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釋名:「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

金朝時出版的《黃帝內經素問》。 全文閱讀

《素問》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褚徵在《褚氏遺書》說:「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雷公 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諮於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於岐伯者多,玫《本紀》不及諸臣耳。」主要闡述解剖學、生理學及治療方法等。《素問》原為九卷,八十一篇。與《靈樞》八十一篇合稱《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其中刺法論第七十二與本病論第七十三在新校正說本篇亡在王冰之前,屬後人補遺之作。

南朝齊梁時期的全元起曾為《素問》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於南北宋之交。[1]

至唐代,王冰對《素問》進行了編次和註釋,是為《增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共二十四卷,在北宋林億等人校正後遂廣為流傳。[2]

常見版本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論《素問》全元起本的學術價值. [2008-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2. ^ 內經講義,程士德,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ISBN 753230217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