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英語:synthetic biology)是將生物科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嶄新方式。英國倫敦的皇家科學院(Royal Society)認為:合成生物學結合了其他領域的知識工具,涉及的領域包括系統生物學基因工程機械工程機電工程資訊理論物理學奈米技術電腦模擬等等。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 Ames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目前,合成生物學已在多個行業落實應用,例如農業能源製造業醫學等等。

歷史 編輯

合成生物學家試圖創造出一種以脫氧核醣核酸編寫的語言。為了達此目的,需要設計脫氧核醣核酸片段,而這些脫氧核醣核酸片段已經獲得標準化處理,能與其他片段輕易連結。每個片段代表著個別指示,而將它們組合起來,便成為一個程式,能夠指示細胞進行一系列工作。這個過程類似編寫電腦程式又或是製造機器人,不同之處是其製成品是具有生命繁殖力的活細胞

合成生物學能夠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學科,有賴脫氧核醣核酸編碼能力的急速提升。憑著近年在化學合成分子生物學發展成果,終能將整個基因組直接從它們的去氧核糖核酸建構基(A、T、G及C)合成。這種技術成本準確程度及反應時間等各方面,一直得到迅速改善。在可見將來,即使要從開始來創造基因組,亦會變得輕而易舉。

合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學之分別 編輯

合成生物學是以過去三十年來研製而成的工具為發展基礎。基因工程學則專門運用分子生物學製造脫氧核醣核酸(例如複製聚合酶鏈式反應),並以自動定序形式來讀取脫氧核醣核酸。合成生物學增添了脫氧核醣核酸自動合成標準設定、抽象概念應用以及人工設計組合等功能,大大簡化整個設計程序

現今的應用範圍 編輯

生物能源 編輯

進行細胞工程,將澱粉質纖維素農業廢物)及二氧化碳中的轉化為具效益的產物,包括交通工具所需燃料。利用可再生原料進行碳中和化合作用,有助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綠色製造 編輯

傳統塑膠紡織製造業牽涉的製作過程,往往需用上高溫和有害溶劑,更會產生污染物。就上述步驟進行細胞工程將可以引伸出一系列程序,其中一些更可以在室溫環境下進行,最後不會產生有害的副產品。

農業 編輯

現時,合成生物學獲應用於植物工程學,將有助科學家設計一系列能帶來更豐碩收成、具抗病能力,及能抵抗極端或惡劣環境的農作植物品種

製藥業 編輯

可重新改造細菌酵母,達致低成本的目的,例如採用經基因重組細菌生產瘧疾。上述過程將有效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將藥物推廣於開發中國家的龐大市場

醫療 編輯

重整人類細胞,與人體組織器官作更佳結合;而細菌人類免疫細胞則可獲轉用於發展多項針對不健全細胞組織的療法,有助對抗癌病及一些遺傳病

人造生命 編輯

合成生命試圖探索生命的起源,研究生命的機理,甚至從非生命物質中創造生命。克萊格·凡特的研究團隊在2010年5月宣布,他們組裝了將百萬鹼基對的基因組插入了細胞,合成了可以自我複製的細胞。[1]基因組是基於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組設計,經過修剪、加入使其可在酵母中生長等的成分。 先是合成超過一千個核苷酸小片段,之後逐步在酵母和其他細胞正組裝成基因組,最後把它注入到原本遺傳物質移除的另一個物種Mycoplasma capricolum[2][3]。合成的細胞和以分裂,「完全由新的基因組控制」,ultimately demonstrating that DNA can be very practically described by its chemical properties.[3]凡特認為,這是「第一個合成細胞」,花費了超過四千萬美元[3]科學社群中對此細胞是否為完全合成存在爭議[3]:化學合成的基因組序列基本是自然基因組1:1的複製,接受基因組的細胞也是自然的細菌。克萊格·凡特研究院堅持使用「人工合成的細菌細胞」,但解釋是「我們不認為這是從頭湊成的細胞,而是從已有的生命使用合成DNA創造生命。」[4]凡特計劃將合成的細胞申請專利,宣稱「它們明顯屬於人類發明」[3]。研究者認為,建造合成生命會允許研究者通過創造生命了解生命,而不是通過分裂生命。他們還提議,延展生命和機器的邊界,直到兩者重疊,產生「真正可以編程的生物」[5]。參與者認為,與當今的科技相比,創造「真正合成的生化生命」與當今的科技水平接近,而且比登月便宜[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cientists Reach Milestone On Way To Artificial Life. 2010-05-20 [2010-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4). 
  2. ^ Gibson DG, Glass JI, Lartigue C, Noskov VN, Chuang RY, Algire MA, Benders GA, Montague MG, Ma L, Moodie MM, Merryman C, Vashee S, Krishnakumar R, Assad-Garcia N, Andrews-Pfannkoch C, Denisova EA, Young L, Qi ZQ, Segall-Shapiro TH, Calvey CH, Parmar PP, Hutchison CA 3rd, Smith HO, Venter JC. Creation of a bacterial cell controlled by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ome. Science. 2010, 329 (5987): 52–6. PMID 20488990. doi:10.1126/science.1190719. 
  3. ^ 3.0 3.1 3.2 3.3 3.4 Robert Lee Hotz. Scientists Create First Synthetic Ce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21, 2010 [April 1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4. ^ Craig Venter Institute. FAQ.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8). 
  5. ^ W. Wayte Gibbs. Synthetic Life.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2004 [2014-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6. ^ NOVA: Artificial life. [2007-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1).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視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