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政治军事组织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阿拉伯語:منظمة التحرير الفلسطينية‎,羅馬化Munaẓẓamat at-Taḥrīr al-Filasṭīniyyah)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一個政治軍事混合組織,由十支不同的世俗阿拉伯政黨派系所構成,其中組織內部最大的成員為世俗主義左翼政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通稱「法塔赫」),組織的核心領導機構首長就由該的領導人長期兼任;就比如巴勒斯坦革命家亞西爾·阿拉法特在病逝前曾是該組織的領導人。目前該組織更傾向於與以色列通過談判的手段建立一個完整獨立的巴勒斯坦國,這使得它與主張用武力全面消滅以色列哈馬斯常有衝突。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منظمة التحرير الفلسطينية
Munaẓẓamat at-Taḥrīr al-Filasṭīniyyah
簡稱巴解組織
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
成立1964年5月28日[1]
總部 西岸比雷赫英語Al-Bireh[2][3]
武裝組織巴勒斯坦解放軍英語Palestine Liberation Army(1964–1994年)
意識形態巴勒斯坦民族主義
阿拉伯民族主義
泛阿拉伯主義
阿拉伯社會主義
世俗主義
反帝國主義
兩國方案(自1993年起)
少數派別
反猶太復國主義
一國方案
阿拉伯復興主義
馬克思主義
毛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極左翼
國際組織聯合國大會觀察員
官方色彩橙色
組織成員
立法委員會
50 / 132
官方網站
https://www.plo.ps/ar
巴勒斯坦國政治
政黨 · 選舉

至2019年,有143個主權國家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歷史 編輯

 
曾活躍於約旦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游擊隊員

1964年1月,第一次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埃及開羅召開,會議決定組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4年5月28日,400多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耶路撒冷舉行巴勒斯坦人國民大會,宣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該組織被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承認為巴勒斯坦人的唯一合法對外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首任主席為艾哈邁德·舒凱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成立初期受到了約旦國王侯賽因·本·塔拉勒保護。1967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企圖刺殺約旦國王侯賽因·本·塔拉勒取得對約旦的統治權,但約旦國王被保鏢用身體壓住,倖免於難。之後,約旦軍隊出動坦克,飛機圍剿只有輕武器的巴解組織,阿拉伯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第一次發生歷史性的戰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力戰不敵,一年後被迫撤出約旦,轉戰黎巴嫩

 
東方宮,位於東耶路撒冷,1993~2001年曾為巴解組織在耶路撒冷的辦事處

196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與其他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協商通過了《巴勒斯坦國民憲章》,該《憲章》規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巴勒斯坦各種力量的代表,

1967年的試圖刺殺約旦國王事件和1970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去世使得泛阿拉伯主義情緒受到極大削弱,這使得阿拉伯國家對巴解組織支持大為減少。

1974年10月在拉巴特舉行的第七次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確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相當於流亡政府)。1974年11月2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邀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常駐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其他機構發起的所有國際會議[4]

巴解組織進入黎巴嫩後,受到黎巴嫩天主教馬龍派勢力的強烈排斥。1972年慕尼黑慘案爆發,以色列為了報復,入侵黎巴嫩,攻擊涉嫌的巴解組織領導人。黎巴嫩的巴解組織上街遊行來抗議以色列的攻擊清除行動,導致黎巴嫩天主教勢力的強烈不滿。黎巴嫩內戰隨後爆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這座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城市,瞬間變成火炮下的煉獄。得到以色列武器支援的天主教民兵和得到敘利亞武器支援的巴解組織,一直作戰到1981年沙龍武裝干涉黎巴嫩前,雙方共有4萬準軍事人員戰死,平民死傷則不計其數。黎巴嫩由昔日中東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一度變成1990年代滿目瘡痍的貧窮國家。

由於該組織內部各組織分別受不同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加上其他因素,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多數派更加明確地主張在堅持武裝鬥爭的同時應把重點放在政治和外交努力上。但是,反對派仍堅持要消滅以色列,主張在巴勒斯坦地區全境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認為武裝鬥爭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反對阿拉法特的政治和外交努力,拒絕「里根方案」、「非斯方案」等各種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方案。政治分歧導致組織上的分裂。

1983年5月,部分法塔赫軍官脫離法塔赫,成立「巴勒斯坦革命運動」,形成法塔赫反對派。隨後,法塔赫反對派和「人陣(總部)」、「閃電」、「人鬥陣」組成「民族聯盟」,「人陣」、「民陣」、「解陣」和巴勒斯坦共產黨組成「民主聯盟」。1985年3月,「人陣」、「人陣(總部)」、「閃電」、「人鬥陣」、「巴解陣」和法塔赫中的反對派宣佈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拯救陣線」。該陣線的綱領強調,它反對阿拉法特執行的路線,但並不是取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經過與以色列國政府的秘密談判,1993年8月20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總理拉賓挪威奧斯陸經過會晤後達成了一些共識。9月13日,雙方在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被稱為「奧斯陸協議」的《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但2年後拉賓遇刺身亡以及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對以色列國發動的恐怖襲擊使得奧斯陸協議的執行被無限期推遲。1994年5月4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1994年到1995年,以色列國防軍撤出了69%的加沙地區和90%以上的約旦河西岸地區[5]。2005年,以色列進一步從加沙地區撤軍,但是依然控制加沙地區的海岸線以及加沙地區埃及之間的一個狹長區域。

2004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逝世,馬赫姆得·阿巴斯接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

2007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加沙之戰中被哈馬斯奪走了對加沙地區的控制權。

成員 編輯

現成員:

前成員:

歷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rabs Create Organization For Recovery of Palest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紐約時報; 1964年5月28日; "JERUSALEM, (Jordanian Sector) 28 May (Reuters) -The creation of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was announced today..."]
  2. ^ In West Bank, Ramallah looks ever more like capit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bbas opened new Ramallah headquarters for th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PLO), which was headquartered in East Jerusalem in the years between its establishment in 1964 and Israel's capture of the land in 1967. "God willing,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PLO will return to Jerusalem soon," Abbas said at the 23 November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uilding, which the PLO is renting."
  3. ^ Abbas: Referendum law is 『obstacle to pea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bbas told reporters in Ramallah, where he inaugurated a new headquarters for the PLO."
  4. ^ 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 [2013年12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3日). 
  5. ^ 新华网 - 背景资料:巴以和谈进程.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6. ^ 10月29日-11月11日代理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