess"
  3. ^ 3.0 3.1 Li, David H. The genealogy of chess. 1998. ISBN 0963785222. 
  4. ^ 六博消失無蹤的博弈競技_中國網. [201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30). 
  5. ^ 河北平山西漢墓葬發掘出象棋鼻祖(圖)[永久失效連結]
  6. ^ 中国象棋 -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 [201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7. ^ 漢代格五棋塞戲與棋待詔吾丘壽王的故事[永久失效連結]
  8. ^ 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 [2012-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7). 
  9. ^ 9.0 9.1 楊蔭深. 《中國古代遊藝研究》. 中國: 上海世界書局. 1946-2 (中文). 
  10. ^ 張如安. 《中國象棋史》. 中國: 團結出版社. 1991-11. ISBN 9787801301703 (中文(中國大陸)). 
  11. ^ 11.0 11.1 11.2 宋會群、苗雪蘭. 《中國博弈文化史》. 中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9716854 (中文(中國大陸)). 
  12. ^ 沙彌律儀要略增注(二卷)【清弘贊注】
  13. ^ 焦氏易林》:「豫之剝:野鳶山鵲,奕棊六博;三梟四散,主人勝客。」、「否之睽:野鳥山鵲,來集六博;三鳥四散,主人勝客。」
  14. ^ 《古博經》:「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梟)棋,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
  15. ^ Sacred Shapes and the Royal Game of Ur.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0). 
  16. ^ 崔樂泉. 《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 中國: 文津出版社. 2010-11-01. ISBN 9576689279 (中文(中國大陸)). 
  17. ^ 楊蔭深. 《中國古代遊藝研究》. 中國: 上海世界書局. 1946-2 (中文). 
  18. ^ 【國際象棋起源的傳說】[永久失效連結]
  19. ^ 《中國科學技術史》第6冊二十六章物理學(i)磁學和電學中(8)磁體、占卜與象棋
  20. ^ 20.0 20.1 顏下里. 〈「八八象棋」辩谬〉 第36卷. 中國: 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2015-03 (中文(中國大陸)).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issue=被忽略 (幫助)
  21. ^ 劉文哲.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 中國: 成都時代出版社. 2001-07-01. ISBN 9787805487038 (中文(中國大陸)). 
  22. ^ 刘文哲:雪泥鸿爪一局棋.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3). 
  23. ^ 棋源于《易》说.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24. ^ 王端. 《古錦圖案集》. 中國: 四聯出版社. 1955 (中文). 
  25. ^ 楊力. 《中国的丝绸》. 中國: 人民出版社. 1987-02-01. ISBN 978750073007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