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裔(?—940年[1]),字煥業,作為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的官員,曾擔任宰相超過20年。

趙光裔
出生不詳
唐朝
逝世940年
南漢
職業南漢官員

背景

編輯

趙光裔生年不詳。其家族最初來自奉天(位於現在的陝西咸陽),但是後來搬到了東都洛陽,本人是否出生於洛陽則不詳。他的曾祖父趙植據記載官至唐嶺南節度觀察使[1][2]。趙光裔的祖父趙存約曾擔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絳的從事,在公元830年,李絳和包括趙存約在內的眾多下屬都死於兵變。[1][3]趙光裔的父親趙隱進士及第,最終在唐宣宗年間成為宰相[4]

唐末時期

編輯

趙光裔年輕時,以刻苦學習,注重修養著稱,唐光啟三年(887年),進士擢第。[1]兄長趙光逢先已及第,弟趙光胤後也及第。[4]入仕後,於唐昭宗乾寧年間,從思勛郎中、弘文館學士,[1]做到膳部郎中,知制誥(負責起草文件),賜金紫。同時,趙光逢任中書舍人(正五品),趙光胤也官至駕部郎中(從五品)。兄弟數人並列顯貴,各以品行雅正,學識清高著名。北人聞其名聲,都相當欽佩敬服。後來,光逢相後梁,光胤相後唐,光裔和兒子趙損先後做了南漢宰相。一門同時出了四位相國,時人譽之為家門榮耀,縉紳盛事。[4]唐朝滅亡後,在取代唐朝的後梁仍任原職。[1]

後梁時期

編輯

908年,梁太祖派趙光裔和右補闕李殷衡充官告使,授名義上為封臣實則獨立、控制已改名為清海的嶺南東道鎮的節度使軍閥劉隱南漢烈宗)為清海和靜海節度使。劉隱將二人留在清海,不許他們回洛陽。劉隱十分敬重趙光裔,以禮相待,推心置腹,留作自己的機密參謀。[5]不久,更奏請提拔光裔為節度副使[4]

南漢時期

編輯

公元917年,南漢高祖劉岩稱帝,拜光裔為兵部尚書,與李殷衡、楊洞潛一同拜為同平章事(即宰相)。不久後升為門下侍郎。自此升居相位,掌管內外政務,參議國事機要,統領大局。[6]

趙光裔覺得自己出身於名門,家族威望尤顯赫,即使放在中原朝廷也是數一數二的。現在雖然官至宰相,但南漢朝廷割據嶺南一隅,遠離中原,時常被稱為「僭偽」。因此常覺羞恥,泱泱思歸。劉岩得知到光裔的想法,想安撫他,於是背地裏練習起光裔的筆跡。熟練後,模仿筆跡寫了封家書,派人潛入洛陽,把光裔的兩個兒子趙損趙益及老小家眷接來廣州。一家人得以團聚,光裔又驚又喜,自此之後便盡心盡職於南漢[4]

南漢一度和北面鄰國楚國關係融洽。楚開國之君馬殷及其繼任者皆為後梁及其後繼者後唐後晉的名義封臣,劉岩在稱帝前就於915年娶了馬殷的女兒。[7]稱帝後,他立馬氏為皇后。[6]但934年馬皇后死後,[8]兩國關係惡化,楚國的繁榮也對南漢構成威脅。[4]大有年間,因南漢楚國連年戰爭,勞民傷財。939年,光裔便上奏曰:「自馬皇后崩後四、五年來,未嘗通使於楚。親鄰舊好,不可忘也。」同時推薦善辯好才,反應機敏的李紓作為使者出使楚國,雙方言和,罷兵交好。[9]李紓不辱使命,和談進行得很成功,不久後楚國也派來使者回訪。[4]此後兩國保持友好關係,終劉岩之朝,不見兵戈,邊境安寧。[1]

光裔在南漢為相二十多年,嶺南邊陲之地,在他治理下,引入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發展海陸貿易交往,使得府庫充實,富甲一方;同時積極與周邊國家改善關係,聯姻通好,和睦四鄰,邊烽無警。[9]時人稱為賢相。940年初,趙光裔卒。[1]死後,已改名劉龑的劉岩任趙光裔子趙損繼為宰相。[9]

評價

編輯
  • 《十國春秋》論曰:五季時,中原擾攘,獨嶺海承平小安,民不受兵,光裔、洞潛之功居多。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南漢書》卷九
  2. ^ 《南漢書·趙光裔傳》作嶺南東道節度觀察使,但在趙植的時候,嶺南還沒有被分割成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嶺南西道直到862年才設立,這樣趙植必須比兒子趙存約多活30多年,幾乎活到孫子趙隱成為足以拜相的高官的時候。見《新唐書》卷六十九。結合《舊唐書·德宗本紀》可見趙植是在並未被分割的嶺南為節度使。
  3.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十國春秋》卷六十二
  5.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
  6. ^ 6.0 6.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7.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
  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9. ^ 9.0 9.1 9.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