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是豫西地方部隊沿革,故又名「鎮嵩軍」。[1]

沿革 編輯

起源於1912年北洋政府河南都督張鎮芳因豫西地區社會動盪匪患不寧,經與陝西軍政府協商,將源自河南的一部分陝軍召回豫西,分駐陝州汝州等22個縣維持社會治安。一說秦隴復漢軍東路征討大都督張鍅向袁世凱建議,把張治公柴雲升憨玉琨3人統領的所部不能裁,否則他們必定重操舊業為匪,建議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負責清剿越來越猖獗的豫西土匪原頭領王天縱被袁世凱調往北京任京畿稽查長,同時任命原參議官劉鎮華為鎮嵩軍協統、豫西觀察使(後改稱陝汝道尹)、豫西剿匪總司令等職。鎮嵩軍下轄三標(團)一營:第一標標統柴雲升,第二標標統張治公,第三標標統憨玉琨,炮兵營管帶武衍周。鎮嵩軍剿滅了白朗,獲得了張鎮芳的認可,也得到了袁世凱賞銀10萬,晉升劉鎮華為中將。

袁世凱死後投靠了實力最強大的皖系。1917年12月,陝西靖國軍圍攻西安,北洋皖系的陝西督軍陳樹藩電邀劉鎮華入陝支援。成功解了西安之圍的劉鎮華,於1918年3月被正式任命為陝西省長。劉鎮華有了充足的糧餉,吞併了郭堅的靖國軍,鎮嵩軍猛增到了幾萬人。直皖戰爭,皖系戰敗,閻相文帶領直軍接管陝西時,劉鎮華倒戈引導直軍進入西安,驅逐了陳樹藩,不僅保住了省長位置,還兼併了陳樹藩殘部。閻相文自殺後,馮玉祥接任陝西督軍,劉鎮華又依附馮玉祥。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河南督軍趙倜響應張作霖。曹錕、吳佩孚調馮玉祥率軍東進河南,對付趙倜,讓劉鎮華代理陝西督軍。馮玉祥擊敗趙倜,出任河南督軍,保薦劉鎮華任陝西督軍。鎮嵩軍大肆收編人馬,迅速擴編為4個師,總兵力10萬人上下,勢力達到頂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924年12月1日,劉鎮華令駐陝州的鎮嵩軍憨玉琨部攻向洛陽,趕走了吳佩孚,又出兵占領了鄭州、開封。河南督辦胡景翼率領國民二軍也到了河南,爆發了胡憨之戰。劉鎮華率領陝西境內的鎮嵩軍增援,親自在洛陽督戰,最終鎮嵩軍戰敗,憨玉琨服毒自殺,劉鎮華企圖帶領敗軍退回陝西,陝西地方實力派阻止劉鎮華入陝——陝北鎮守使井岳秀派軍占領潼關,楊虎城等把守韓城朝邑一帶的黃河渡口。劉鎮華引咎辭職,鎮嵩軍6萬多人被國民二軍繳械,剩下2萬多人在柴雲升、張治公的率領下退守陝南一帶。1925年底,劉鎮華加入了吳佩孚的十四省討賊聯軍,任聯軍陝甘軍總司令;積極整合舊部,收編紅槍會,又拉起了幾萬人馬。在河南的國民二軍被吳佩孚擊敗,退守洛陽一帶。鎮嵩軍猛然殺出,一舉打垮了國民二軍。國民二軍除李虎臣退回陝西外,其餘部隊全部潰散。劉鎮華繳獲了7萬多枝槍,乘勝擴軍,鎮嵩軍恢復到10萬人。1926年春,在吳佩孚指示下,鎮嵩軍7萬人圍攻西安八個月。直至馮玉祥國民軍南下解圍。[2]1926年底,鎮嵩軍被國民軍擊敗,被馮玉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方面軍總指揮劉鎮華。轄劉茂恩(劉鎮華五弟)和萬選才2個軍,張治公、柴雲升率部分別投靠了張作霖張宗昌孫殿英也脫離鎮嵩軍。二次北伐完成後,鎮嵩軍被閻錫山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路軍,原來的兩個軍壓縮為兩個師。1930年中原大戰後,劉鎮華率部投蔣,編成第十一路軍,後改為第十五軍。[3]楊永泰保舉劉鎮華安徽省政府主席,軍長一職由弟劉茂恩接手。1936年10月楊永泰被刺身亡,劉鎮華聞迅驚嚇過度精神錯亂,從此脫離政治,劉茂恩全盤繼承了衣缽。

1947年11月,整編第15師在郟縣被陳謝兵團殲滅。

1949年12月24日,該軍隨第二十兵團司令官陳克非起義。

第十五軍主官人事異動與部隊調動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