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上海市的一個地方,一般是指該市黃浦區東南部黃浦江中華路人民路(即明清城牆)之間的區域。

十六鋪
十六鋪街景

歷史 編輯

十六鋪的名稱起源於晚清的1860年代,當時為了防禦太平軍的進攻,清朝地方官員將縣城內外的商號組織起來,形成了16個「鋪」,負責治安和公共事務。其中十六鋪是面積最大的一個「鋪」,包括縣城大、小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的廣大地域。到1909年,上海縣實行地方自治,各鋪即被取消名稱隨之消失。

十六鋪所在的區域位於縣城的寶帶門(小東門)與黃浦江之間,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已經形成南北沿海航運的樞紐,從這裏向南直到陸家浜,停泊着數千條沙船,「帆檣如織,舳艫蔽江,裝卸上下,晝夜不息。」[1],根據外籍人士的估算,沙船業的總資本達到750萬英鎊[2]

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以後,十六鋪地區仍然保持了重要航運中心的地位,碼頭林立,客流量極大,到1947年十六鋪地區擁有大小48座碼頭。與租界地區相比,十六鋪地區的商業以傳統土特產和南北貨見長,大宗批發業務包括豆業、糖業、海產、水果、藥材等[3]杜月笙早年也是在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出身。在1937年以前,十六鋪地區的零售業,特別是銀樓業相當繁榮。淞滬會戰期間,十六鋪許多地方被炸為廢墟,重要店鋪均遷入租界。

十六鋪客運碼頭的繁榮一直保持到1980年代。由於溫州陸上交通不便,當時許多溫州商人從水路取道上海轉赴南北各地,十六鋪碼頭成為「溫州人的橋頭堡……幾乎每個闖江湖的溫州人都有在這裏排隊買輪船票的經歷。」

此後,上海港的水路客運受到公路、鐵路和航空強有力的競爭,迅速衰落。十六鋪客運碼頭沿用到2003年9月,此後剩餘的少數客運線路遷移到吳淞口的上海港客運中心。2004年12月,十六鋪客運碼頭被拆除,當地將改建成水上旅遊集散中心。十六鋪街區也被夷平新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朱夢華:《上海的沙船業》
  2. ^ 《中國關稅沿革史》
  3. ^ 上海360度 >> 名镇名街 >> 名街 >> 十二大街区.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