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特音樂(英文:Celtic music)是一個被藝術家唱片公司音像店音樂雜誌用來描述一種寬泛的音樂類型的名詞,這些音樂類型均自西歐凱爾特人民間音樂傳統發展而成。就概念本身而言,沒有任何真正的音樂主體可以被精確地描述為凱爾特音樂,但這個名稱依然被確定下來,既指口頭傳播的民俗音樂,也包含被錄製下來的流行音樂。而後者有時與相關於某種凱爾特文化的民間音樂勉強僅有一些表面的相似之處;但另一方面,它有時也代表那些為使凱爾特傳統更適合於現代世界文化所做的真誠付出。

凱爾特樂隊

凱爾特音樂主要意味兩方面的內容:首先,它是那些自稱凱爾特人的音樂(一個無關音樂的,最初的國家定義),以此相對於「法國音樂」或「英國音樂」;其次,它包含每一種能使音樂作品具有獨特性的凱爾特民族的元素。一些人堅持認為外表不同的凱爾特音樂作品實際上也無任何共同之處,例如Geoff Wallis和Sue Wilson在他們共同著有的《愛爾蘭音樂簡要指南》(The Rough Guide to Irish Music)中的觀點,而有些人(如Alan stivell)則說有。

通常,凱爾特音樂這個名稱用來指愛爾蘭蘇格蘭音樂,因為這兩個地方都產生了聞名於世的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而這兩種風格實際上有著名副其實的共同特徵和明顯的相互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傳統音樂人自己卻迴避使用「凱爾特音樂」這個名稱,除非迫於市場的需要。他們的音樂形式被世人所知是因為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在英語世界的重要作用,尤其在美國,這種作用給美國音樂帶來了意義深遠的衝擊,特別是藍草鄉村音樂威爾斯康沃爾曼島布列塔尼加利西亞坎塔布里亞阿斯圖里亞斯葡萄牙北部的音樂也被認為是凱爾特音樂。布列塔尼的傳統格外強烈,在那裡,大小凱爾特節會貫穿全年。在威爾斯,古老的詩歌音樂比賽年會仍然存在。另外,海外的凱爾特人文化群體的音樂作品也充滿生氣,特別是在加拿大美國

劃分 編輯

《凱爾特音樂完全指南》的作者朱恩·史金納(June Skinner)將6個凱爾特民族依語言傳統分為兩大群體,即「Q」凱爾特群,包括愛爾蘭人蘇格蘭人曼島人;「P」凱爾特群包括康沃爾人布列塔尼人威爾斯人。音樂家艾倫·史提維爾(Alan Stivell)使用了類似的二分法,蓋爾支(愛爾蘭人、蘇格蘭人、曼島人)與布利吞支(布列塔尼人、威爾斯人、康沃爾人),他們的主要區別在於愛爾蘭和蘇格蘭旋律的音域可擴展(有時會超過兩個八度),而布列塔尼和威爾斯旋律的音域是封閉的(常常降到半個八度),蓋爾音樂還頻繁地使用純五聲音階

定義的爭論 編輯

一直的爭論是因為缺少很多共同點來將上述「凱爾特」人們團結在一起。毫無疑問古凱爾特一定有他們自己的音樂風格,但他們的音樂的真正聲音是什麼成了一個徹底的迷。

兩大凱爾特地區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愛爾蘭,蘇格蘭和布列塔尼仍然保留著鮮活的語言和音樂傳統,在威爾斯不久前也有一個重要的復興活動。而在康沃爾和曼島只有一些小規模的復興者運動,且尚未被固定下來。加利西亞如今無凱爾特語言(加利西亞語羅曼語,由加利西亞-葡萄牙語演變而來,儘管羅馬之前的時代所有伊比利亞半島西部都在說凱爾特語,還有英格蘭法國義大利部分地區和土耳其),但加利西亞音樂還是常常被稱為凱爾特。同種情況的還有阿斯圖里亞音樂,坎塔布里亞音樂,以及葡萄牙北部音樂(有些人甚至說葡萄牙中部地區的傳統音樂也可以打上凱爾特的標籤)。於是傳統主義者們和音樂學的學者們在爭論這些凱爾特地區彼此間是否有何民間聯繫。

有一種強烈的觀點認為各種稱作「凱爾特」的音樂作品的相似之處均更多地來自一個共同的源頭,那就是中世紀末和現代歐洲早期的方言土語歌曲,而不是來自原凱爾特文化。但也有些人認為基本素材的作用被誇大了,說素材在被大量共享時總會有不知不覺的變化,從而使新的作品具有創造性。

主張現代凱爾特音樂的評論家們聲稱他們的主張就是對現代市場行銷進行規劃以促使凱爾特音樂的地域特性適應創造出來的消費需要。例如,June Skinner Sawyers便說「凱爾特音樂是個我正在使用的市場行銷概念,是為了這本書方面起見,可以全面地了解隨之而形成的文化的方方面面。所謂的「市場行銷」或「娛樂業」作品被一個理想主義的人普及,他第一個(60年代末)在他的錄音製品和音樂會中將所有凱爾特國家的音樂用現代手法進行混合,他就是布列塔尼的Alan Stivell。雖然這位作曲家是此種音樂主要的現代推動者之一,但他卻沒有創造出這樣的詞彙。

形式 編輯

辨別凱爾特音樂的「共同特點」是件成問題的事。大部分被認為有凱爾特特色的流行音樂形式在西歐很多地方都曾比較常見。比如有種討論是關於凱爾特jig舞曲是否改編自巴洛克時代流行的義大利gigue舞曲,雖然波爾卡捷克波蘭血統。

從另一方面講,每個凱爾特國家又擁有各自特定的類型和風格,部分原因是他們獨特的歌唱傳統和特定的語言特點。比如蘇格蘭高地特有的斯特拉斯貝舞(Strathspeys),便被假設為在模仿蘇格蘭蓋爾語的節奏。

現代改編形式 編輯

第一個對"泛凱爾特音樂"(Pan-Celtic music)進行嘗試的是布列塔尼的Taldir Jaffrennou不知因何故而實現,他將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的歌謠翻譯成布列塔尼語,這些歌曲在兩次世界大戰間在布列塔尼流行起來。

50年代的Alan Cochevelou(即後來的Alan Stivell)用豎琴來演奏(來自主要凱爾特國家)各式各樣的曲目。60年代布列塔尼的風笛樂隊更多地將蘇格蘭音樂融進布列塔尼音樂。

直到60年代中期,隨著Alan Stivell將凱爾特民族音樂作品以不同的形式(搖滾交響樂電子樂等)加以融合才出現了真正的泛凱爾特音樂概念。

60年代其他從事凱爾特音樂現代改編形式的藝術家們有英國的Fairport Convention,Pentangle和Steeleye Span,愛爾蘭的Horslips,之後有Planxty和Clannad,他們中有些至今仍在探索新的凱爾特融合方式,將傳統的非電傳樂器與擴音樂器結合,加上現代的節拍方式,為傳統的曲調創作出現代的美妙動聽的聲音。

之後,自1982年開始,隨著The Pogues創造出凱爾特民謠朋克,開啟了將凱爾特元素併入其他音樂類型的運動。象Seven Nations和Needfire樂隊以凱爾特搖滾的形式對美國音樂進行了改造。作曲家Ciarán Farrell將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樂民謠音樂和傳統愛爾蘭風格進行混合,並用不同的樂器和交響樂組合方式來演繹他的作品。Marxman,一支80年代後期在英國聲名狼藉的愛爾蘭牙買加嘻哈團體,因作品中出現北愛共和軍標語被英國BBC禁播,在他們的部分歌曲中也嘗試使用過傳統的凱爾特樂器。奧康納(Sinéad O'Connor)在這場運動中也表現得很積極,她的音樂中吸收了大量的現代與傳統元素。恩雅(Enya)在為記錄片「凱爾特」製作的音樂精選集中配上了人聲歌唱。莫雅(Moya Brennan),前克蘭納德樂隊(Clannad)主唱,演唱了電影《亞瑟王》的主題曲。羅琳娜·邁肯妮特(Loreena Mckennitt)製作的《秘密之書》(Books of Secret)專輯中凱爾特風格的音樂靈感來自她第一次遊覽和考察過的地方。前不久,愛爾蘭Anúna合唱團非常成功的將古典音樂和凱爾特音樂進行了與眾不同的融合。

1978年Runrig樂隊用蘇格蘭蓋爾語錄製了專輯。1992年,蘇格蘭的雷鳥樂隊(Capercaillie)錄製的《群島中的王子》(A Prince Among Islands)是第一張蘇格蘭蓋爾語打入英國前40名的專輯。蘇格蘭的Oi Polloi樂隊從2005年開始便用蘇格蘭蓋爾語錄製專輯。Mill a h-Uile Rud(一支來自西雅圖的蘇格蘭蓋爾語朋克樂隊)也在2004年錄製了一張同語言專輯。

一些當代樂團也唱威爾斯語歌曲,例如Ceredwen將傳統樂器與現代Trip-hop節奏融合,以及Super Furry Animals、Fernhill等。

如今,事實上每種音樂形式都有受到凱爾特影響的分支和流派,從電子樂搖滾金屬,從嘻哈朋克搖滾新世紀音樂通俗音樂,甚至雷鬼音樂。所有這些凱爾特音樂的現代詮釋方式有時即被視為凱爾特融合(Celtic fusion)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