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堤位於廣州市南關珠江北岸,呈東西走向。沿長堤大馬路沿江路一帶,大致東起北京南路、西接人民南路,長約二公里。這裏清朝初期是珠江河道,後來因珠江沿岸淤積加劇,河灘發育,至清朝末年形成陸地。

修築歷程 編輯

清末 編輯

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於廣州交通閉塞,張之洞建議在江邊築馬路,奏請朝廷批准,在省河北岸修築長堤,計劃東西共長1800丈有餘,先從南關天字碼頭築起,分為10段陸續施工,「修成之堤,一律堅築馬路以便行車,沿堤多種樹木以蔭行人,馬路以內通修鋪廊以便商民交易,鋪廊以內廣修行棧、鱗列櫛比。」[1]

工程由1889年(光緒十五年)4月開始動工,到張之洞調離廣東時,已完成天字碼頭第一段堤岸及官輪碼頭工程。這段江堤長約120丈,堤岸填寬約5丈,路面鋪沙石。這是廣州第一條由華人修築的馬路[2]。晚清時期巡警意圖維持該段範圍的治安,禁止公眾在該處馬路上騎馬、擺賣。而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前夕,長堤成為廣州最繁榮的商業娛樂區,戲院、妓院林立[3]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編輯

至到1914年沙基段長堤完成,成為近代廣州市政建設的一個里程碑。據《粵海關十年報告》載1912到1921年間,長堤范圍內新建和重建了九座大型碼頭。不過由於長堤的修築是放棄原所涉及的防洪功能,廣州尤西關的水浸問題就未能解決,而堤段更缺乏「留水衢泄水」,導致雨季時近堤處「如塘如池」[3]

1920年北測建成馬路,為長堤大馬路,東西兩端均接沿江西路。有廣東省總工會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華夏百貨公司(原先施公司)、大三元酒家愛群大酒店海珠大劇院等,是廣州繁華的商業區之一。

陳濟棠主粵時期,1931年,在長堤大馬路之南又填築了東自龍王直街(原長堤電燈局處)、西至仁濟路口的一段彎曲河岸淺灘,炸毀了海珠礁石,並耗資75萬元,築成了1159米長、11~20米寬、瀝青路面的新堤大馬路(今沿江西路),起自永安堂(今市兒童圖書館)東端,止於愛群大廈西端。原為河岸的長堤大馬路成了內街。這一工程既清理了珠江河道的主要險段,又填辟出大片陸地以供修造馬路、街道,由此獲得鋪位面積約40萬平方米和一大片廣場。至此,天字碼頭起向西直到廣州海關成為修直的河岸馬路[4]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張文襄公全集》 北平文華齋1928年刊行,中國書店1990年影印本,第25頁
  2. ^ 廣州開始修築馬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陳澤泓
  3. ^ 3.0 3.1 廣州的城市現代化從長堤開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歷史 2014-12-2627
  4. ^ 修築長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廣州市情網 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