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是西周晚期開始使用的漢字字體,相傳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時發明。廣義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蝌蚪文鳥蟲書;狹義則僅指zau6文,由於小篆是以此為簡化,因此古文記載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分別 編輯

金文 編輯

 
金文《頌鼎》拓片

金文是銘刻在古代一切銅器上的文字,西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字體有些區別,出土的各種銅器上銘刻的文字並不通用,年代不同也有所變化。

籀文 編輯

籀文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顯示國威,於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籀文[來源請求],詳見《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目前可見,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秦文字 編輯

秦文字是周代文字演化而成的,由於戰國文字時期各國寫法不一,故此秦文字未必是最簡單的書體。舉例說:秦文字的「馬」字有整匹馬的外形,但在齊魯燕趙一帶,「馬」字已簡化至只餘下馬頭。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