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長沙起義

辛亥長沙起義
辛亥革命的一部分
日期1911年10月20日
地點
結果 同盟會勝利
參戰方
清朝清朝 同盟會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不明 黃興
兵力
40,000人 3,000人
傷亡與損失
10,000人陣亡 900人陣亡

辛亥長沙起義 1911年10月22日在長沙爆發的武昌起義後第一次響應性起義。焦達峰、陳作新領導。[1]

背景 編輯

1904年,黃興等人在長沙建立華興會,策劃武裝起義,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後,禹之謨陳家鼎等人在黃興指示下在長沙成立同盟會湖南分會,1906年劉道一等人領導萍瀏醴起義,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湘籍黨人譚人鳳宋教仁等將革命重心放在長江流域,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制定湖南湖北互相響應的方針。

10月13日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湖南,同盟會湖南分會舉行會議,決定10月22日在長沙響應,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同盟會戰時統籌部,負責起義。清朝湖南當局在19日開始加強防禦,民間傳言政府將對新軍營房實行轟擊。焦達峰等決定23日再起義。

10月21日晨,湖南巡撫余誠格獲得起義情報,命於次日將長沙新軍全部調往株洲,全城搜捕革命黨,焦達峰、陳作新因此決定提前起義。

過程 編輯

10月22日清晨,新軍士兵到協操坪集合,將四十九標二營軍裝庫打開,取出槍械彈藥。每人發白布臂章一塊、子彈10發,此時安定超號召革命,宣讀焦達峰、陳作新關於起義的命令。然後,放信號槍3響,新軍譁變。

彭友勝率北路軍攻北門,守城巡防營士兵未抵抗,開城門投降,新軍佔領荷花池軍裝局。安定超率東路軍進入東城,也未遇抵抗。兩軍會師,中午時分從東、西轅門攻擊撫台衙門。焦達峰、陳作新等也到巡撫衙門外,炮兵營李金山在又一村抓獲防營統領黃忠浩,帶至小吳門城樓斬首。起義軍沖入撫署,湖南巡撫余誠格命人高懸「大漢」白旗投降;本人則逃往上海。清朝官員逃離。

湖南成立焦達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南都督府」,立憲派成立了參議院,舉譚延闓為院長;都督府設立民政、軍政兩部,分由譚延闓、黃鸞鳴為部長,傳檄全省,號召各地革命,各道、府、州、縣聞風響應,到11月5日,湖南除常德以西地區外,全部光復。軍政府鎮壓殘餘清軍,並派湘軍援鄂。

事後 編輯

10月31日新軍第25混成協第50協第2營管帶梅馨從邵陽趕到長沙,殺害焦達峰、陳作新。隨後梅馨迎立譚延闓任湖南都督。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南京追授焦達峰大將軍銜。

參考 編輯

  1. ^ 張創新. [2005] (2005). 中國政治制度史. Edition 2. 清華大學出版社 publishing. ISBN 7-302-10146-9, ISBN 978-7-302-10146-8. pg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