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铺上海市的一个地方,一般是指该市黄浦区东南部黄浦江中华路人民路(即明清城墙)之间的区域。

十六铺
十六铺街景

历史 编辑

十六铺的名称起源于晚清的1860年代,当时为了防御太平军的进攻,清朝地方官员将县城内外的商号组织起来,形成了16个“铺”,负责治安和公共事务。其中十六铺是面积最大的一个“铺”,包括县城大、小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地域。到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即被取消名称随之消失。

十六铺所在的区域位于县城的宝带门(小东门)与黄浦江之间,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经形成南北沿海航运的枢纽,从这里向南直到陆家浜,停泊着数千条沙船,“帆樯如织,舳舻蔽江,装卸上下,昼夜不息。”[1],根据外籍人士的估算,沙船业的总资本达到750万英镑[2]

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以后,十六铺地区仍然保持了重要航运中心的地位,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到1947年十六铺地区拥有大小48座码头。与租界地区相比,十六铺地区的商业以传统土特产和南北货见长,大宗批发业务包括豆业、糖业、海产、水果、药材等[3]杜月笙早年也是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出身。在1937年以前,十六铺地区的零售业,特别是银楼业相当繁荣。淞沪会战期间,十六铺许多地方被炸为废墟,重要店铺均迁入租界。

十六铺客运码头的繁荣一直保持到1980年代。由于温州陆上交通不便,当时许多温州商人从水路取道上海转赴南北各地,十六铺码头成为“温州人的桥头堡……几乎每个闯江湖的温州人都有在这里排队买轮船票的经历。”

此后,上海港的水路客运受到公路、铁路和航空强有力的竞争,迅速衰落。十六铺客运码头沿用到2003年9月,此后剩余的少数客运线路迁移到吴淞口的上海港客运中心。2004年12月,十六铺客运码头被拆除,当地将改建成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十六铺街区也被夷平新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朱梦华:《上海的沙船业》
  2. ^ 《中国关税沿革史》
  3. ^ 上海360度 >> 名镇名街 >> 名街 >> 十二大街区.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