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訓練團,簡稱中訓團,是中華民國訓練幹部的教育機構。於1938年7月由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在廬山訓練團、峨嵋山訓練團和珞珈山軍官訓練團的基礎上在湖南祁陽創辦。蔣介石兼任中訓團長,另設教育長、副教育長各一,負實際責任,分別由政治部長陳誠,副部長王東原任(後陳辭教育長兼職,由王繼任之)。

於1939年初自湖南零陵遷到桂林重慶,算是正式開始工作。黨政訓練班第一期於1940年3月1日在重慶南溫泉開辦(該日即為團慶),第二、三期遷至重慶近郊浮圖關上,自第四期起又由關上遷至關下。訓練的對象,是當時各地區、各部門中、上級在職人員,即縣黨部書記長、縣長,各省市黨部委員,省市政府委員,各廳、局、處長及科長、秘書, 以及中央各部會的科長、秘書以上人員,軍事機關學校部隊的少校以上人員。初時,每期調訓約300人左右,後來則多達千人。中訓團先後舉辦各種訓練班18種,但以黨政訓練班為主。至1944年5月,五年間先後共舉辦黨政訓練班31期。

該團直隸於中央訓練委員會。1945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幹訓團及中央軍校訓練班併入該團。1946年7月,中央訓練委員會撤銷後,該團改隸行政院,歸國防部指揮。該團職掌:1946年1月前以調訓中、高級黨政幹部為主,其後則為辦理復員軍官佐轉業訓練,並代辦退役及調職等事項。該團團長由蔣中正兼任。其下設有團附、教育長、副教育長、教育委員會、辦公廳和幹部隊(總隊),並在重慶西安上海東北設有分團;學員的訓練機構為各種訓練班和軍官總隊。[1]

其口號是「訓練重於作戰」、「統一意志、集中力量」。主要進行精神、政治、業務和軍事訓練,而以精神訓練為主。受訓人員共26000餘人。

1946年3月,中訓團由重慶遷往南京孝陵衛。原軍政部(部長陳誠)為整編復員軍官,成立了三十一個軍官總隊,1946年6月改歸中訓團,由中訓團副教育長丁德隆負責軍官訓練。並成立上海武漢廣州重慶西安東北等六個分團。在南京中訓團內,開辦了將官班(內設大隊、中隊)、交通班;在南京警校內,開辦了高警班;在上海開辦了水產、行政人員訓練班;在武漢開辦了勞高班。在西安、廣州分別開辦了警官訓練班,由各軍官總隊甄選轉業隊員前往受訓。行政院成立了復員官兵計劃委員會,「對於復員官兵之生計,負統籌設計之責,務使人人各安其業,各得其所」。[2]根據其計劃, 預計第一期復員軍官(佐)18萬人,其中除了1萬人深造,1萬人退役,1 萬人集團轉業外,其餘15萬人將經3個月至1年的訓練後,予以個別轉業。轉業計劃為,警官4萬人,交通管理5千人,工礦管理2千人,農村墾牧1千人,土地測量1千人,地方行政2萬人,地方衛生2千人,金融財政1千人,民眾義務教員4萬人,勞動服務隊督導員4萬人。根據國防部統計稱,復員官佐人數總計約23萬餘人,其中編餘16萬餘人,失業7 萬餘人,最後安排是,留用約7萬人,轉業5.6萬人,退役10.6萬餘人。[3]軍官總隊部包括:中將總隊長、少將總隊長、少將總隊附若干人,教務科、人事科、經理科、總務科、秘書室。總隊轄9個大隊45個區隊。大隊部包括少將大隊長、上校副大隊長、上校大隊附若干人、副官、軍需、軍醫、司書。中隊部包括上校中隊長、中校中隊附若干、副官、司書。區隊部包括少校區隊長、副官、司書等。區隊下設分隊。

  • 第1軍官總隊:駐重慶大坪。前身包括兩個軍官總隊:一個是駐在重慶江北縣的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軍官總隊,總隊長李模;另一個是第九十三軍整編為一個師所編餘的人員,稱為重慶軍官總隊,總隊長為彭善。以上兩個軍官總隊於1945年9月1日並編為第一軍官總隊,並收容了重慶各軍事機關、部隊的編餘人員(其中軍統編餘人員約800人),共編成五個大隊,總人數約在5000人以上。1945年冬,又在四川壁山成立了一個臨時大隊,歸一總隊節制,駐白市驛原中美航空公司舊址,大隊長廖元,總人數約2000。總隊長潘佑強/曹利生(代理),中將總隊附張際鵬
  • 第2軍官總隊:駐四川合川。總隊長王修身。1945年9月成立。以收容社會無職軍官為主,另有兵工署軍械司等部門的編餘人員。總人數4000人以上。1947年6月合併到重慶第一軍官總隊。
  • 第3軍官總隊:駐雲南楚雄。總隊前身包括由遠征軍長官部、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和第六軍編餘軍官組成的遠征軍軍官隊,以及陸軍總部在雲南保山成立的第一集訓處裁編軍官等。後奉調南京,到重慶後因交通工具緊張,滯留不進,乃駐重慶李子壩、歌樂山。總隊長黃杰/傅正模
  • 第4軍官總隊:駐遵義。由陸軍總部第三集訓處八總隊、炮五十四團,以及鎮(遠)、獨(山)師管區等部隊裁編人員組成。總人數為3000人以上。總隊長韓漢英
  • 第5軍官總隊:駐昆明,由第二集訓處四總隊及昆明附近各部隊編餘人員組成,原稱陸軍總部第二軍官總隊,後改番號為軍政部第五軍官總隊,後遷四川重慶海棠溪。總隊長余韶
  • 第6軍官總隊:駐南昌青雲浦。由湖南桂(東)郴(州)師管區及其他師管區裁撤後的編餘人員組成。總隊轄5個大隊,30個中隊。約5000人。中將總隊長陳沛/姚少偉、少將總隊附兼辦公廳主任李以劻、少將總隊附張鐵丞、軍簡二階總隊附張慕槎
  • 第7軍官總隊:由原第四集訓處所轄的第十、十一、十二等三個總隊裁編後的人員1945年9月1日在湖南辰溪成立,編為3個大隊。後遷湖北新堤(今洪湖市),分駐新堤、嘉魚、簰洲、武昌金口等地。中央軍校二分校和漢口補給區的裁編人員到來,又編成第四、第五大隊。1946年夏,收容800多名社會無職軍官,在每個大隊增設一個無職軍官中隊。共有5個大隊共有25個中隊。總隊長劉柔遠/唐冠英/劉嘉樹
  • 第8軍官總隊:總隊長朱鼎卿。1945年7月1日於鄂西建始組建第六戰區軍官總隊,收訓整軍編餘的軍官,11月遷駐漢陽蔡甸。1946年1月改隸軍政部,稱軍政部第八軍官總隊,5月更名為中央訓練團第八軍官總隊。其任務為訓練編餘軍官及自新、無職軍官,使其轉業安置或重任軍職。 第八十六軍編餘人員組成,編為三個大隊、九個中隊,後陸續編入各師管區的裁編人員和軍統裁編人員,共計5個大隊,25個中隊,約4000餘人。一說總隊轄11個大隊,軍官515人,兵士1410人。從將官到準尉的學員各期累計12964人。1947年元月底,第八軍官總隊撤銷,尚未處理與安置的學員有1865人6個獨立中隊,併入湖北金口第七軍官總隊。其中第四、五、六3個獨立中隊全部為軍統編餘人員,約800人,後全部轉入警官學校培訓並分任警官工作。
  • 第9軍官總隊:駐廣東曲江五里亭。由廣東部隊編餘。總隊長林廷華。
  • 第10軍官總隊:原為1945年春在廣西田陽組建的第四戰區第三十七軍軍官隊,收訓編餘的第37軍軍官。1945年10月改隸軍政部,遷駐南寧城區,改稱軍政部第10軍官總隊。收集各省流散在廣西的中央軍、雜牌軍官佐和收容閒雜無職的軍官佐,約2000餘人。總隊長許高陽/羅奇/孫在良。副總隊劉景武(原南潯師管區少將司令)。總隊部設在南寧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東側(現南寧飯店處),為了方便出入,在北寧街的側面新開一正門。總隊部設總務、文教、軍需3個處。總務處長張志沖(原第37軍副官處長),文教處長方精一(原第37軍參謀處長)。總部下設5個大隊。第1、2、3、4大隊是各軍編餘的官佐,第5大隊是收容閒雜無職的官佐。
  • 第11軍官總隊:駐江西廣豐。由三戰區所屬師管區、補訓處、軍官分校、後勤、野戰醫院等編餘人員及收容社會無職軍官組成。編為5個大隊,25個中隊。約4000人。總隊長陳俞
  • 第12軍官總隊:駐杭州,其成員主要由東南地區各機關、部隊編餘人員組成24個中隊。總人數約4000人。中將總隊長周建陶/柏天民,少將副總隊長單棟、少將總隊附方既平方厚明。轄9個大隊。
  • 第13軍官總隊:駐安徽和縣,遷至蕪湖。總隊長張則民。總隊轄3個大隊,大隊轄3個中隊。總計1000多人。
  • 第14軍官總隊:駐漯河。總隊長劉德芳。總隊編為四個大隊,每個大隊轄四個中隊。校官、尉官、佐屬分別編隊。總計約2500人。
  • 第15軍官總隊:駐地初為駐西安原戰干四團營房,由第八十軍編餘人員及西北地區部隊編餘人員合編而成。共編為45個中隊,約1萬人。後遷至牛東鎮、杜曲。總隊長袁朴/王瑞和。
  • 第16軍官總隊:駐雲南昆明市東郊金馬寺。各隊分駐原美軍招待所。總隊長龍滌波。成員中包括有軍政部軍械保養團裁編人員。編為5個大隊,每大隊轄3個中隊。約4500人。
  • 第17軍官總隊:駐無錫河埒口。各中隊分駐無錫到蘇州鐵路線附近。總隊長是兼無錫警備司令陶柳。由第二十八軍及其他部隊編餘人員組成,有69個中隊,人數近萬。
  • 第18軍官總隊:原為國防部直屬第三軍官大隊,大隊長為劉海波少將,駐河南新鄉。孫連仲任河北省主席後,將該大隊調往北平東四鐵獅子胡同,並編為十八總隊,2000餘人。總隊長劉仲荻。編為45個中隊,約1萬人。
  • 第19軍官總隊:1945年冬中央軍校六分校在廣西百色裁撤。駐廣西百色,經南寧到廣州。總隊長張覺非中將。共編15個中隊,約3000人。
  • 第20軍官總隊:駐江蘇徐州,後遷至安徽蕪湖。總隊長陳長捷。副總隊長莊之樞
  • 第21軍官總隊:駐陝西寶雞。總隊長兼寶雞警備司令劉進。由第九十軍編餘人員及西北其他部隊編餘人員組成。有15個中隊。2500餘人。
  • 第22軍官總隊:駐陝西臨潼新峰鎮。總隊長陳端和。副總隊長呆春勇。由西北部隊編餘人員組成。總數2000人。
  • 第23軍官總隊:駐西安牛東。總隊長曹日暉。總人數約5000人以上。
  • 第24軍官總隊:駐西安番濟祠。總隊長袁朴、余達、高建白。
  • 第25軍官總隊:駐鄭州西二十五里舖須水鎮。總隊長聶松溪中將。有20個中隊,約3000人。
  • 第26軍官總隊:駐重慶附近李家莊、歌樂山。總隊長郭勛祺。編為45個中隊,約8000人。
  • 第27軍官總隊:駐長沙,後遷駐南嶽。總隊長蔣伏生。副總隊長周磐。總隊近萬人。
  • 第28軍官總隊:駐成都。總隊長王錫鈞/劉伯龍。由軍校及川西部隊裁編人員組成,約5000人。
  • 第29軍官總隊:駐浙江南潯,遷江蘇無錫,後遷嘉興。總隊長楊文璉。約2000人。
  • 第30軍官總隊:駐遼寧瀋陽。總隊長杜聿明兼。由關內各軍官總隊選調到瀋陽,供東北剿總調派工作。
  • 濟南軍官總隊:駐濟南。總隊長陳金城。由山東地方團隊,游雜部隊編餘人員組成。

1946年後,由國防部主辦軍事訓練班(實為被俘校級人員集訓班)、新制文書人員訓練班以及戡建班各一期。

1949年3月,中訓團奉今縮編遷廣州待命。

1949年4月,遷衡陽改稱陸軍第五編練司令部,7月底奉令撤銷。

何應欽白崇禧張治中陳誠先後任團附、副團長,陳誠王東原宋希濂陳儀黃傑、萬耀煌先後任教育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民黨的中央訓練團周子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湖南省洪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桃江文史資料 第3輯.1989.02.第129頁
  2. ^ 《行政院復員官兵計劃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報告及決議案》,第4—5頁,第3頁。
  3. ^ 《國防部對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軍事報告》,1947年9月9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