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標23°37′29″N 120°35′31″E / 23.624709°N 120.591946°E / 23.624709; 120.591946

鐵國山是指1896年以簡義(字精華)和柯鐵(號鐵虎)等人為首領,以雲林古坑大坪頂為根據地,武裝抗擊日本統治台灣的反抗軍事組織。

鐵國山
根據地
1896年 - 1902年
坐標:23°37′29″N 120°35′31″E / 23.6247°N 120.5919°E / 23.6247; 120.5919
政府
領導人 
• 1896年
簡義
• 1896年 - 1900年
柯鐵
• 1900年
簡水壽
歷史時期新帝國主義
台灣日治時期
• 簡義祭告天地,建號天運
1896年6月14日
• 圍攻南投街
1896年6月15日
• 簡義下山歸順
1896年10月5日
• 柯鐵議和歸順
1899年3月23日
• 柯鐵病逝
1900年2月9日
• 日軍突擊鐵國山
1900年5月
1902年5月25日
繼承
日治台灣
今屬於 中華民國

歷史 編輯

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福建台灣省割讓給日本。1896年夏雲林縣義民以雲林縣梅坑(今嘉義縣梅山鄉)人簡義為首領,首領包括柯鐵等20多人,義民來投者千餘人。義軍以雲林東邊之大坪頂山區為基地進行戰鬥,又因此山山勢險峻,遂將之改稱「鐵國山」,意思是「堅如鋼鐵,無人能攻克」的地方。

1896年6月14日,簡義於鐵國山召開大會,豐備牲禮,祭告天地,稱「天運」元年,樹起「禱捷上帝」、「奉清征倭」的旗幟[1],自立為「九千歲」,向百姓徵收糧食並約定維護治安,各地義軍紛起響應。

6月15日,鐵國山將領率700人圍攻南投街,切斷電信電話線。南投街日軍選派敢死兵二人,偷越抗日軍包圍圈求救,在草鞋墩被當地抗日軍捕殺。南投日軍又派步兵、憲兵各一人,乘黑夜越山迂迴,經彰化抵台中求救。台中日軍防務吃緊,只能派出步兵兩個小隊、山炮兩門,經彰化越山,於7月3日凌晨趕到南投街外,從高處轟擊抗日軍陣地。被圍日軍發動反攻,抗日軍抵擋不住山炮的威力,7月3日撤圍,返回鐵國山。

6月30日,抗日軍正在包圍南投之際,簡義自率600多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下山,猛攻雲林縣治。雲林守軍佐藤少佐倉皇失措。 7月1日,抗日軍增加到2000多人,把雲林縣圍得水泄不通,逐漸逼近市街。佐藤見防守不住,倉促撤退到大莆林。抗日軍光復雲林,為台灣抗日戰史上最光榮的一次戰役。捷報傳出,各地抗日軍歡欣鼓舞,奮勇殺敵;各地義民紛紛起義,殺死憲兵、警察無數。駐鹿港日軍有守備隊500餘人,因彰化等地警報頻傳,故按兵不動,不敢去救援雲林。鹿港是引日軍進台北城辜顯榮的故鄉。他看到各地抗日軍聲勢浩大,就在鹿港募集壯丁近千名,編為日軍別動隊。 7月8日,簡義部下劉獅楊勝率抗日軍300人,在雷電交加、大雨滂論中潛入鹿港街,燒毀日軍防禦設施。抗日軍還攻佔了距彰化不遠的番婆莊。抗日軍見日軍大隊人馬集中雲林,知無力久守,於7月13日撤出雲林,各路抗日軍也徐徐退回鐵國山。

日軍於6月中旬派遣中村中尉,率20多人偵察鐵國山地勢。柯鐵率眾截擊,除逃走二三人外,全部被殲。日軍再遣佐藤大隊圍攻鐵國山。鐵國山抗日軍堅守要塞,不出戰,日軍難於進攻。台中守備隊益田中佐,帶步兵一聯隊進入斗六街,在雲林各地大屠殺5天,對多個村莊遭劫,4900多戶受害,被殘殺的人數近3萬人[2],史稱雲林大屠殺。其中受害最慘重的斗六街等地,不論男女老幼,全被殺盡。

6月29日,同鐵國山有密切聯繫的集集地區,600多抗日義民起義,襲擊日軍憲兵屯所。憲兵屯所設在神廟內,抗日軍爬上屋頂朝下射擊,憲兵打開門後奪路逃命,15名憲兵除1人漏網外,全部被圍廟的抗日義民殲滅。

日軍鑑於6月對雲林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使得人心激變,導致雲林被抗日軍攻克,因而改用懷柔政策,由台灣總督府派遣古莊內務部長到雲林招撫、賑窮、調查戶口,設臨時保良救恤所於廣福廟,並讓辜顯榮、陳紹年參加,協助日軍招撫工作。

鐵國山首領簡義,在辜顯榮陳紹年二人的勸降下,10月5日,獨自一人下山歸順。

簡義叛離後,劉德杓黃才張呂赤賴福來等首領,共舉柯鐵為鐵國山「總統」(全稱「奉天征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義勇軍」),稱「霸王」。柯鐵抗日堅決,勇敢果斷,眾人心悅誠服,視同生死,絕不降日。眾將領分頭負責備戰,軍餉糧食,皆取於民,幾所收穫。十抽其一。保護地方治安,無憂於民。 10月25日,抗日軍向斗六街及各地頒送抗日檄文。

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見鐵國山聲勢浩大,下令組織大規模討伐軍,太田大隊長前去征討。太田受樺山資紀嚴令,下最大決心,不惜犧牲,勢在必克。

1896年12月12日,太田率領軍、警、憲數千人,直奔鐵國山。 13日,抗日軍在後頭仔山包圍日軍偵察隊,殲敵過半。 14日在吊境莊二坪仔莊截擊日軍,經過激戰,終於擊退來犯之敵。 15日,日軍在二坪仔莊南面高地架設大炮兩門,掩護各路兵馬進軍。抗日軍在途中埋伏,打死不少日軍。日軍冒死偵察進山路徑。 24日,日軍冒險進攻二坪仔莊。日軍向鐵國山發動總攻,二坪仔莊是進入鐵國山必經之地,不幸被日軍攻佔。抗日軍的頭道防線及二道防線先後失守,頑強堅守最後的頂界線,猛烈抵抗。日軍援兵源源而至,集中火力炮擊鐵國山本壘。柯鐵見敵來勢太兇,知難以防守,為避免無謂犧牲,便化整為零,分散退入深山,待機再起,次年往嘉義溫水溪(今嘉義縣中埔鄉)依附黃國鎮。鐵國山失陷後,避入深山的抗日軍,並沒有停止戰鬥。他們化裝分散下山,潛入各地,召集抗日隊伍,時時向憲兵屯所和警察派出所游擊

1897年一年中,中部台灣發生的抗日游擊戰,難以計數。

1897年11月間,柯鐵又聚集抗日義民500多人,占觸口山為基地。12月11日,日軍集中雲林、台東、嘉義各處守備隊,加上大炮隊,猛攻觸口山。抗日軍奮起應戰,激戰中戰死12人,傷56人,被俘25人。柯鐵負傷退入深山。日軍憑藉猛烈炮火,付出慘重代價,才佔領了觸口山。

1898年1月,柯鐵、劉德杓、林發等,招集抗日軍700多人據守大鞍莊。 2月中旬,日軍以守備步兵第四聯隊長為討伐司令,派憲兵將校以下軍官74人參加,編成大中小數隊。 3月9日集結於林圮埔,11日,從東、西、北三面包圍攻擊。大鞍莊位於斷崖絕壁之上,地勢險要。抗日軍充分利用地形,上下打擊敵人,激戰數日,斃敵幾十人。但終因火力不足,再次退入深山。日軍不敢追趕。柯鐵時常率部下山,對林圮埔、南投、東勢角等地日軍頻頻展開游擊戰,出沒無常,日軍防不勝防,戰戰兢兢,日夜戒嚴。

1898年5月,兒玉源太郎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到任後,檢討過去,認為用武力對付抗日軍是勞而無功,決定採用招撫政策。為達到消滅抗日軍的目的,不擇手段地進行勸降、欺騙。日本人令辜顯榮會同嘉義林武琛,專門探查柯鐵的動靜,更透過斗六街吳克明鄭芳春等人,勸誘柯鐵出降,許以優厚條件。

1899年,台灣總督府開出三大條件招降柯鐵,內容為:

  • 一、為自衛及維持治安,允許四大頭各保有三十人的部屬。
  • 二、總督府每月發給四大頭各三十圓,部下一百二十人各十圓。
  • 三、撤退駐鐵國山的日軍守備隊,把此地還給柯鐵。

柯鐵最終於1899年3月23日接受總督府派來的策士白井新太郎所提的歸順條件而歸順。雖是歸順,但仍然保有一定的武裝力量,且尚存槍支600挺及子彈3萬發。柯鐵的部下60人,其勢力以雲林地方為中心,南至嘉義東堡49莊,北至台中葫蘆墩豐原)。張呂赤、賴福來、黃才也各據一方、以溪州打貓斗六為各個的勢力範圍。

柯鐵歸順後,日方一味監視柯鐵等人的行動,毫無履行和議的誠意,迫害柯鐵等人的陰謀,也日趨明顯。日軍藉口柯鐵等有擁兵造反圖謀,明里暗裏集結兵力,包圍柯鐵等人的住處。柯鐵被迫,再起反日,無奈人員分散,部署疏少,日臻險境。

遂於1899年10月,離開苦苓腳莊,移居到打貓東頂堡竿蓁村岩窟中。 1900年2月9日,病重不治而死。柯鐵死後,鐵國山的統領由簡水壽繼任[3]

日軍在1900年5月編成軍憲警混合部隊,突襲張呂赤、賴福來、黃才、劉榮陳提和簡水壽等原屬鐵國山的抗日首領,格殺黃才及100餘人部屬,柯鐵義軍旋即遭台灣總督府派兵陸續剿滅[4]

1902年5月25日時引發歸順會場事變,除了簡水壽外的265位參與者當場遭到殺害。

紀念 編輯

 
田中(天受宮)殉職者之碑
  • 彰化縣田中鎮田中舊街天受宮旁設有於1934年所立之田中(天受宮)殉職者之碑,該碑為紀念1900年9月9日第二期抗日游擊戰期間,柯鐵部屬張呂赤、張呂良率眾百名民軍襲擊沙仔崙派出所事件,導致派出所內的日人巡查舟喜幾久三郎及壯丁三人殉職之紀念。該碑於2012年5月23日由彰化縣政府公告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陳小沖.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年09月1日第1版: 頁數:423頁 [2005年09月1日第1次印刷]. ISBN 7-80190-69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19日) (中文(簡體)). 
  2. ^ 尹章義. 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台灣人?(三). 歷史月刊. [2019-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3. ^ 柯鐵虎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04.
  4. ^ 責任編輯:董曉. 铁国山地区抗日斗争威震敌胆. 新華網>台灣頻道>史事鈎沉. 2005年8月24日 [2005年8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7日) (中文(簡體)). 
  5. ^ 中華民國文化部. 彰化田中(天受宮)殉職者之碑-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