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氏滿語ᠨᠠᡵᠠ
ᡥᠠᠯᠠ
轉寫Nara hala),漢字轉寫亦作納蘭氏納喇氏等,是滿族姓氏,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亦為明朝末期海西女真四部貝勒的家族姓氏。同時期,那拉氏還散居於長白山吉林烏拉、張廣才嶺、老寨子、蘇完、遼陽科爾沁、札庫木、伊蘭費爾塔哈、布爾哈圖城、瀋陽等地,在努爾哈赤崛起的過程中歸附或被相繼兼併。清朝時期,那拉氏世家貴族、文臣武將等著名人士甚多,其中家族出身葉赫(蘇完)地區的慈禧太后甚至掌握實權達四十餘年。民國以後,那拉氏多使用等為漢姓。

那拉氏
滿文ᠨᠠᡵᠠ
轉寫Nara
世居地葉赫烏拉哈達輝發等。
支系葉赫那拉氏
烏拉那拉氏
哈達那拉氏
輝發那拉氏
莫科那拉氏
等各地方那拉氏
漢姓

簡介 編輯

那拉氏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滿族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納懶氏[1]遼代作拿懶氏,金太祖阿骨打之母即為該氏出身[1]金朝時期稱納蘭氏,是當時女真中的「白號姓氏」。

元代,有那拉氏加入蒙古,世居科爾沁、阿爾巴噶等地[2]

明朝時期,那拉氏發展為海西女真四部貝勒的家族姓氏,其中哈達貝勒王台、烏拉貝勒布占泰、葉赫貝勒金台石等皆為一時之梟雄。然而,海西四部在努爾哈赤的較量中失敗,部眾被其陸續兼併、編入八旗,其餘各處之那拉氏也在努爾哈赤的崛起過程中相繼歸附。

此外,那拉氏的另一種來源為改姓或賜姓,其中輝發貝勒、葉赫貝勒家族原本分別為益克得里氏和蒙古土默特氏,後改為那拉氏[3];賜姓方面以世居朝鮮易州廣東巡撫准泰較為知名,其曾祖鼐庸伊本姓高麗那氏,特賜入滿洲那拉氏[4]

明朝末期,那拉氏主要分為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四大支系[2],其餘散居於長白山吉林烏拉、張、老寨子、蘇完、遼陽科爾沁、札庫木、伊蘭費爾塔哈、布爾哈圖城、瀋陽、嘉木湖、費德里、德庫、朝鮮易州、撒爾湖、松山、阿庫里尼滿、噶哈里、佛阿拉、和索、齊齊哈爾、鐮刀把、黑山、額爾敏、尼馬察、清河、葉赫勒、雅爾湖、伊巴丹、烏克敦、董鄂、米山、渾都和色、舍里[5]。那拉氏除哈達和烏拉貝勒兩大家族為同宗外,亦有少部分支系互為同族[6],但總體而言多無血緣關係,因此之間可相互通婚[1]

那拉氏在清代甚為顯赫,位列五爵者有世居烏拉的一等承恩公費揚古;世居葉赫的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賀布索,一等男碩詹白爾黑圖,三等男布爾杭俄[7]。五爵之外,擁有世職者更是不可計數[8]。世居葉赫的大學士明珠還成為了康熙年間重臣。此外,那拉氏亦有多人成為后妃,如葉赫貝勒楊吉砮之女孝慈高皇后;世居葉赫、出身喀山之裔孝欽顯皇后孝定景皇后[9][10];世居烏拉的清太祖大妃阿巴亥,為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王之母、肅親王豪格之母清太宗繼妃;輝發國主後裔的清高宗繼皇后[7]。其中孝欽顯皇后以「慈禧太后」或「西太后」之稱知名於世,在清朝末期垂簾聽政、掌握實權達四十餘年。

民國以後,那拉氏後人大多使用[11]

清代主要世家 編輯

巴奇蘭家族 編輯

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四貝勒家族後裔為那拉氏清代世家的主要構成。此四地之外,還有世居伊巴丹的鑲紅旗巴奇蘭,其與出自輝發貝勒家族的通貴、世居葉赫的鑲藍旗圖爾坤等為同宗[12]。巴奇蘭在努爾哈赤創業初期,率兄弟同里歸附,授三等輕車都尉。因沙嶺城、寧遠、覺華島、旅順口等役之戰功,優授為三等男,再因征黑龍江女真盡獲對方部屬、將所獲人丁悉編戶帶回,優授為一等男[12]。巴奇蘭官至十六大臣,後因舊傷復發而死,優贈三等子[12]。巴奇蘭之子拜山襲爵,三遇恩詔晉封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任議政大臣,後裔改三等子世襲[12]。巴奇蘭其餘後裔任侍衛、佐領、參領、郎中、護衛、典儀等官職,其中曾孫拉什希布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12]。巴奇蘭親兄之子勒徳梯攻臨清州第三登城,授騎都尉[12]。其餘後裔任典儀、筆帖式、主事、長史、護衛、郎中、城門尉、護軍校、員外、步軍校、驍騎校、鳴贊等官職,其中巴奇蘭親兄之孫珠徹任副都統兼佐領[12]

其他 編輯

鑲黃旗懇世居張,天聰時期歸附後金[12]。其子魯鍚梯攻兗州府第三登城,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因山海關之役戰功與恩詔,晉封三等男,後征農民軍,在延安數次擊敗農民軍首領一隻虎兵並俘獲李自成妻子,又在四川擊敗張獻忠等,升二等男。不久升任副都統,征湖廣時在洞庭湖陣亡,優贈為一等男兼一雲騎尉[12]。魯鍚之子布納海襲,從征準噶爾立功,授三等子,其後裔改二等男世襲[12]。懇其他後人任親軍校、侍衛、員外、御史、筆帖式、護軍校,其中曾孫祿海任內閣侍讀學士[12]

五爵之外的世家還有世居費徳里的鑲黃旗奇排達爾漢;世居張的正紅旗多博諾、同地鑲黃旗瑚錫布、正白旗札拉庫哈思瑚;世居尼馬察的正紅旗納林;世居吉林烏喇的鑲黃旗徹臣;世居長白山的正白旗阿庫密;世居科爾沁的鑲藍旗拖圖;世居葉赫勒的鑲白旗包衣岱達等後裔有輕車都尉、騎都尉等世職[13]。其中札拉庫哈思瑚之七世孫齊蘇勒為康熙年間著名河臣,因治水有功特贈騎都尉,附祀賢良祠[14]。此外,多博諾與同旗的哈克薩哈、世居葉赫的拜鍚為同族[15]

另見 編輯

來源 編輯

引證
  1. ^ 1.0 1.1 1.2 趙力 2012,第401頁
  2. ^ 2.0 2.1 趙力 2012,第402頁
  3. ^ 趙力 2012,第402,406頁
  4. ^ 弘晝等 2002,第320頁
  5. ^ 劉慶華 2012,第79-82頁
  6. ^ 弘晝等 2002,第312頁
  7. ^ 7.0 7.1 趙力 2012,第402,404-405頁
  8. ^ 弘晝等 2002,第280-322頁
  9. ^ 劉慶華 2010,第158-159頁
  10. ^ 薛柏成 2005,第208頁
  11. ^ 趙力 2012,第401-402頁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弘晝等 2002,第317頁
  13. ^ 弘晝等 2002,第317-320頁
  14. ^ 弘晝等 2002,第318頁
  15. ^ 弘晝等 2002,第318-319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納蘭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