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佈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煙草鑲嵌病毒,由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EBV
EBV

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EBV)是感染人類的一種疱疹病毒,可造成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還可能與伯基特淋巴瘤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英語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霍奇金淋巴瘤有關。此病毒於1964年由安東尼·愛潑斯坦英語Anthony Epstein伊馮娜·巴爾英語Yvonne Barr伯特·阿充英語Bert Achong等人在伯基特淋巴瘤病人的細胞中發現,此後被認為與許多疾病有關,全世界有超過90%的人口皆曾受到EBV的感染。EBV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唾液傳播,在歐美國家常發生於青少年,經由接吻而傳染,可感染人體的B細胞和上皮細胞,痊癒後會終生潛伏英語Virus latency在病人的B細胞中。

病毒感染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狀總覽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狀總覽

伊波拉出血熱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在伊波拉河附近發現而得名。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週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以及出疹症狀。病情之後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衰竭腎衰竭,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體外出血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內因血容量過低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伊波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週至數月內,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原體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醫界以及社區的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接觸者追蹤、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穿着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伊波拉出血熱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

疫情

1918年流感大流行也被稱為西班牙流感,是於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不尋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各方估計值在1741萬至1億人之間),使其成為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此次大流行是由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兩次大流行中的第一次;第二次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一般流感暴發通常死亡的是幼童及老年人、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但本次流行事件死者最多的卻是青壯年。科學家為此大流行的高死亡率提供了幾種可能的解釋。一些研究顯示本病毒致死的原因是因為引起細胞素風暴,導致自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免疫力最強的青壯年反而最容易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死。另一方面,2007年的分析發現,病毒感染沒有比以前的流感毒株更具侵略性。然而,營養不良、醫療營地和醫院擁擠不堪以及惡劣的衛生情況,促進了二重感染病毒。這種重複傳染通常經過使用長期的臨死所臥之床,而殺死大多數感染者。

精選圖片

Chikungunya virus structure, based on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屈公病α病毒屬英語Alphavirus的單鏈RNA病毒感染所致,透過蚊子傳播,症狀包括發燒關節痛,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皆曾有爆發疫情。

圖片來源:A2-33 (2013)

語錄

推薦條目

相關新聞

世界各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示意圖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英語Gouécké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英語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英語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英語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莫里斯·希勒曼(Maurice Hilleman,1919年-2005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疫苗學家,被廣泛譽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疫苗學家之一,他一生發明了超過40種疫苗,分別針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水痘腦膜炎肺炎流感嗜血桿菌等疾病或病原體。在「亞洲流感大流行期間,他發明的疫苗曾拯救了數十萬人的生命。據估計,希勒曼發明的疫苗每年拯救約800萬人的生命。2007年,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在對希勒曼的悼文中提道,在美國當前推薦接種的14類疫苗中,有8類是由希勒曼研發的,並認為希勒曼「也許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公共衛生人物。」

防治

RNA疫苗的作用機理簡圖
RNA疫苗的作用機理簡圖

RNA疫苗,又稱mRNA疫苗,是一類透過令人體細胞經導入mRNA後產生抗原、進而達到免疫效果的新型疫苗。RNA疫苗的核心成分為編碼抗原的mRNA分子。一般來說,這些mRNA分子由固體脂質奈米粒英語Solid lipid nanoparticle等特殊載體包裹,既起到保護相對脆弱的RNA分子的作用,也有輔助這些RNA分子進入細胞的作用。相比傳統疫苗,RNA疫苗成本低、生產效率高,且能同時誘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因RNA疫苗可做到無細胞生產、且生產時無需導入有毒化學品,加之製造速度快,受微生物污染的機會也相對較低,RNA疫苗的安全性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目前對RNA疫苗的長期副作用了解相對較少,RNA疫苗亦有導致自身免疫的風險。在RNA疫苗的臨床試驗中,有一些受試者產生短暫的強烈不良反應。研究者認為,這種短暫的不良反應可能是由作為載體的固體脂質奈米粒導致。目前兩種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病原體SARS-CoV-2的RNA疫苗mRNA-1273(莫德納)、BNT162輝瑞/BioNTech)已被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使用。

分類

病毒的子分類

主題

任務

維基專題與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計劃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項主題首頁。
人文
娛樂與體育
地理
漢字文化圈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區:河北 山西 江蘇 浙江 山東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雲南 甘肅 新疆 江西 貴州;城市: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蘇州 福州 廣州 武漢 西安 寧波 青島 重慶 台州 惠州 肇慶 寧德;其他:香港 澳門 東北地區 天津濱海新區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福建;縣市:臺北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臺南 高雄 澎湖 宜蘭
日本東京 琉球群島
朝鮮半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韓國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西歐:德國 荷蘭 比利時 法國 西班牙 英國倫敦) 瑞士 奧地利;北歐:芬蘭 瑞典;南歐:意大利 梵蒂岡 希臘;東歐:亞美尼亞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波蘭 俄羅斯 烏克蘭;跨洲國家:土耳其
  • 美洲
美國阿拉巴馬州 阿拉斯加州 亞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亞州 艾奧瓦州 堪薩斯州) 加拿大 巴西 蘇里南 阿根廷
  • 大洋洲
澳洲
埃及 安哥拉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