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大廈北京市東城區的著名商業企業,位於隆福寺街隆福寺舊址處。[1]

歷史 編輯

 
隆福廣場

隆福大廈的所在地原為隆福寺隆福寺廟會清朝中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廟會上攤商林立,十分熱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攤商實行「保護、扶植、發展」的政策,以攤商補充國營商業的不足。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市內修建一座可容納千人以上的大型攤販市場,選址於隆福寺廟會處。1950年底,隆福寺廟會停業,開始籌建大型攤販市場。隆福寺廟會由此結束。[2]

1952年元旦,東四人民市場舉行開張儀式,隆福寺山門前搭起牌坊式架子,上懸匾額題有「東四人民市場」,為時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所題。吳晗也親自參加了此次開張儀式,並剪綵、發表講話。當時,市場位於隆福寺山門內,分為四個售貨棚:東貨棚,西貨棚,東北貨棚,西北貨棚。該市場建立後,共有1130多戶攤商,是北京市最大的攤販市場。市場和過去的隆福寺廟會不同,廟會採取「圈廟市」(即每十天有四天為廟市)且日中為市,而市場每天固定在早9點至晚8點開市。隆福寺廟會包括百貨、小吃、雜耍和江湖藝人表演。市場則專營百貨、小吃。在隆福寺東北角的金剛殿和後樓閣院落的原東配房址新建了東四劇場,作為遊藝廳和電影院,1983年該劇場被移交給北京市第一商業局作為小禮堂使用,不再對外開放。1963年,因場地不足,市場將小吃全部遷出並移交給東城區飲食公司,東城區飲食公司乃於東四人民市場對面的東側原灶溫飯館舊址建立了隆福寺小吃店,1993年該小吃店在隆福寺街改造時被拆除。[2]

1953年,人民政府發還了攤商們認購的「遷建分」款項。從1953年到1957年,市場不斷擴大經營範圍,形成了攤商們稱讚的「黃金時期」。1957年,隨着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市場的攤商們全部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市場按照營業類別分為15個專業公司管理。1958年,由於分口管理過於分散,市場改為統一管理。此後,該市場的銷售額連年上升,1961年的銷售額比1958年增加將近70%。[2]

1963年9月,市場經上級批准拆除了隆福寺山門,興建了市場的前廳。前廳門市前額(即朝向隆福寺街方向)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題寫的「東四人民市場」匾額。[2]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市場的許多商品都被戴上了「四舊」的帽子,予以停售;市場信託部(經營舊貨)也被遷到角落裏。1970年6月,市場將已被封存的特種工藝品以及信託部全體人員及舊貨均移交給北京市信託公司管理。1966年下半年,前貨場的經營範圍縮小,中央塑了毛主席像,四周增設「紅寶書」、毛主席像及偉人像等業務專櫃。1968年,市場同商業部各中央站脫鈎,此外還中斷了外埠進貨的主要渠道。1972年3月,市場開始翻建西貨場,1973年元旦西貨場重新開業。1974年,市場開始翻建東貨場,1976年完工,1977年3月恢復營業。[2]1970年代,東四人民市場是北京四大商場之一。[1]

1985年,東四人民市場開工將前貨場改建為十層的商業大廈。此後,在三年的施工期間,市場的其他營業廳照常營業。1988年,商業大廈建成,東四人民市場正式結束。新落成的商業大廈被命名為「隆福大廈」,由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題寫了「隆福大廈」四個字。1988年下半年,隆福大廈開始營業。[2]

1993年8月中旬,隆福大廈因電線故障而意外遭受火災,整個大廈被燒毀。在此後半個月時間內,北京市建工集團搶修隆福大廈。主樓搶修完工後,同年9月3日,隆福大廈恢復營業。[2]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前夕,經過擴建的隆福大廈重張。擴建後,隆福大廈營業面積達6萬平方米,是原來的3倍。大廈9層樓頂還修建了4座大殿和4座角亭,部分再現了隆福寺的舊貌。[1]

2000年,隆福寺商業街重新進行改造,主業定位為小吃與服裝銷售。2001年,隆福大廈歇業,先改造為和秀水街類似的服裝市場,後來曾主營紡織產品。2003年,隆福大廈數碼廣場試營業,2004年6月關門停業,此後再未開張。[1]

2012年,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董事長李愛慶表示,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和東城區共同打造的隆福寺文化商業綜合區已進展到規劃階段,準備將隆福大廈整體拆除後,在隆福大廈原址重建隆福寺。[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隆福大廈將拆除 原址重建隆福寺,北京日報,2012年01月14日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年10月15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王玉甫,隆福春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第101-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