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豐(1906年2月—1955年3月23日),原名何克全中國江西省萍鄉市人,中國共產黨前期領導人之一,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王明 孟慶樹 博古 張聞天
王稼祥 楊尚昆 陳昌浩 張琴秋 沈澤民
王盛榮 凱豐 何子述
宋潘民 陳原道 殷鑑
李竹聲 盛忠亮 袁家鏞 王雲程
孫濟民 夏曦 朱阿根 汪盛荻
李元傑 王保禮 朱自舜 杜作祥 蕭特甫
徐以新

生平 編輯

何克全1925年畢業於萍鄉中學後,考入國立武昌大學(今武漢大學),1927年在校加入中國共青團,並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1930年,何回國後加入中共,任共青團中央巡視員,後改任共青團廣東省省委書記,化名「凱豐」(開封的諧音)。

1931年,凱豐被國民政府逮捕,但不久即被營救出獄,出獄後任團中央宣傳部長。1933年,凱豐前往中央蘇區,次年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兼團中央書記。長征開始後,凱豐擔任紅九軍團中央代表。在遵義會議期間,凱豐積極支持博古,結果在會後被撤銷職務。不久,凱豐表態倒向毛澤東,並支持毛澤東對抗張國燾,從而得以恢復職務。

1937年,凱豐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代部長,譜寫了《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在當年底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抗戰前期,凱豐隨周恩來重慶開展統一戰線活動。1940年後,凱豐奉調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再度出任中宣部代部長,並親自組建了中共中央編譯局。期間,凱豐曾制定宣傳毛澤東的計劃,但被毛澤東否決。1942年2月8日,中央宣傳部召集延安幹部會議,凱豐主持,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題為《反對黨八股》的著名報告。

抗戰勝利後,凱豐被抽調到東北地區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凱豐出任中共瀋陽市市委書記。1952年,凱豐回到中央,任中宣部副部長兼馬列學院院長,起草了《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這份文件成為了當時中共宣傳的綱領性文件之一。

1955年3月23日,凱豐在北京逝世。

參考文獻 編輯

  • 葉永烈:《歷史選擇了毛澤東》,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