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857年—914年),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國初年吳國武將,效力軍閥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勢力。

生平 編輯

輔佐楊行密 編輯

劉威是廬州慎縣人。年輕時為小吏,豪爽有志節。與田頵陶雅都是隨軍閥廬州刺史楊行密奔走的舊將。楊行密起兵,劉威效力他為牙將;楊行密平定秦彥畢師鐸,劉威有功,被楊行密表領竇州刺史。大順元年(890年)二月,與馬步軍都虞候田頵、安仁義敗軍閥孫儒別將劉建鋒於武進。後來孫儒所部兵越聚越多,劉威與田頵屢為所敗。二年(891年)四月,楊行密遣劉威、朱延壽率兵三萬擊孫儒於黃池,劉威等大敗。[1]景福元年(892年)正月,楊行密說打算退歸銅官,當時劉威正被下獄要被處死,楊行密召他問計謀,劉威說:「今眾寡勢殊,殆難與爭。但孫儒焚毀房屋、營壘,倍道絕後路而來,如果糧食不繼,從何處供饋?公應該不與戰,堅壁以御之,坐待其滅。」楊行密以為然。[2]孫儒果然敗亡,[3]在鬧市被處斬時對劉威說:「中了君的謀劃。聽聞公用此策打敗了我,如果我有如公一樣的將領,可能敗嗎!」[4][5][6]

乾寧初年,楊行密表授劉威廬州刺史,又遷觀察使。楊行密獲准承制封拜後,遷劉威淮南節度副使、行軍司馬、東西行營副都統。未幾,加使相。四郊多營壘,本州蕭索,劉威內撫百姓,外禦寇兵,廬州得安。[6]

楊行密病重,問判官周隱以後事,要他召回時任宣州觀察使的長子楊渥,周隱請求傳位劉威:「宣州司徒輕易信讒,喜擊球飲酒,非保家之主。您的其餘兒子都年幼,未能駕馭諸將。廬州刺史劉威,隨吳王(楊行密封號)您起於細微,必不負您,不如讓他暫領軍府,等諸子年長再授之。」[3]楊行密不應。左右牙指揮使徐溫張顥對楊行密說:「吳王您平生出萬死,冒矢石,為子孫立基業,怎可使他人有之!」最終楊行密聽從徐溫、張顥的建議,讓楊渥繼任。[4][5][6][7]

輔佐楊渥 編輯

天祐三年(906年),劉威得授鎮南軍節度使。四年(907年)五月,楊渥以鄂岳觀察使劉存為西南面都招討使,岳州刺史陳知新為岳州團練使,劉威為應援使,別將許玄應為監軍,率水軍三萬攻楚國,被楚國在城都指揮使秦彥暉等所敗,劉存、陳知新被俘,劉威率餘眾逃歸。[8]

輔佐楊渭 編輯

天祐五年(908年)五月,張顥、徐溫殺楊渥,張顥想奪取淮南軍權,但眾將不響應。幕僚嚴可求上前說劉威、歙州觀察使陶雅、宣州觀察使李遇常州刺史李簡都是和先王一等的人,張顥如果自立,他們都不肯在張顥之下,不如立幼主而輔佐之。於是楊渥的二弟楊渭繼位。張顥不久為徐溫所殺。[5][8]

天祐六年(909年)六月,割據撫州危全諷率虔、吉、撫、信四州之眾十餘萬,將復故鎮南軍節度使鍾傳舊地。時鎮南軍州兵不多只有一千人,士庶大駭,只有劉威傲然,每天放縱酣飲,神情自若,旁若無人,以為疑兵之計。危全諷聞訊,屯象牙潭,不敢輕進,向楚國請求援兵,楚國派軍圍攻高安。後來周本奉命救援,劉威欲犒軍,周本不肯留,說:「賊眾十倍於我,我軍聞之必懼,不若乘其銳而用之。」周本破危全諷,[9]危全諷治下四州初平,楊渭令劉威巡視四境,撫諭而還。[3]鎮南軍治所洪州得以保全,是劉威之功。[6]

天祐八年(911年),洪州的越王山下昭【闕一字】觀前出現一塊石頭,長七八尺、圍三丈余,劉威命抬入觀中,七日內漸縮小到數尺狀,後又長尺許,最後只有七寸,識者以為活石。[10]

劉威、陶雅、徐溫等隨楊行密起事者並稱三十六英雄;[5]劉威、陶雅、李遇、李簡都是楊行密時期有功的大將,對徐溫以牙將秉政不平。先前劉威得知周隱推薦自己接任淮南,並非無意,因此為帥府所忌;鎮守鎮南軍後又多有專刑,有人對徐溫詆毀他,徐溫敗殺李遇後,就請求討伐劉威。劉威聞之,沮喪,計無所出。幕客黃訥對他說:「公雖然被深切誹謗,卻無謀反之狀,能挺身入覲,必解前疑。」劉威認同了他的意見。於是遣黃訥為先容。當時陶雅得知李遇被滅,也害怕。天祐九年(912年)七月,陶雅與劉威同去淮南軍部廣陵,九月到,徐溫待之甚恭,如侍奉楊行密之禮,優加官爵,陶雅等悅服,從此人們都看重徐溫。徐溫與劉威、陶雅率將吏請於唐朝所派的江、淮宣諭使李儼,承制加楊渭太師、吳王,以徐溫領鎮海節度使同平章事,淮南行軍司馬如故。徐溫令劉威、陶雅回鎮。[3][6][11]

天祐十一年(914年),劉威卒於鎮。[3]

劉威先前由廬州移鎮江西,剛卸任,廬州就發生大火,往往有持火夜行的人,有人射死他們,發現都是棺材板的腐木及破掃帚。數月後張崇被除授(拜官授職)為刺史,火災才停止。[6]

家庭 編輯

劉威子劉崇景官至袁州刺史,叛附於楚,兵敗後棄袁州遁去。[6]

影響 編輯

後來楊渭病危,徐溫說楊行密臨終欲傳位劉威、唯有自己力爭、楊行密垂泣托以後事,不可忘,擁立楊渭弟楊溥監國[12]

評價 編輯

  • 《十國春秋》論曰:劉威靜以待動……視古名將何讓焉![6]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