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達(1572年—1636年),上于青門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民籍,宜興縣北渠里人,明朝政治人物。

吳宗達
大明少師中極殿大學士
籍貫直隸常州府宜興縣
字號字上于,號青門
諡號文端
出生隆慶六年(1572年)
逝世崇禎九年(1636年)
親屬(祖父)吳性
(伯父)吳可行吳中行、吳尚行
(父)吳同行
(子)吳職思、吳任思、吳名思
出身
  •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
  •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進士及第

生平

編輯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天鄉試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四十三年(1615年)升右春坊右中允天啟元年(1621年)升右庶子,同年升國子監祭酒,二年(1622年)升禮部右侍郎崇禎三年(1630年)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十一月改文淵閣大學士,加少保太子太保,五年(1632年)二月升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六年(1633年)十二月升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加少傅太子太傅,七年(1634年)二月加少師,八年(1635年)五月致仕歸里,九年(1636年)卒,贈太傅文端。著有《渙亭存稿》[1][2]

評價

編輯

吳宗達與溫體仁王應熊等人被譏為:「內閣翻成妓館,烏龜[註 1]、王八[註 2]、篾片[註 3],總是遭瘟[註 4]。」[3]

家族

編輯

曾祖吳禮,封南京戶部主事;祖父吳性,嘉靖十四年進士,尚寶司丞;伯父吳可行,嘉靖三十二年進士,翰林院檢討;吳中行,隆慶五年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吳尚行。父吳同行。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治《詩經》,年三十三中式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第一甲第三名進士。曾祖禮,封南京戶部主事;祖性,乙未進士,尚寶司丞;父同行。兄宗儀,甲午舉人,同知;亮,辛丑進士,御史;宗因,辛卯舉人,推官;宗奎,辛卯舉人;玄,戊戌進士,副使;宗兗,庚子舉人。弟奕,庚戌進士,知縣;亶,癸卯舉人。自設科以來,未有前科進士次科登鼎甲者,有之,自宗達始,至庚戌科馬之騏而二矣。
  2. ^ 《明史·卷229》:子亮、元,從子宗達。亮官御史,坐累貶官,終大理少卿。元,江西布政使。宗達,少傅、中極殿大學士。亮尚志節,與顧憲成諸人善。而元深疾東林,所輯吾徵錄,詆毀不遺力。兄弟異趣如此。
  3. ^ ·文秉,《烈皇小識》(卷4):「溫體仁,烏程籍,歸安人。王應熊,巴縣人。同惡相濟。吳宗達奉行兩人意旨,毫無短長,時目為「篾片。」適禮部尚書黃士俊,丁未狀元;左右侍郎孔貞運、陳子壯,己未榜眼、探花。京師為之語曰:「禮部重開天榜,狀元、榜眼、探花,有些惶恐(黃孔)」;「內閣翻成妓館,烏歸、王巴、篾片,總是遭瘟(溫)。」一時傳以為笑。」

備註

編輯
  1. ^ 烏龜指的是溫體仁的籍貫,溫體仁為烏程籍,歸安人。
  2. ^ 王八指的是王應熊的籍貫,王應熊為巴縣人。
  3. ^ 一名忽板,為妓院供嫖客勃起之物,通常遞給嫖客篾片的人,不是跟班就是小廝,到後來這些人也被統稱為篾片。意指嘲笑吳宗達毫無主見,只會一味的附和溫體仁、王應熊兩人的吩咐辦事,與在妓院裡遞蔑片的那些跟班、小廝無異。
  4. ^ 瘟意指溫體仁。

書目

編輯
  • 《皇明三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