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春園

北京皇家园林、康熙帝驾崩处

座標39°59′36″N 116°18′01″E / 39.993346°N 116.300307°E / 39.993346; 116.300307

暢春園是清朝皇家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南,北京大學西。

暢春園恩佑寺山門

歷史 編輯

原址是明朝皇帝神宗的外祖父武清伯李偉修建的「清華園[1]。園內有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築。根據明朝筆記史料推測,該園佔地1200畝左右,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明朝滅亡後,園址荒廢。

1684年,康熙帝南巡歸來後,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暢春園由鑲黃旗滿洲高斌之父內務府郎中高衍中監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系,將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

自暢春園落成之後,康熙帝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並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駕崩於園內清溪書屋。雍正帝乾隆帝等皇帝居住於圓明園。 而暢春園凝春堂一帶改為皇太后居所,其中乾隆帝生母崇慶皇太后鈕鈷祿氏在園內居住了四十二年,是其最喜愛的園林之一。

隨着清朝中後期大清朝國勢轉衰敗,逐漸放棄了對園林內建築的增建與修補,而至道光年間,暢春園已趨破敗,迫使道光帝恭慈皇太后接往圓明園綺春園居住。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焚燒圓明園時,也將暢春園一併燒毀。此後暢春園廢址失於保護,園內殘存建築在同治年間被拆用於圓明園復建工程。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英、德、法、美、日、奧、義、俄國)佔領北京時,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而暢春園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駐軍的洗劫,園林內樹木山石均被私分殆盡。

民國時期,暢春園遺址已成荒野,僅有恩佑寺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但今門內亦破敗不堪。

目前暢春園遺址範圍內分佈有北達資源中學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區,以及北京大學暢春園新宿舍區。北京修建北四環路時曾發現了園門地基遺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門於1981年被列為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編輯

 
暢春園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門

根據文獻圖檔估算,暢春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佔地900(60公頃)。設園門五座:大宮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西北門。正門在南牆東側,門內為暢春園的理政和居住區,中路沿中軸線向內依次為大宮門九經三事殿二宮門春暉堂壽萱春永殿後罩殿雲涯館瑞景軒延爽樓鳶飛魚躍亭。亭北有丁香堤芝蘭堤桃花堤前湖後湖

東路為澹寧居龍王廟劍山淵鑒齋藏拙齋蘭藻齋太朴軒清溪書屋小東門恩慕寺恩佑寺。西路為玩芳齋、買賣街、無逸齋、菜園、關帝廟娘娘廟凝春堂蕊珠院觀瀾榭集鳳軒等景點。園西出大西門為西花園,有湖泊四處,湖邊散落有討源書屋觀德處承露軒等建築,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築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築,不施彩繪。園牆為虎皮石砌築,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內有大量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葡萄等花木,林間散佈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

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之後落成的避暑山莊圓明園乾隆皇帝擴建之前)等皇家宮苑。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武清侯李文全、武清侯李銘誠三代經營,《欽定日下舊聞考》、朱彝尊《日下舊聞》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