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朝

1802年至1945年的越南历史时期

阮朝越南语Nhà Nguyễn茹阮Nguyễn triều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大越国号(阮世祖朝贡之时自称“南越国长”),1804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Việt Nam越南)、大越南Đại Việt Nam大越南[注 1],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将国号改为大南Đại Nam大南[参 1][参 2]

大越国
Đại Việt quốc
(1802年-1804年)
越南国
Việt Nam quốc
(1804年-1839年)
大南国
Đại Nam quốc
(1839年-1945年)
1802年—1945年
阮朝阮朝国旗 (1920-1945)
阮朝国旗
(1920-1945)
“大南受天永命传国玺”
传国玉玺
(1846-1945)
国歌:登坛宫
Đăng đàn cung
明命帝统治时期阮朝大致疆域
明命帝统治时期阮朝大致疆域
维新帝统治时期阮朝大致疆域
维新帝统治时期阮朝大致疆域
地位主权国家(1802-1883)
法国保护国(1883-1945)
首都京师承天府(今顺化市
常用语言越南语
法语(1887年起)
宗教儒教佛教天主教
政府帝制
皇帝 
• 1802-1820
嘉隆帝(首)
• 1926-1945
保大帝(末)
历史 
• 嘉隆帝建元嘉隆
1802年6月1日
• 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沦为法国殖民地
1883年8月28日
• 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
1884年6月6日
1940年9月22日
• 保大帝退位
1945年8月30日
货币越南语Tiền Việt Nam越南语Đồng (đơn vị tiền cổ)
法属印度支那元
前身
继承
阮主
西山朝
法属印度支那
越南民主共和国
今属于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阮朝前身为郑阮纷争时的阮氏广南国,存在于1558年至1777年,而后于1802年,灭西山朝正式建国,统一越南,直至1945年最后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结束。阮朝的历史是越南历史上较动荡的一段时期,此时期的历史与中国清朝的衰落和法国中南半岛的崛起紧密相关。

阮朝的历史可被分为独立时期与殖民时期两段时期。独立时期(1802年-1883年),阮朝对越南有着绝对的统治权,但是法兰西第二帝国印度支那的势力逐渐崛起,威胁到了阮朝的统治,在独立时期末,阮朝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交趾支那(南圻)东京(北圻)安南(中圻),其中交趾成为法国殖民地、安南和东京则成为法国的保护国,阮朝朝廷的权力随之减弱[参 3]。殖民时期(1883年-194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逐渐取得越南的统治权,阮朝朝廷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在这段时期的越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日本帝国于1940年9月趁法国战败,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但日本没有驱逐维希法国势力,只是军事占领了此殖民地,直到1945年3月,日本发动三九政变全面推翻殖民政府让越南连同老挝和柬埔寨独立,并重新扶植保大帝作为越南帝国第一位皇帝,但该政权仅维持至日本投降

起源 编辑

阮氏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初越南后黎朝建立时期,他们的先祖都是后黎朝开国君主黎利关系密切的战友与助手。后黎朝建立最初数十年是越南史最为兴盛的时代,然而到了十六世纪初,一连串昏庸暴虐的继承者使后黎朝迅速衰落,民变迭起。1518年,武臣莫登庸开始独揽大权,并在1527年篡位,建立莫朝。阮氏不肯归顺莫登庸。到了大约1530年,阮氏家族的阮淦被迫逃亡至澜沧(今天的老挝),但他集结了一支部队并且攻占了一些南方的省份。1532年,阮淦寻找到后黎昭宗的后人后黎庄宗,并拥立他为后黎朝新君。阮淦为拉拢另一支持后黎朝的郑氏家族,将长女阮玉宝嫁给郑氏家族的郑检。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郑氏与阮氏携手同盟,对抗篡位者莫登庸。在理论上,他们是代表后黎朝而战;但后黎庄宗阮淦拥立,不过是个没有实权的傀儡。

后来阮淦在1545年被莫朝的奸细毒杀,女婿郑检继承阮淦掌后黎朝军政大权,之后对阮淦后人加以迫害:阮淦长子阮汪被杀害,次子阮潢为求自保,主动要求出镇当时是越南南方边陲的顺化,之后阮潢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统治著顺化及广南二地,逐渐地巩固了他的统治,使顺广成为“市无二价,人不为盗,诸国商船凑集之地”,自此成为后黎朝南部稳定的大后方,并不断吸纳从越南北方逃避瘟疫及战祸的平民。阮潢于1613年逝世后,他的继续者阮福源正式与控制后黎朝的郑氏家族割席,号称“阮主”(越南语Chúa Nguyễn主阮),名义上归附于后黎朝,但黎皇对之毫无影响力。同时在北方的郑氏家族(郑主)世袭执掌后黎朝朝政,权力不断膨胀,1592年击溃莫朝后,逐渐与阮氏交恶。1627年,郑主郑梉率军南下讨伐阮氏,标志着郑阮纷争的开始,但两军难分胜负。郑梉于1648年计划了另一场攻势,郑军为阮氏所痛击。在双方几次攻势都失败后,1672年,郑军做了最后一次征服阮氏政权的努力,但没能攻破阮军。在康熙帝的调停下,郑阮停战,各自割据南北越南。

阮氏政权又试图向南扩张领土,和暹罗真腊占城等发生频繁的军事冲突,奠定了今天越南中部边境的雏型。广南国后期,社会不稳,贫富悬殊,官员贪污腐败,而连年战乱也使境内百姓不堪其苦。阮福淳即位后,政权又被张福峦控制,张党的贪横残暴,导致广南国境内农民纷纷揭竿而起。1771年,爆发西山起义,郑氏军队和西山叛军合作,在1775年攻陷阮氏都城富春(今顺化),1777年,广南国末代君主阮福旸和大臣商议出逃,但未及逃走就与宋福和等十八位大臣被西山朝军队擒获,阮福淳、阮福旸等人被杀,阮氏政权覆灭。而西山朝之后灭郑主、后黎朝,统一自莫朝之后分裂两百多年的越南。

广南阮氏虽被西山阮氏所灭,但广南阮氏武王阮福阔的孙子阮福映却领导广南复国。

1775年春季北方郑氏军队攻陷富春(今顺化),阮福映随其叔定王阮福淳南逃至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带)。1777年定王及新政王阮福旸西山军所杀,阮福映被推为大元帅,并于1780年称王,据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带)与西山军对抗,1782年被西山军击败,流亡富国岛,旋即逃入暹罗求援。1784年与暹罗联军共抗西山朝,但再次为西山军所败,被迫再度流亡暹罗。此后希望借助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百多禄的关系来获得法国援助。1787年,百多禄携阮福映的长子阮福景出使法国,并代表阮福映同法国政府签订《法越凡尔赛条约》,规定法国派兵援助阮福映,越南割让沱㶞港(今岘港)和昆仑岛给法国。但是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最终并没有实质上帮助阮福映,因此阮福映也拒绝履行他在与法国所签订条约中的诺言。1789年乘西山朝内部分裂之机回国,夺取嘉定,之后逐渐平定全安南国境。

独立时期 编辑

建立 编辑

 
嘉隆帝阮福映

嘉隆元年五月初二日(1802年6月1日),阮福映建元嘉隆,随后从顺化出发,挥军北上灭西山朝,统一越南,建立阮朝。嘉隆五年五月十二日(1806年6月28日),阮福映正式称帝。

由于末以来的大动乱,社会残破,嘉隆帝曾说“一切民情国计,筹画方殷”[参 4],致力恢复经济,重建封建架构,稳固政权。嘉隆帝釐定丁税、田税,在歉收之年可酌情宽减。在政治架构方面,嘉隆不设宰相,以六部管诸事,在全国各地分设二十三镇及四营,每镇挑选兵丁以作防务,君主委任亲信担任长官,称为“五军都统”。法律方面,嘉隆颁行《嘉隆法典》(即《皇越律例》),以维护社会秩序。此外又实施科举,尊重儒学,奖励学术,促进教育事业。[参 5]明命帝时(1820-1840年在位)对中央及地方的官僚系统再作修订,中央设内阁管领诸事,又效法宋朝枢密院清朝军机处而置机密院,处理重大政务,又划定九品正从官制;改地方各镇为;对少数民族采取“流官制”,由朝廷派员监督酋长言行。阮朝自嘉隆帝便推行君主集权制,以“四不”为其统治模式,即不设宰相、不选拔状元、不立皇后、不封赐王爵给皇族以外人士。立法、司法、监察、军政、执法之权均操于皇帝。[参 6]

外交 编辑

 
越南阮朝时期疆域(本图以右方为北,左方为南。录自《大南一统志》卷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交方面,阮朝恢复与中国清朝的宗藩关系,与法兰西王国从交好到交恶,在印度支那半岛则积极增加影响力。嘉隆帝立国之始,便派使到清,自称为“南越国长”求封为“南越国王”,清朝嘉庆帝不认同“南越”二字,改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于是开始以“越南”为国名[参 7]

对于法国,因嘉隆帝曾在开国战争中求助于法人,故此阮朝初年优待朝中的法籍人士,并让法国商船到越南贸易。但对于《越法凡尔赛条约》,嘉隆则称法国政府并未履行为由而作废[参 8]。明命时,禁止欧洲传教士在越南传教,越法关系转差[参 9]。法国人便对明命有所不满,批评他“将法国人的恩惠抛之脑后,与欧洲人为敌”[参 10]。对印支半岛上邻国高棉,阮朝继承阮主时期的入侵政策,嘉隆时期便迫使其成为朝贡国,由阮廷册封高棉国王[参 11]暹罗拉达那哥欣王国(今泰国)亦企图干涉高棉内政,嘉隆乃派军进驻高棉,由其亲信黎文悦负责率领,又在南荣(即金边)修建城池,以“詟服”暹人,达至阮朝“保护”高棉的目的[参 12]。到明命时改变高棉的行政区划,使之同化于越南[参 13]。此外,明命又与暹罗争夺老挝国土,经多次用兵后,阮朝将国界扩张至湄公河,与暹罗接壤[参 14]。绍治时因南掌寇边,阮廷采取“民聚地辟,边备日完”的方针,在边地增设官署,招募兵勇、土民、清朝商人开垦该区及防范南掌[参 15]。基于阮廷的积极经略,其领土有所扩张,史称阮朝“奄有安南,一统舆图,幅𢄙所暨,南抵暹、腊,北夹清国,东至海,西逾哀牢。”[参 16]

对于外商及对外贸易,阮朝有相关措施。如据《大南实录》载,嘉隆帝规定,外国商船在嘉定经商离开时,官府须对船上每人卖给一百斤米,代价为每人三缗钱[注 2]。明命时,有意招俫外商,乃对外来商船酌量宽减税项,以示“柔怀远人”[注 3]

文化 编辑

 
阮朝兴建的重要建筑物顺化紫禁城

阮朝统治时期,文化发展蓬勃,当时士大夫自诩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认为越南是“华”非“夷”[注 4]。阮朝文学得到长足发展,代表作品有阮攸编撰的《金云翘传》,该作品运用字喃及越南独有的“六八体”写成,语言优美,在越南文学史占重要地位[参 20]。阮朝汉文小说盛行,出现多个类型的作品,著名的有历史演义类《越南开国志传》(阮科占撰)、《皇黎一统志》(吴时俧撰,吴时悠续,吴时任辑编),传奇类作品《新传奇录》(范贵适撰),笔记小说类作品《见闻录》(武贞撰)、《桑沧偶录》(范廷琥、阮案撰),志怪类《慈廉县李天王事迹》、《士王事迹》(作者不详)等等[参 21]。女性文学有著名诗人胡春香,其作品具有捍卫女性尊严、批判封建道德的思想[参 22]。在史学方面,有《皇越一统舆地志》(嘉隆时修)、《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嗣德时修)、每代纂修的《大南实录》,以及潘辉注所撰的《历朝宪章类志》等等[参 23]。在建筑方面,阮朝修建国都于顺化京城(即富春)模仿中国北京城的规划,皇宫紫禁城亦参考中国紫禁城兴建,规模约为其四分之三,在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参 24]

内乱 编辑

阮朝有多次民众起事。据越共学者指出,起事原因有西山派报复、少数民族起事、农民遭剥削而不满、黎朝旧贵族号召“扶黎”、封建派系矛盾等等。据统计,嘉隆年间(1802-1819年)有民众起事五十次,明命年间(1820-1840年)有二百多次,绍治年间(1841-1847年)有将近五十次,嗣德年间(1847-1883年)有十次。当中较大型的有潘伯鑅起事(1821-1827年),从北圻发展到太平南定清化等地,明命调动中、北部各地军队才将之击破;南部有黎文𠐤的起事(1833-1835年),一度占据嘉定南圻六省。这些起事虽终被镇压,但却使阮朝统治备受打击。[参 25]

法国势力进入 编辑

 
1883年,阮朝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签订《顺化条约

自中鸦片战争爆发,西力东进,阮氏朝廷也感到“夷狄猖狂”[参 26]。明命以来法越关系转差,阮朝遂遇上西方列强挑战。1847年(绍治七年)农历正月,法国七月王朝派员到越南要求撤消禁教,当其舰只驶到沱㶞时,认为越人有意施袭,于是开炮轰击,击沉越南战船五艘。事后阮廷加强海防,在广南设镇洋七堡[参 27]。同年,英国派军舰到沱㶞,向阮廷呈交文书,但阮廷拒收,就在争持之际绍治帝得病去世,嗣德帝继位(1847-1883年在位)[参 28]。嗣德年间,法国势力逐步进击越南,从1856年(嗣德九年)起进攻沱㶞及嘉定等地[参 29],是为“法人取越南之滥觞”[参 30]。1861年(嗣德十四年)法军在英法联军之役后全力攻打南圻[参 31]。1862年(嗣德十五年),迫使阮朝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割让边和、定祥、嘉定等地给法国[注 5]。在法国军事压力下,曾有改革志士阮长祚向嗣德提出学习西方技术、改善政府素质等方案,虽得嗣德帝注意,但遭朝中官员反对,并随着阮长祚去世而作罢[参 33]。1867年(嗣德二十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出兵占领南圻西三省(安江永隆河仙),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又于1873年(嗣德二十六年)攻陷河内[参 34],当时虽有中国黑旗军刘永福援越抗法,在河内的一场大捷中击毙法军将领安邺[参 35],但越南官员却态度消极,越共史家陈辉燎指出“法军前进到什么地方,那里的阮朝官吏就望风归降。”[参 36]。1874年(嗣德二十七年),越法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其内容为法国承认越南的主权,而阮朝须承认整个南圻为法国领地,并开放河内、施耐汛(即归仁市)等地为通商口埠,法人既夺得领土,又取得在越南境内来往、经商之权[注 6]。1882年(嗣德三十五年),法国再次出兵,攻打河内,次年(1883年,嗣德三十六年)占领顺安汛,并与阮朝签订《顺化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注 7]。就在阮氏朝廷向法人节节退让的同时,清朝以越南宗主国的身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越南问题展开中法战争,越南境内亦掀起激烈的排法运动[参 39]

殖民时期 编辑

沦为保护国 编辑

 
双方军队在谅山鏖战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图在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争夺殖民地,控制整个越南,为此与越南宗主国清朝爆发了中法战争(1883年至1885年)。早在1882年(嗣德三十五年)法国攻打河内时,阮廷就派员到中国求援,清朝派军进入北圻北宁山西等地,并有黑旗军协助阮朝。第一次《顺化条约》签订后,顺化阮氏朝廷指示北圻官员不许抗法,但北圻官员不甘,而决心与中国军队抗法[参 40]。中法战事爆发后,1883年(嗣德三十六年)年底,法军在山西击退黑旗军[参 41],次年(1884年,建福元年)年初在北宁击败清军[参 42],又派军舰到台湾基隆港作侦察活动[参 43],清廷为求与法国“永敦和好”,乃派大臣李鸿章与法方签订《中法简明条款》,清廷愿意撤军及放弃干预法越事宜[注 8]。法人又与顺化朝廷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重申越南为法国保护国[参 45]。但不久中法双方军队再起冲突,是为“观音桥之战”(又称“北黎事件”或“北丽之战”),战事再起[参 46]。法军从海上进攻,重挫清朝福建舰队[参 47],次年初(1885年,咸宜元年)攻至台湾基隆[参 48]澎湖等地[参 49]。在陆上,清军一度失利,但老将冯子材镇南关之役大败法军[参 50],法军见清军数量大、自身弹药已尽而撤出谅山[参 51],此战失利令法国茹费理政府“不再有多数的支持”而下台[参 52]。然而清廷无意持续战事,据当时在中国任官的英国人赫德披露,清廷“始终不愿战争,准备谈判”[参 53]。中法两国遂签订《中法停战条件》,同意履行《中法简明条款》及“即行停战”[参 54]。清廷指示中国军队因条约已订,且虽在北圻获胜但澎失台危,故必须撤回[参 55]。越南从此不属中国朝贡国,而归属法国统治。

勤王运动 编辑

 
勤王运动的参与人物之一潘廷逢

法国夺取阮朝主权之际,越南朝野爆发勤王运动。1885年,阮朝宗室将领尊室说咸宜帝离开顺化抗法,颁布诏书呼吁国民“勤王一念,率普同然”[参 56]、“歼仇敌忾,谁无是心”[参 57],反法斗争蔓延“南北两圻诸省”[参 58]。咸宜帝终在1888年(同庆三年)失败被俘[参 59],各地民众仍有起义,声势浩大,如范澎等领导的巴亭起义(1886-1887年)、阮善述荻林起义(1885-1889年)、宋维新雄岭起义(1886-1892年)、潘廷逢香溪起义(1885-1896年)等。越人的勤王运动虽激烈,但缺乏领导组织,且地域及派系分散,而法国殖民政府为平息起义,成立镇压机构、建立兵营、组成军队(越共著作称之为“伪军”)及税务所,以调整自身实力。最终,各地起义军被法国殖民政府所镇压。[参 60]

殖民政府 编辑

法国殖民政府的统治架构,初期的最高长官为总监督(Résident-général,又译统监、钦使大臣、总公使),驻在顺化[注 9],其下有北圻设统使、南圻设钦使。1889年(成泰元年)废总监督,改为在南圻设统督、北圻设统使、中圻设钦使,各圻有不同的统治制度,分而治之。在阶级制度上,借着封建地主管治人民。法国占领越南、柬埔寨老挝后,于1887年(同庆二年)合并三地为“印度支那联邦政府[参 62],对柬、寮进行“越南化”政策,派驻越籍官员及军警,又鼓励越南人移民到柬、寮[参 63]。在军事上,起用越籍士兵,充当正规军及地方军。越共学者指出这是“以越南人打越南”,且越籍士兵薪金较法籍士兵少,可减省经费,并有效补充兵员[参 64]

文化 编辑

殖民政府于1906年(成泰十八年)起在乡村推行小学教育,以越南国语授课,但当时越南民众仍较多接受私塾教育。1910年代,废除科举。殖民政府进行东方学研究,1899年(成泰十一年)在河内成立法国远东学院,对印支古代文化,如高棉占婆的研究都有所成就[参 65]。此外,有部分越南民众在法国殖民统治下,养成抽鸦片、酗酒的习惯[注 10]

经济与社会 编辑

 
法国统治时期河内

在经济方面,殖民政府发展水电及交通运输业,号召法国资本家到印支投资经营,但着重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因而工业、商业发展并不发达。殖民政府在越南开采的资源,如北圻的煤、南圻橡胶,大部分输出到外地或法国,只有很少供给印支本地使用[参 67]。越南大片土地被殖民政府透过掠夺和强迫买卖等方式夺得,以成立庄园或转给亲法的官僚地主。学者指出这是“沿用封建剥削方法,盘剥越南农民”[参 68]。此外,当时越南民众须承担相当繁多的税务[注 11]

殖民政府为便于输送货物和原料,进行多项交通建设,如南圻巴色河、同耐河和北圻红河、太平河的内河航道、西贡─美萩铁路、河内─谅山铁路、河内─荣市铁路、沱港─东河铁路、西贡─芽庄铁路、滇越铁路等,由法国资本家独揽经营[参 70]。当中较有名的滇越铁路,据法国人记述,其修筑目的是法人看到中华民国云南资源丰富,便有意“利用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地理优势策划进入云南的通道”[参 71]

在法属期间,越南社会面貌有所变化。越共史家指出当时的发展:“在农业经济落后的同时,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基础出现了。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交通比过去方便了,各个市镇的商业也繁荣起来了。”[参 72]在大城市,可见到西方文化及新事物传入,据法人记录,西贡有大型酒店、教堂、现代化剧院等设施[参 73]河内有甚具规模的新商场,“可与巴黎的大商场媲美”[参 74]

反殖民抗争 编辑

虽然19世纪晚期的勤王运动失败,但越南民众仍不甘于法国统治。时人对殖民政府多所抨击,指责政府上下人员为非作歹[注 12];殖民政府政策未能利民,相反是搜刮民财[注 13];越南人民备受酷刑、重赋、知识闭锢之苦[注 14]。越南民族主义份子在海内外进行反法活动,代表人物有潘佩珠胡志明。潘佩珠科举出身,1904年(成泰十六年)组成维新会,希望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05年(成泰十七年)起流亡海外寻求协助,撰写《越南亡国史》一书,后遇到孙中山,研究革命方法,成立越南光复会等组织,策划革命[参 78]。1925年(启定十年)潘佩珠在上海被捕,法国殖民政府将之押回越南及终生软禁[注 15]。胡志明早年到国外接触共产主义,1924年至1927年(启定九年至保大二年)期间在中国广州透过《革命之路》及《青年报》等书刊,把马列主义传到越南。1930年(保大五年)受苏联共产国际委托,在英属香港组建越南共产党(后曾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劳动党)[参 80],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越南的反革命资产阶级”和“使印度支那完全独立”等口号[参 81]

日本统治 编辑

 
日本军队进驻西贡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越南卷入战争当中。当时侵掠中华民国大日本帝国军队,觊觎东南亚印支一带的橡胶园、油田等资源,并为了阻截透过法属印度支那运军需品给中国,便欲使印支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1940年被纳粹德国击败,签订了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印支殖民政府亦力量薄弱及效忠新的德国政权维希法国,日本便趁机进军[参 82]。起初,日本在1940年(保大十五年)6月22日,向维希法国政府表示要关闭滇越公路及进入广州湾广东湛江市)法租界,7月3日日本增加要求允许日本帝国军队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和使用殖民地的机场。8月30日维希法国向德国政府求助,但德国没有理会。由于法国当局对日本在9月18日的最后通牒一拖再拖,最终日军于该年9月22日进袭谅山,击败法军[注 16],殖民政府不敌,只得让日本在印支据有支配地位[参 84]。殖民政府的处境,正如越共史家陈辉燎的说法,是维希法国已向德国投降,既想“死死抓住印度支那殖民地”,又向日本节节退让[参 85]。此后数年间,印支本土民众、法国殖民者,及日军三方处于互相制衡的状态[注 17]

日军取得支配地位后,为达到其战事需要,在越南大规模搜刮粮食,并将大片农地改种蓖麻和各类可用于军需的纤维植物(如棉花黄麻桑树苎麻等),造成严重饥馑[参 87]。日本的入侵激起越人反抗,印度支那共产党于1941年(保大十六年)组成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旨在推翻法、日的统治[参 88]。1942年(保大十七年),共党领导人物胡志明在中国境内联系抗日革命者时,被国民政府所捕,囚禁一年余,其间写有诗集《狱中日记》[参 89],当中诗文如《读蒋公训词》里的“百折不回向前进,孤臣孽子义当然”,反映了其思想感情[参 90]。1944年(保大十九年),越盟得到美国承认,站在盟军一边,越盟负责提供情报,盟军给予武器支援 [参 91]

灭亡 编辑

1945年(保大二十年)初,日本在菲律宾战况极为不利[参 92],担心法国殖民当局会协助进入印支,且发现有法国官员向盟军提供情报、加上盟军已从德国手中解放了法国本土,遂策划政变彻底铲除法国势力[参 93]。3月9日,日军在印支各地同时进攻法军,是为三九政变。据法国政要戴高乐忆述,他先前就预见日方会突袭,并“希望在印度支那打起来”,因为这有助法国日后讨价还价[注 18]。最终,日本军全面推翻法属印支殖民政府,支持阮朝保大帝成立“越南帝国”,由陈仲金任首相,实由日军操纵[参 95]。但日人未能建立完整的统治机构,使越南共产党可乘机发展势力[参 96],日本学者白石昌也指出:“排除了法国殖民地支配者及其军队之后,独立同盟的活动比以前更加自由,势力显著伸展。”[参 97]同年5月,越共组成越南解放军,由武元甲等担任司令部工作[参 98]。越盟拥有武装后,在北部地区积极活动,据日本二战军人服部卓四郎记述这使日军第38军对美军作战时“备受牵制”[参 99]。8月,日本宣布投降,越盟发表呼吁国民趁着日军瓦解之际,发动总起义将之推翻[参 100],是为“八月革命”。保大帝在午门举行退位仪式,将象征权力的国玺和宝剑交给越盟代表,标志着阮朝的灭亡。9月2日,越共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建国[参 101]

君主列表 编辑

阮朝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 年号 在位时间 陵号
- 兴祖
(1821年圣祖阮福晈追尊)
仁明谨厚宽裕温和孝康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谥)
阮福㫻
(阮福椇)
1733年-1765年 - - 基圣陵
  世祖
(1820年圣祖阮福晈尊上)
开天弘道立纪垂统神文圣武峻德隆功至仁大孝高皇帝
(1820年圣祖阮福晈谥)
阮福映
(阮福暖、阮福种)
1762年-1819年 嘉隆 1802年-1819年 天授陵
  圣祖
(1841年宪祖阮福暶尊上)
体天昌运至孝纯德文武明断创述大成厚泽丰功仁皇帝
(1841年宪祖阮福暶谥)
阮福晈
(阮福胆)
1791年-1840年 明命 1820年-1840年 孝陵
宪祖
(1847年翼宗阮福时尊上)
绍天隆运至善纯孝宽明睿断文治武功圣哲章皇帝
(1847年翼宗阮福时谥)
阮福暶
(阮福曧、阮福绵宗)
1807年-1847年 绍治 1841年-1847年 昌陵
  成祖
(1883年协和帝阮福昇尊上)
继天亨运至诚达孝体健敦仁谦恭明略睿文英皇帝
(1883年协和帝阮福昇谥)
阮福时
(阮福洪任)
1829年-1883年 嗣德 1848年-1883年 谦陵
翼宗
(1883年简宗阮福昊改尊)
- 恭惠皇帝
(1890年成泰帝阮福昭初谥)
阮福膺禛
(阮福膺𩡤)
1852年-1884年 - (1883年)[注 19] 安陵
恭宗
(1901年成泰帝阮福昭追尊)
宽仁睿哲静明惠皇帝
(1901年成泰帝阮福昭改谥)
  - 废帝[注 20]
(1887年景宗阮福昪定)
阮福昇
(阮福洪佚)
1847年-1883年 协和[注 21] 1883年 协和帝墓
朗国公[注 22]
(1893年成泰帝阮福昭改定)
废帝[注 20]
(1899年成泰帝阮福昭改定)
文朗郡王
(1909年维新帝阮福晃追赠)
  简宗
(1884年咸宜帝阮福明尊上)
绍德止孝渊睿毅皇帝
(1884年咸宜帝阮福明谥)
阮福昊
(阮福膺登、阮福膺祜)
1869年-1884年 建福 1884年 陪陵
  - 出帝[注 23]
(1887年景宗阮福昪定)
阮福明
(阮福膺 
1871年-1944年 咸宜 1885年 咸宜帝墓
咸宜帝[注 24]
(1896年成泰帝阮福昭定)
  景宗
(1889年成泰帝阮福昭尊上)
弘烈聪哲敏惠纯皇帝
(1889年成泰帝阮福昭初谥)
阮福昪
(阮福膺豉、阮福膺禟)
1864年-1888年 同庆 1885年-1888年 思陵
配天明运孝德仁武伟功弘烈聪哲敏惠纯皇帝
(1916年弘宗阮福晙加谥)
  - 皇父皇帝[注 25]
(1907年维新帝阮福晃定)
阮福昭
(阮福宝嶙)
1879年-1954年 成泰 1889年-1907年 安陵
怀泽公[注 26]
(1916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废帝[注 27]
(1922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 公子永珊[注 28]
(1916年弘宗阮福晙定)
阮福晃
(阮福永珊)
1900年-1945年 维新 1907年-1916年 安陵
废帝[注 29]
(1922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弘宗
(1925年保大帝阮福晪尊上)
嗣天嘉运圣明神智仁孝诚敬贻谋承烈宣皇帝[注 30]
(1925年保大帝阮福晪谥)
阮福晙
(阮福宝嶹)
1885年-1925年 启定 1916年-1925年 应陵
  - - 阮福晪
(阮福永瑞)
1913年-1997年 保大 1926年-1945年 保大帝墓

世谱 编辑

兴祖阮福㫻
1世祖嘉隆帝阮福映
2圣祖明命帝阮福晈
3宪祖绍治帝阮福暶
坚太王阮福洪侅4翼宗嗣德帝阮福时6协和帝阮福昇瑞太王阮福洪依
8咸宜帝阮福明9景宗同庆帝阮福昪7简宗建福帝阮福昊5恭宗育德帝阮福膺禛
12弘宗启定帝阮福晙10成泰帝阮福昭
13保大帝阮福晪11维新帝阮福晃

注释 编辑

  1. ^ “越南”是清朝嘉庆帝所赐国号。阮福映在位期间,改国号为“大越南”,但有时候仍然使用“大越”为国号。
  2. ^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载,1806年(嘉隆五年)三月,“命嘉定,凡清船、西洋船来商,回帆日,照船内人口,人给米一百斤,收其值钱三缗,永为例。”[参 17]
  3. ^ 《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载,1820年(明命元年)十一月,“改定外国商船港税礼例。故事,玛 (即澳门)、西洋诸国商船来商,与广东一例征税,但以横度尺寸为差等。帝欲柔怀远人,命廷臣分别议定,视旧额而宽减之。”[参 18]
  4. ^ 阮朝时期官员李文馥在其著作《闽行诗话·夷辨》里描述越南文化状况:“以言乎治法,则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统,则本之六经四书。家而户,其学也;源而流,其文也;诗赋则昭明文选,而以为依归;字画则周礼六书,而以为楷式。宾贤取士,之科目也;博带峩冠,之衣服也。推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吾不知其何如为华也?”[参 19]
  5. ^ 第一次《西贡条约》(又称“1862年协定”、“一八六二年六月五日越法柴棍条约”)的第三条规定:“边和嘉定定祥(美湫)三省的全部及昆仑岛的一切主权将依此条约被完全割让与法兰西皇帝 (拿破仑三世) 陛下。”[参 32]
  6. ^ 第二次《西贡条约》(又称“一八七四年越法和平同盟条约”等名称)里相关的数条如下:
    • 第二条: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阁下,面对一切外国,不论那一个外国,承认安南王的主权和他的完全独立,答应给他帮助及救援……。
    • 第五条:安南王陛下承认法国在它现在所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有充份的、完全的主权。
    • 第十一条:安南政府约定开放〔如下〕诸埠口通商:平定省施耐汛海阳省的宁海汛与河内市,以及由海至云南经由珥河的通道。[参 37]
  7. ^ 第一次《顺化条约》(又有“第一次《顺化条约》”、“癸未和约”等名称)的第一条规定:“安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以此类型的关系在欧洲外交的法律上之观点上所有的后果;即法国将总理安南政府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切外国的关系;安南政府只有通过法国的中介始得与该外国等作外交上的交通。”[参 38]
  8. ^ 《中法简明条款》(又称《天津专约》)第二条规定:“中国南界既经法国与以实在凭据,不虞有侵占滋扰之事,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并于法、越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均置不理。”[参 44]
  9. ^ 《第二次顺化条约》第五条规定:“一位‘钦使大臣’(总监督)将代表法国政府,主理安南的对外关系,并保证保护权的正规的行使。”[参 61]
  10. ^ 越共领导人物胡志明曾指出:“在印度支那,殖民主义者为了毒害我们,使我们愚昧无知,千方百计地强迫我们抽鸦片和酗酒。”[参 66]
  11. ^ 据越南革命家潘佩珠列举,殖民政府所设的税项有田土、人口、屋居、渡头、生死、契券、人事之杂税、船户、商贾、市廛、盐酒、殿寺、工艺、地产、种烟田、生烟、熟烟、公司烟、私局烟等十九种。[参 69]
  12. ^ 胡志明的《法国殖民制度的罪状》(1925年出版)中描述:“不只各位统督、统监为所欲为,而且连税关、警察局的人员以至所有有一点权力在手的人,都使用权力和滥用权力去为非作歹,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不会受到什么处罚的。”[参 75]
  13. ^ 潘佩珠《越南亡国史》里指出:“那法人却无利民的意思,一切利权都被法人掌握,越人却无丝毫分润,故民财、民力、民膏,却千端万绪索取,朝供到夕,夕供到朝。”[参 76]
  14. ^ 罗惇曧《越南遗民泪谈》引述越南人阮尚贤《桑海泪谈》指出:“其(法国殖民政府)虐政之大端有四:一酷其刑罚,二重其赋役,三绝其生路,四锢其知识。”[参 77]
  15. ^ 台湾学者蒋永敬的《胡志明在中国──一个越南民族主义主义伪装者》指出,潘佩珠“系被胡氏(即胡志明)所出卖,代价是十万越币(piasters)。……胡之出卖潘氏,是得自潘驻香港代表蓝德守(Lam Đức Thủ,真实姓名为Nguyễn Công Viện)的合作。事后两人平分十万钱币”。而杨碧川的《胡志明与越南独立》里则称这是“谣传”。[参 79]
  16. ^ 关于日军在殖民政府愿意顺从之下仍出击的情况,日本学者玉藤一利有所描述:“有关进驻问题,始终都是商量出来的结果,因此,理应在和平之中进行才是。然而由于手续的问题,而弄得乱七八糟,九月二十三日,为进驻而来的日本军与担任守备的法属支那半岛军队交火。当时说出‘武人闯入敌人土地时,难道要厚著脸皮收起双刀,从玄关上去吗’这番话的陆军年轻参谋,似乎也参加了商议,但商议进行得不顺利,在焦急之下,一举击破守军闯了进来,造成没有益处的流血事件。”[参 83]
  17. ^ 越共著作《八月革命史 (一九四五年)》中分析:“如果日法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印度支那人民将借此机会奋起消灭它们。正因为如此,日、法之间外表上还是暂时和缓,得一日算一日。但战争形势不许可它们这样‘和缓’下去。”[参 86]
  18. ^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里指出:“这种结局从局部来看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从国家利益着眼,应该说,我希望印度支那打起来。鉴于维希的政策对法国荣誉的损害,印度支那联邦人民的思想情况,亚洲和大洋洲的民族主义沸腾情绪以及盟国特别是美国对我国远东地位敌意,我始终认为重要的是,不让那里的战争在我们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就结束。否则所有的政治家、所有的军队、所有的舆论,都将坚决要求我们从那里退出。相反,如果我们参战(哪怕战争将近结束),那么,法国人洒在印度支那土地上的絴血将成为最有力的权利。”[参 94]
  19. ^ 以嗣君身份非正式在位3天,随后被废,继位前住在育德堂,故习称“育德帝”。
  20. ^ 20.0 20.1 非谥号,仿中国史书称南朝宋刘昱、南朝齐萧昭业为废帝的例子,在《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附纪》称“废帝”。
  21. ^ 原拟定年号,以1884年为元年。但未及使用,协和帝便遭废黜。
  22. ^ 非谥号,协和帝生前封号,在《大南实录正编第四纪附纪》中改以封号“朗国公”称呼协和帝。
  23. ^ 非谥号,咸宜帝被法国殖民者送离越南,仿中国《新五代史》称后晋少帝石重贵为出帝的例子,在《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附纪》中称“出帝”。
  24. ^ 非谥号,仿中国《明史》称明惠宗朱允炆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钰为“景泰帝”的例子,在《大南实录正编第五纪附纪》中称“咸宜帝”。
  25. ^ 非谥号,维新帝继位后,按旧例应尊成泰帝为太上皇,但法国殖民政府不同意。后以成泰帝定居国外为由,称为“皇父皇帝”。
  26. ^ 非谥号,维新帝被废后,启定帝所封爵位。
  27. ^ 非谥号,在《大南实录正编第六纪附编》中以“废帝”称呼成泰帝。
  28. ^ 维新帝被废后,大臣上疏,多直呼成泰、维新二帝名字。启定帝下令议定二帝称呼,因为成泰帝是启定帝同辈兄长,定亲公之爵,改称“怀泽公”。而维新帝是成泰帝之子,启定帝之侄,属于晚辈,不必封爵,称作“公子永珊”。
  29. ^ 非谥号,在《大南实录正编第六纪附编》中以“废帝”称呼维新帝。
  30. ^ 此据《应陵圣德神功碑》碑文,《大南寔录正编第七纪》中,“谋”字作“谟”字。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一九〇:“戊戌明命十九年春三月甲戌,初定国号曰大南。谕曰:我国朝自太祖嘉裕皇帝南极肇基,暨列圣日增式廓,抚有越裳之地,故国中原号‘大越’,历书亦以此二字冠之,本非袭用安南之别称‘大越’者。比至我皇考祖高皇帝奄有安南,爰建国号为‘大越南国’,其历书但书‘大越’二字,于理本无妨。向来行之,已历年纪。乃有草野无识之徒,见安南国历朝亦有‘大越’字样,谬认雷同,妄生疑讶,则所关国体不细。朕稽诸往古,唐、宋以前,多以兴王之地为奄有天下之号,至元、明又嫌循袭故称,即以美字为国号,暨大清原称满洲,后复改为大清,皆因辰随宜,事以义起。兹本朝奄有南方,提封日辟,东边一带,讫于南海,绕过西溟,凡戴发含齿,皆隶版图,海澨山陬,尽归率土。原称越南,今称大南,更明名义,而越字亦在其中矣。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信符名实。准嗣后国号,宜称‘大南国’。一切文字称呼,即照此遵行。或间有连称‘大越南国’,于理犹是。永不得复称‘大越’二字。其协纪历本年业已颁行,不必一一更换,仍须改印数千张历面进候,颁给京外官员,俾明大号。余即以明命二十年为始,改著‘大南’字样颁行,以正名称,播告迩遐,咸孚闻听。”
  2. ^ Tana Li, Anthony Reid,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Nguyễ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Economic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Project - 1993
  3. ^ Trần Trọng Kim 1971, tr. 198
  4. ^ 潘叔直《国史遗编·国朝大南纪(嘉隆朝)》,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页。
  5.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37-543页。
  6.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47-550页。
  7. ^ 《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一九九册)卷五五三《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条,上海商务印书馆;《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二十三,嘉隆三年正月“帝复遣黎光定等请封又请改定国号”条,兹参考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37─38页。
  8. ^ 陈重金(即陈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务印书馆,p. 310.
  9. ^ 陈重金(即陈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务印书馆,342-343。
  10. ^ 阿道尔夫·阿尔芒《出征中国和交趾支那来信》,中西书局,359页。
  11.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0-641页。
  12. ^ 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卷之三《疆域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28页。
  13.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2页。
  14.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45-646页。
  15. ^ 《大南实录》正编第三纪卷八,绍治元年五月“初置兴化奠边府”条,兹参考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24-225页。
  16.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Nôm─高春育等《大南一统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卷一《京师》,第二叶。
  17. ^ 《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二八,嘉隆五年三月“命嘉定凡清船西洋船来商”条,兹参考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41页。
  18. ^ 《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六,明命元年十一月“改定外国商船港税礼例”条,兹参考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93页。
  19. ^ 李文馥《闽行诗话·夷辨》,附录于陈益源《越南汉籍文献述论·周游列国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华夷之辨》,北京中华书局,234─235页。
  20. ^ 刘志强《越南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4-16页。
  21. ^ 任明华《越南汉文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9页。
  22. ^ 庞希云《东南亚文学简史》,人民出版社,110-111页。
  23. ^ 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安南书录》,香港中华书局,225及228页。
  24.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编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第6卷·东南亚、大洋洲》,海燕出版社,68-71,及77页。
  25.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462-470页。
  26. ^ 《大南实录》正编第三纪卷六,绍治元年闰三月“赤毛夷船与广东构兵”条,兹参考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93页。
  27. ^ 陈重金(即陈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务印书馆,347;岩村成允《安南通史》,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227页。
  28. ^ 岩村成允《安南通史》,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229-230页。
  29.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9-30页。
  30. ^ 潘佩珠《越南亡国史·越南亡国原因及事实》,收录于《各国兴亡小史八种》,中华书局版,2页。
  31.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0页。
  32. ^ 《一八六二年六月五日越法柴棍条约》,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367页。
  33. ^ 陈荆和《越南文明开化之步骤──阮长祚与陈仲金》,收录于《南洋与中国──南洋学会四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洋学会,101-105页。
  34.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1页。
  35. ^ 黄海安《刘永福历史草·刘永福之助越抗法》,正中书局,122页。
  36.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2页。
  37. ^ 高第《一八七四年越法和平同盟条约》,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367页。
  38. ^ 毕乐《越法条约·一八八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越法顺化条约》,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355页;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2-33页。
  39.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24页。
  40. ^ 陈重金(即陈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92─296。
  41.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27─228页。
  42.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300─301页。
  43.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332页。
  44. ^ 《中法修约选辑·中法简明条款》,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419页。
  45. ^ 毕乐《越法条约·一八八四年六月六日越法顺化条约》,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376页。
  46.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390 ─391页。
  47.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459页。
  48.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545页。
  49.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585页。
  50. ^ 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737页。
  51. ^ 黎贡德《法军谅山惨败》,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501页。
  52. ^ 毕乐《茹费理内阁倒台》,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390页。
  53. ^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 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二章谈判内幕·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往来电报译文》,北京中华书局,82页。
  54. ^ 《中法条约选辑·中法停战条件》,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420页。
  55. ^ 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29页。
  56. ^ 《中法战争》(第七册),《咸宜元年谕告·甲 咸宜帝诏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473页。
  57. ^ 《中法战争》(第七册),《咸宜元年谕告·乙 咸宜帝诏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474页。
  58. ^ 潘佩珠《越南亡国史·越南亡国原因及事实》,收录于《各国兴亡小史八种》,中华书局版,5页。
  59. ^ 陈重金(即陈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务印书馆,416-417页。
  60.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86-122页。
  61. ^ 毕乐《越法条约·一八八四年六月六日越法顺化条约》,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377页。
  62.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48─151页。
  63. ^ 余定邦《东南亚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339页。
  64.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60─262页。
  65. ^ D.G.E. 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p.760-761.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66. ^ 胡志明《在图尔大会上的发言》,收录于《胡志明选集》(第一卷),越南外文出版社,2页。
  67.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24─125页。
  68. ^ 余定邦《东南亚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341─342页。
  69. ^ 潘佩珠《越南亡国史·越南困弱愚瞽越南之情状》,收录于《各国兴亡小史八种》,中华书局版,14─20页。
  70.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32页。
  71. ^ 皮埃尔·妈尔薄特《滇越铁路──一个法国家庭在中国的经历》,云南美术出版社,8页。
  72.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52页。
  73. ^ 皮埃尔·妈尔薄特《滇越铁路──一个法国家庭在中国的经历》,云南美术出版社,104页。
  74. ^ 皮埃尔·妈尔薄特《滇越铁路──一个法国家庭在中国的经历》,云南美术出版社,110页。
  75. ^ 胡志明《法国殖民制度的罪状》,收录于《胡志明选集》(第一卷),越南外文出版社,139页。
  76. ^ 潘佩珠《越南亡国史·越南困弱愚瞽越南之情状》,收录于《各国兴亡小史八种》,中华书局版,14页。
  77. ^ 罗惇曧《越南遗民泪谈》,收录于《中法战争》(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544页。
  78. ^ D. R. SarDesai: Vietnam, Past and Present, p. 45. Westview Press.
  79. ^ 蒋永敬《胡志明在中国──一个越南民族主义主义伪装者》,传记文学出版社,45─47页;杨碧川《胡志明与越南独立》,一桥出版社,71。
  80. ^ 越共中央直属党史研究院《胡志明主席──生平和业绩简略》,收录于李家忠编译《越南国父胡志明》,世界知识出版社,26─28页。
  81. ^ 胡志明《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号召书》(1930年2月18日),收录于《胡志明选集》(第一卷),越南外文出版社,227页。
  82. ^ 半藤一利《昭和史 (第一部1926-1945)》(下册),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39页。
  83. ^ 《昭和史 (第一部1926-1945)》(下册),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39─40页。
  84. ^ William J. Duiker: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Vietnam, 1900-1941, pp. 260-26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85.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二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49页。
  86. ^ 《八月革命史 (一九四五年)》,越南外文出版社,53页。
  87.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二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69─270页。
  88.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二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35─339页。
  89. ^ 越共中央直属党史研究院《胡志明主席──生平和业绩简略》,收录于李家忠编译《越南国父胡志明》,世界知识出版社,39─41页。
  90. ^ 漢喃研究院──胡志明《獄中日記》. [201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91. ^ 杨碧川《胡志明与越南独立》,一桥出版社,94─95页。
  92. ^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三册),台湾军事译粹社编辑室 译,260页。
  93. ^ David G. Marr: Vietnam 1945: the quest for power, pp. 42-4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4. ^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62页。
  95. ^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二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20─421页。
  96. ^ 《八月革命史 (一九四五年)》,越南外文出版社,54─55页。
  97. ^ 白石昌也《越南──革命与建设之间》,月旦出版社,62页。
  98. ^ 《八月革命史 (一九四五年)》,越南外文出版社,73页。
  99. ^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四册),台湾军事译粹社编辑室译,91页。
  100. ^ 胡志明《总起义号召书》(1945年8月),收录于《胡志明选集》(第一卷),越南外文出版社,235─236页。
  101. ^ 《八月革命史 (一九四五年)》,越南外文出版社,100─102页。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