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首状器,又称鸟头状器鸟头形器,是台湾西南部地区铁器时代茑松文化中相当具有特色的器物。其器身呈筒状,顶部造型犹如鸟嘴,侧边于顶部下方有一条纵向沟槽直通底部,底部平坦而中空,此外,器身上至少会带有一个穿孔,有的是位于顶端的位置,也有的是位于侧边靠近顶部之处。鸟首状器的名称主要来自于其特殊如鸟喙一般的造型。[1]

来源与族群关联 编辑

考古研究显示,鸟首状器的存在是从铁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原住民文化时期的西拉雅文化,并且,在早期文献中也曾留下了与其相似身影的纪录。完成于日治末期的《安平县杂记》当中便记录了当时属于西拉雅族大武垅社群“四社番作向”搭设公廨的情形:“各社、各庄均须设一向地公界(公廨),建筑竹屋一间,屋上盖以茅草,前后倒水,中作一脊,脊之左右角各用土做假鸟三只,鸟身糊以竹模,鸟口衔以稻草(查其名曰“阿唵”)。”据此,有学者推测,此处记载的是用土做成的假鸟,也就是以泥土捏塑后经过烧制的陶器,而后,可能因为西拉雅族人渐趋汉化的缘故,失去了烧陶能力,改以木雕取代。[2]

器物功用 编辑

鸟首状器的功用,除了可能与公廨屋脊西侧上的假鸟“阿唵”有关,带有宗教性质以外,有一说认为是作为乐器或是响器(铃铛),这个看法是因为其长条形的器体就是整体发声的共鸣室,器身侧边的沟槽则是出声口,顶端位置的横孔或贯穿顶部的穿孔应该是用来系绳,以利于携带或是绑缚使用,而贯穿器体的纵向穿孔,则可能是用来系绑撞铃,并借此发出声响。[2]此外,亦有一说认为它是用来织布或捕鱼的实用性器物,由于器身上面带有穿孔,可系绳作为纺锤或网坠使用。[3]然而,目前对于鸟首状器的实际功能仍不明确,有待日后研究发现。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同源異脈.異中呈同─重現臺灣史前多元文化特展】鳥頭狀器. 佛光山佛陀纪念馆.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4). 
  2. ^ 2.0 2.1 臺南地區考古遺址與西拉雅文化的連結. 《台南学》电子报第162期(学术文摘).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3. ^ 史前時代的麻豆社人—溝通自然的神秘器物. 柚城の故乡. [2022-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