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婭·蘇珊·達菲女爵士,DBE(英語:Dame Antonia Susan Duffy,1936年8月24日—2023年11月16日),通常以A·S·拜厄特(A. S. Byatt)之名為人所知,出生於錫菲英國小說家詩人布克獎得主。2008年《泰晤士報》將其評為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之一。[1]

A·S·拜厄特女爵士
Dame A. S. Byatt
拜厄特2007年6月在法國里昂
出生Antonia Susan Drabble
1936年8月24日
 英國錫菲
逝世2023年11月16日(2023歲—11—16)(87歲)
 英國倫敦
職業作家、詩人
國籍英格蘭
創作時期1964年至2016年
官方網站
www.asbyatt.com

生平 編輯

拜厄特原名安東尼婭·蘇珊·德拉布爾,是法官約翰·德拉布爾和布朗寧學者嘉芙蓮·布盧爾的女兒。[2]她在錫菲高中和貴格派的蒙特學校接受了教育,2009年拜厄特在採訪中說自己不是貴格派,因為自己反對基督教而貴格會是基督教的一種形式,但他們的宗教很精彩——你只要靜靜的坐着,聆聽事物的本性。[2]她在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美國布林莫爾學院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接受了高等教育。[3] 拜厄特是小說家瑪嘉烈·德拉布爾和歷史學家海倫·蘭登的姐姐,她於1962-1971年在倫敦大學校外學習部講過課。[4]1972至1983年在中央聖馬田藝術與設計學院、1972年至1983年在倫敦大學學院任教。[4]

創作 編輯

拜厄特的第一部小說《太陽影子》(1964)講述了一個在威權父親陰影下成長的少女的故事。《遊戲》(1967)描寫兩姐妹的關係,[4]四部曲《花園處子》(1978)、《寧靜生活》(1985)、《通天塔》(1996)、《吹笛女人》(2002)依然處理家庭倫理的主題,1989年《寧靜生活》獲麥克米倫筆會銀獎。[4]小說四部曲受到D·H·羅倫士的啟發,尤其是受到《》、《戀愛中的女人》的影響。四部小說設定在20世紀中葉的不列顛,講述了弗雷德利卡·波特的一生,她是一名年輕女知識分子,在劍橋學習,那時候劍橋的男生遠多過女生。拜厄特說小說中的人物表現了她「最大的恐懼是簡單的家庭生活……當我從下面上來,一會兒看到了燈光,之後被鎖在廚房裏,便看到了這番景象,這是我那一代的女人司空見慣的景象。」[2]與《通天塔》類似,《吹笛女人》涉及了1960年代烏托邦和革命的理想。她稱自己是「天生的悲觀主義動物」:「我不相信人類本質上是好的,所以我認為所有烏托邦運動都註定要失敗,但我仍對它們着迷。」[2]

她為艾麗絲·默多克撰寫過評論,後者是她好友、顧問,對她的寫作有重要的影響。拜厄特的書融合了浪漫主義和維多利亞時期文學的風格。[4]她說:「寫作經常是危險的。它具有毀滅性。寫書的人是毀滅者。」[2]隱之書》(1990)對比了兩個當代學者與和他們正研究兩個19世紀(虛構)詩人的關係。它獲得1990年布克獎,並在2002年改編成電影。她的另一部長篇《天使與昆蟲》也被改編成電影。《兒童書》獲占士·布萊克紀念獎

拜厄特的短篇小說也很有名,受到亨利·占士佐治·艾略特,以及艾米莉·狄金森T·S·艾略特羅拔·布朗寧的影響,將幻想糅合進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書寫之中。她的短篇集包括《糖和其他故事》(1987);《南丁格爾眼中的巨靈》(1994),以及一部童話故事集;單篇有《火與冰的故事》(1998)和《小黑皮故事書》(2003)。《馬蒂斯的故事》(1993)有三個小段,每個故事講述亨利·馬蒂斯的一幅畫,每個故事由主角生活中最初較小的危機開始,最終由於長期發展而導致崩潰。她的著作反映了對動物學。昆蟲學、達爾文主義和其他相關內容的持續不斷地關注。拜厄特還為媒體寫作,包括英國《展望》雜誌、《衛報》、《泰晤士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4]她還擔任許多文學獎的評委,包括霍索恩登獎布克獎大衛·海曼小說獎貝蒂·特拉斯克獎

關於寫作在生活中的作用,她說:「我覺得寫作僅僅就是為了獲得樂趣。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創造事物。就像我愛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我愛它們只因為我是它們的創造者。我,我是誰,是有做事情的計劃的人。好吧,這是一種傲慢 - 但也是建設。我的確看到它的三維結構之類。而因為我這個人確實在用所有的時間來創造它們,這個人就是能夠熱愛所有這些角色。」[2]

個人生活 編輯

A·S·拜厄特和伊恩·查理斯·雷納·拜厄特在1959年結婚,並有一個女兒,還有一個11歲在車禍中喪生的兒子。1969年她和第一任丈夫離婚。她與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得·約翰·達菲有兩個女兒。[2]

拜厄特一直和妹妹、小說家瑪嘉烈·德拉布爾有嫌隙,因為她了解到德拉布爾描寫了他們家人的茶具,這套茶具拜厄特本來準備自己在文章中描寫。兩姐妹對怎樣描寫她們的母親也有不同意見。所以她們很少見對方,也不讀對方的書。[5]

作品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e 50 greatest British writers since 194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January 2008. The Times. Retrieved on 2010-02-1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Writing in terms of pleasure" 25 April 2009 The Guard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10-09-11.
  3. ^ Sir Ian Byatt biog. [201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0). 
  4. ^ 4.0 4.1 4.2 4.3 4.4 4.5 Contemporary Autho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ebsite.
  5. ^ Why Margaret Drabble is not A.S. Byatts cup of t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aily Telegraph, retrieved 22nd Sept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