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崔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博陵郡郡望崔姓家族,博陵崔氏在东汉跻身名门,北魏时期虽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期全面上升,成为一流士族。唐初修订《氏族志》,既属关中集团,又是山东名族的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民干被定为第一等,只是在唐太宗的直接干预下才被下调至第三等[1][2][3]。在唐朝,博陵崔氏属于七姓十家的禁婚家范畴,有宰相十五人,其中博陵第二房尤为显赫,被视为天下士族之冠[4][5]

姓源 编辑

崔氏源出于齐国公族,是齐太公的后裔。[6]齐丁公的嫡子季子将继承权让给了齐乙公,以崔为采邑,于此终老[7],有子穆伯,后世便以崔为氏。[8][9][10]穆伯的十一世孙崔杼担任齐国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后取齐桓公的后裔东郭姜[11]崔明庆封攻杀崔成、崔彊,崔杼与东郭姜自杀,崔明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之后出奔到鲁国。[12]崔明有子崔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崔业崔仲牟。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后代为清河崔氏;仲牟居博陵安平,后代为博陵崔氏。[8][13]

郡望与籍贯 编辑

博陵崔氏郡望博陵郡,祖籍安平县汉朝涿郡,故后汉书称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汉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朝改为博陵国,后魏至北齐回复为博陵郡。隋初废郡改置深州,唐代为深州,或为饶阳郡。[14]

发展 编辑

博陵崔氏自东汉起名人辈出。在新朝时期,崔发曾任大司空,新朝灭亡时被杀。东汉建立,崔发弟崔篆以兄长为耻,隐居不仕。崔篆的孙子崔骃班固傅毅齐名,曾在窦宪手下服务,因进谏窦宪而遭疏远。崔骃子崔瑗,曾经为兄长报仇,因杀人而逃亡,后遇赦。崔瑗与马融张衡友好,以文章闻名[15],著名的作品有《座右铭》,被文选收录。崔瑗子崔寔,是农业著作《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玄孙崔洪,以耿直有志气闻名,在晋朝担任吏部尚书、大司农等官职。[16]崔洪孙崔懿为前燕秘书监,有八个儿子,分为六房,后裔繁盛,于唐朝被列为禁婚家之一而知名于世。[17]

大房崔氏 编辑

始祖为崔懿子崔遭。崔遭孙崔鉴北魏担任东徐州刺史。崔鉴子崔秉为燕州刺史,曾被杜洛周围攻,其子崔仲哲跟随援军救援而战死,崔秉最后因军事失利而免官,后来累进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18]

崔鉴兄长崔檦的孙子崔伯谦,在高欢执政时担任功曹。因其弟崔仲让到了关中,崔伯谦放弃在中枢任官的机会,担任南钜鹿太守。

唐朝有六位宰相是大房崔氏的后裔,其中崔伯谦的后裔有崔玄𬀩(相武则天、中宗)、崔涣(相玄宗)、崔损(相德宗);崔仲哲的后裔有崔铉(相武宗、宣宗)、崔元式(相宣宗)、崔沆(相僖宗)。[8]

第二房崔氏 编辑

六房崔氏中,第二房崔氏尤其显赫。崔氏本是山东氏族,然而东西魏分裂后,有许多家族成员在宇文氏手下任官,不但多位被赐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儿被皇室收养而封为公主者。唐初高士廉主编的氏族志本以第二房崔氏的崔民干为第一等,后来在唐太宗的干预下被降为第三等。然而时至中晚唐,第二房崔氏名人辈出,被公认为天下氏族之冠。[3][5]

第二房崔氏始祖为崔懿子崔琨。魏献文帝时,崔琨孙崔辩担任中书博士、武邑太守。崔辩有两个儿子崔模崔楷死于战场。崔模死于征讨万俟丑奴的战役中。[18][19]

崔楷个性严烈,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设置殷州,以崔楷为刺史。当时葛荣起事,人们因此劝诫崔楷单身赴任,崔楷认为这样会被认为首鼠两端,因而举家前往。等到葛荣军进逼时,人们劝诫崔楷把家里弱小的成员疏散避难,崔楷将第四女、第三儿趁夜送出,后来又认为这样会被手下认为心志不坚,因而将儿女追还,守军因此士气大振。最后城池仍被攻陷,崔楷及长子均死。崔楷子崔士谦魏孝明帝孝昌初年担任著作佐郎,后担任贺拔胜的行台左丞。贺拔胜败于侯景,崔士谦与弟弟崔说跟着贺拔胜一起投奔南朝梁,后来回到西魏。崔士谦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赐姓宇文氏,北周时迁总管、安州刺史,加大将军,进爵武康郡公。崔士谦与弟弟崔说友爱,崔说后来累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等官。[18][19]

崔辩堂弟崔挺,崔挺的女儿被魏孝文帝纳为嫔,拜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北海王元详以崔挺为司马。崔挺子崔孝芬,魏孝武帝太昌初年担任殿中尚书,加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等职务,后来被高欢所杀。崔孝芬子崔猷,在父亲死后投奔西魏,后来担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等官职,赐姓宇文氏,其女为皇帝养女,封为富平公主。隋朝时以前朝遗老的身份,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其子崔仲方也曾任大将军。[18]

崔孝芬弟孝伟,其子崔昂,在东魏担任尚书左丞,北齐时曾任散骑常侍,兼大司农卿,因高归彦的事被牵连而免官,后复为五兵尚书。[18]

在唐朝有六位宰相是第二房崔氏的后裔,其中崔士谦的后裔有崔珙(相武宗)、崔远(相昭宗);崔说的后裔有崔祐甫(相德宗)、崔植(相穆宗);崔猷的后裔有崔敦礼(相高宗);崔昂的后裔有崔造(相德宗)。[8]

第三房崔氏 编辑

始祖为崔懿子崔格。崔格曾孙崔纂,曾任廷尉正,王静自廷尉监迁少卿,崔纂耻居其下而解官。崔纂兄子崔暹,崔暹先后在高琛高澄手下任职,受到高欢高澄很隆重的礼遇,官至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18]

唐睿宗、玄宗朝宰相崔日用白居易的朋友崔玄亮是崔纂的后裔。[8]

博陵安平房 编辑

博陵崔氏另有博陵安平房,是崔寔堂兄崔烈的后裔。崔烈本来很有声誉,因为花钱买官,其事被汉灵帝与其保母当众说出讨论,于是声望大减。崔烈曾官至太尉,死于董卓去世时的大乱。崔烈子崔钧[15],其后裔有两位在唐朝官至宰相:崔仁师(相太宗)、崔湜(相中宗)。[8]崔烈另有一子崔州平,因与诸葛亮是好友而知名。[20]

房支 编辑

  • 博陵安平房,东汉西河太守崔钧十世孙崔昂的后裔,号为博陵安平房
  • 博陵大房,前燕秘书监崔懿长子钜鹿县令崔遭的后裔,号为博陵大房
  • 博陵第二房,前燕秘书监崔懿第二子饶阳县令、博陵太守崔琨的后裔,号为博陵第二房
  • 博陵第三房,前燕秘书监崔懿第三子崔格的后裔,号为博陵第三房
  • 博陵第四房,前燕秘书监崔懿第四子崔邈的后裔,号为博陵第四房
  • 博陵第五房,前燕秘书监崔懿第五子秀才崔殊的后裔,号为博陵第五房
  • 博陵第六房,前燕秘书监崔懿第六子崔怡、第七子崔豹、第八子崔侃的后裔,合称博陵第六房

禁婚家 编辑

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博陵第四房、博陵第五房、博陵第六房在唐朝属于禁婚家。

定著房 编辑

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则因在唐朝出宰相合称博陵崔氏定著四房。

著名人物 编辑

两汉 编辑

魏晋南北朝 编辑

唐朝宰相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即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祇缘齐家惟据河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昔汉高祖止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敬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2. ^ 《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谓之卖昏。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何为贵之?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故以崔、卢、王、谢为重。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买昏为荣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此谓之门户。今皆反是,岂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遂以崔干为第三姓,班其书天下。
  3. ^ 3.0 3.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先是,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好自矜地望,虽累叶陵夷,苟他族欲与为昏姻,必多责财币,或舍其乡里而妄称名族,或兄弟齐列而更以妻族相陵。上恶之,命士廉等遍责天下谱谍,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士廉等以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上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卬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槚,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干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更命刊定,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
  4. ^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崔珙传》:诸崔自咸通后有名,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
  5. ^ 5.0 5.1 旧唐书‧崔珙传》:崔氏咸通、乾符间,昆仲子弟纡组拖绅,历台阁、钱籓岳者二十余人。大中以来盛族,时推甲等。
  6. ^ 水经注卷九‧清水》:又东过汲县北(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于是国老王喜,廷掾郑笃,功曹邠勤等咸曰:宜之。遂立坛祀,为之位主。......)
  7. ^ 李华《太子少师崔公墓志铭》“惟成于姜水,氏曰有吕。德莫厚乎粒蒸民,大庭之烈也;勋莫盛乎除暴虎,尚父之明也;让莫大乎推社稷,季子之高也。丁公之元子曰季,克让乞归,老于崔氏,宜乎其盛也。”《文苑英华‧卷九百四十》
  8. ^ 8.0 8.1 8.2 8.3 8.4 8.5 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二
  9. ^ 刘禹锡《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清河县开国男赠太师崔公神道碑》:“太公望既封于营邱,子嗣侯。伋之孙曰穆伯,食邑于崔,遂以为氏。”《刘宾客文集‧卷三》
  10. ^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并序》:“其先出于炎帝,至裔孙穆伯,受封于崔,因而命氏,汉初始分为清河、博陵二祖。”《白居易集笺校‧卷七十》
  11.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遂取之。”
  12.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齐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东郭姜生明。东郭姜以孤入曰棠无咎,与东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废之,而立明。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偃与无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与彊怒,将杀之,告庆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无咎与偃是从,父兄莫得进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庆封曰:“子姑退,吾图之。”告卢蒲嫳,卢蒲嫳曰:“彼君之仇也。天或者将弃彼矣,彼实家乱,子何病焉。崔之薄,庆之厚也。”他日又告。庆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难吾助女。”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杀东郭偃棠无咎于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众皆逃,求人使驾不得,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余犹可,遂见庆封,庆封曰:“崔庆一也,是何敢然。请为子讨之。”使卢蒲嫳帅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宫而守之,弗克,使国人助之,遂灭崔氏,杀成与彊而尽俘其家,其妻缢。嫳复命于崔子,且御而归之,至则无归矣,乃缢。崔明夜辟诸大墓,辛巳,崔明来奔。”
  13. ^ 郑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三》:崔氏,姜姓,出齐丁公嫡子季子,让国于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杜预云,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僖二十八年,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次于城濮。夭生杼。宣十九年,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偪也,公卒而逐之,书曰崔氏出奔卫,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齐侯使崔杼为大夫。襄二十三年,崔杼弑庄公。崔杼生成及彊,后妻生明,嫡庶争立,二十七年,庆封使卢蒲嫳杀成及彊,杼及其妻缢。崔明奔鲁,生良,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为着姓。
  14. ^ 通典‧州郡八古冀州上》:饶阳郡深州(今理陆泽县)。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郡地。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博陵郡,北齐亦同。隋初郡废,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大唐复置深州,或为饶阳郡。领县四:......安平(汉旧县)。
  15. ^ 15.0 15.1 后汉书‧崔骃列传
  16. ^ 晋书‧崔洪传
  17. ^ 资治通鉴‧卷200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北史‧列传第二十
  19. ^ 19.0 19.1 周书‧列传第二十七
  20. ^ 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