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將軍,古代重要將軍名稱。西漢南北朝將軍名號之一。

漢武帝置中軍將軍,為雜號將軍,漢武帝任命公孫敖為中軍將軍。將軍統兵出征或駐守宿衛,中軍將軍統兵出征,不統禁軍,後來撤銷。

三國曹魏黃初三年(222年)置中軍大將軍,曹真由上軍將軍遷任。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改曹魏領軍將軍為中軍將軍,以羊祜擔任,統左右衛、前、後、左、右、驍騎等宿衛七營禁軍,主管京師及宮廷護衛。泰始四年(269年)廢除,設北軍中候取代。後來重新設置後,不再領兵宿衛禁軍,只作為一種將軍名號,可離開京師,出任持節都督,鎮守一方。

十六國前秦時,中軍將軍與鎮軍將軍、撫軍將軍、冠軍將軍合稱四軍將軍。南燕也有中軍將軍。

南朝時,中軍將軍為重號將軍劉宋時,位比四鎮將軍(鎮東、鎮西、鎮南、鎮北),三品;南齊時,位在四征將軍(征東、征西、征南、征北)之上。南梁南陳時,中軍將軍與中衛將軍、中撫將軍、中權將軍合稱四中將軍,專任命在京師任職的官員,地位顯要。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定為武職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與四征將軍同班;南陳擬二品,比秩中二千石。

北魏時,中軍將軍位在四鎮將軍下,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定為從一品下,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複次職令,改為從二品北齊時,用中軍將軍安置罷任武官,成為無實權的閒職,從二品。北周時,中軍將軍的品級是八命。

隋朝避諱太祖楊忠,中軍將軍改稱內軍將軍。

諸侯王國的中軍將軍是西晉設立的。西晉以平原國汝南國琅邪國扶風國齊國為大國,各置上、中、下三軍,中軍二千人,設中軍將軍一人統管。其餘王國不設中軍。南朝宋大、小諸侯王國都設三軍。地位很低,晉朝劉宋時沒有能列入九品以上的流內品階。南齊南梁沿用劉宋制度。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定皇弟子國上、中、下三軍將軍為流外七班中的七班,嗣王國三軍將軍為六班,蕃王國三軍將軍為五班。

參考 編輯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
  • 《中華軍事職官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