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砂珠試驗是熔珠試驗的一種,而熔珠試驗是一種傳統的對一些特定金屬分析的試驗,由瑞典化學家永斯·雅各布·貝采利烏斯在1812年發明並推廣[1]。自那時以來,很多碳酸鈉氟化鈉被用作助熔劑,繼硼砂之後最重要的是磷酸氫鈉銨,它是磷酸珠試驗的基礎[1][2]

硼砂珠試驗 編輯

用酒精噴燈的火焰灼燒絲(焰色反應中也使用了鉑絲)至紅熱,然後插入粉狀的硼砂,硼砂便會附着在紅熱的部分,膨脹並且失去結晶水,然後收縮,形成一個無色透明的玻璃似的珠子(系偏硼酸鈉氧化硼的混合物)。

通常珠子會弄濕,並蘸入待測試液中,讓物質附着上去。如果附着的物質太多了,珠子就會變暗、變得不透明。接着把珠子和附着的物質在較低的還原焰中灼燒,冷下來之後硼砂珠的顏色就能觀察到。接着再在氧化焰中灼燒,冷下來後顏色再次能被觀察到。

有些金屬的硼砂珠試驗有它特殊的顏色,如金屬就有特徵性的硼砂珠顏色。試驗完畢後,珠子可以在灼熱後突然浸入水中洗掉。[2]

金屬[3] 氧化焰 還原焰
(Al) 無色 (灼熱時且冷時), 不透明 無色, 不透明
(Sb) 無色, 黃色或者棕色 (灼熱時) 灰色且不透明
(Ba) 無色
(Bi) 無色, 黃色或帶有棕色 (灼熱時) 灰色且不透明
(Cd) 無色 灰色且不透明
(Ca) 無色
(Ce) 紅色 (灼熱時) 無色 (灼熱時且冷時)
(Cr) 暗黃色 (灼熱時), 綠色 (冷時) 綠色 (灼熱時且冷時)
(Co) 藍色 (灼熱時且冷時) 藍色 (灼熱時且冷時)
(Cu) 綠色 (灼熱時), 藍色 (冷時) 紅色, 不透明 (冷時), 無色 (灼熱時)
(Fe) 黃色或帶有棕色 紅色 (灼熱時且冷時) 綠色 (灼熱時且冷時)
(Pb) 無色, 黃色或帶有棕色 (灼熱時) 灰色且不透明
(Mg) 無色
(Mn) 紫羅蘭色(灼熱時且冷時) 無色 (灼熱時且冷時)
(Mo) 無色 黃色或者棕色 (灼熱時)
(Ni) 棕色, 紅色 (冷時) 灰色且不透明 (冷時)
(Si) 無色 (灼熱時且冷時), 不透明 無色, 不透明
(Ag) 無色 灰色且不透明
(Sc) 無色
(Sn) 無色 (灼熱時且冷時), 不透明 無色, 不透明
(Ti) 無色 黃色 (灼熱時), 紫羅蘭色 (冷時)
(W) 無色 棕色
(U) 黃色或者帶有棕色 (灼熱時) 綠色
(V) 無色 綠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Materials Handbook: A Concise Desktop Reference, by François Cardarelli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2.0 2.1 Vogel, Arthur I.; Svehla, G. (1979), Vogel's Textbook of Macro and Semimicro Qualitative Inorganic Analysis (5th ed.), London: Longman, ISBN 0-582-44367-9
  3. ^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CRC Press. 1985. ISBN 084930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