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梵語प्रतिसंलान / प्रतिसंलयन羅馬化:pratisaṃlāna / pratisaṃlayana巴利語paṭisallānā / paṭisallīna[1][2][3],又稱禪坐打坐靜坐燕坐宴坐,是指以坐姿禪修,源起於印度瑜伽。步行走動禪修稱為行禪或經行

日本禪師澤木興道日語澤木興道打坐像。澤木興道以弘揚坐禪聞名,是禪宗於20世紀的重要發揚者之一。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但都以「七支坐法」作為調整、檢核坐姿的七個主要重點。傳入中國之後,道教及儒教也將坐禪列為自我修練方法之一。

用語 編輯

坐禪是靜坐、獨處禪修的意思[1],pratisaṃlāna/paṭisallānā或又譯為宴坐、燕坐、獨一靜處、禪思[4]禪定[4][5]

歷史 編輯

冥想靜坐禪修是印度流行的修行方法,隨著各地修行團體信仰教義的不同,對於如何才能達到「解脫」各自不同,但整體來說仍以透過坐禪達到禪定境界為主[來源請求]

根據佛教經典,釋迦牟尼為了尋求解脫,遍訪名師,曾先後參訪數論派上師阿羅邏伽藍及教導非想非非想處之法的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釋迦牟尼認為兩者的禪修方法,都不是究竟解脫,先後離開這兩個修行團體,獨自修行許久仍無法悟道,最後在菩提迦耶於菩提樹下端坐靜思,由緣起四聖諦而悟道。

坐禪方法的發展 編輯

佛陀時代 編輯

佛陀成道時,於菩提樹下端坐靜思,其後又在阿踰波羅(巴利語/梵語:ajapāla)榕樹下、目真鄰陀樹(巴利語:mucalinda,梵語:mucilinda)下、羅闍耶他那樹(巴利語:rājāyatana,梵語:rajatana)下端坐思惟(此為《巴利律》之記載,共計二十八日。不同經論對菩提樹下悟道到梵天勸請的經過敘述不一,如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是菩提樹七日,牟枝磷陀樹mucilinda七日,菩提樹下七日,為二十一日,其他律藏、佛傳和《佛本行集經》的記載亦各有出入),這是佛教創立的坐禪之始[6][7]。又,經藏中記載佛陀成道後,會在白日坐禪,傍晚用功完畢,從靜室出來,接著在屋外陰影處經行[8]

利用坐禪的姿勢坐好之後,使用五停心等方法,使心念集中、統一到一個對象,讓心漸漸地平穩、安定於一念上,再以四念住等方法來觀察到現象的無常、無我,斷除我見、我執。

佛陀時代的阿羅漢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因修定,於定中如實悟得緣起、無常、無我的俱解脫阿羅漢,另一種是以未達初禪的定力,如實悟得緣起、無常、無我,而證悟的慧解脫阿羅漢。雖然佛陀時代有人可以透過聽聞佛法便證得阿羅漢,但仍屬少數,多數阿羅漢仍是修行禪定的俱解脫阿羅漢。

中國 編輯

菩提達摩東渡後,禪宗漸興,專以修禪為悟道要法,提倡二入四行,壁觀安心。此外,僧叡慧遠智顗等皆勸人坐禪[6]。以坐禪為名稱的著作,例如:

經典初傳 編輯

佛經初傳中國大約在西元2世紀左右,跟禪坐相關的經典有安世高譯的《安般守意經》,還有鳩摩羅什譯的《坐禪三昧經》。

隋朝 編輯

到了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禪修者智顗,從其相關著作可以得知《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又稱《小止觀》、《童蒙止觀》亦有古寫本題為《略明開矇初學坐禪止觀要門》。到了晚期完成《摩訶止觀》(又名圓頓止觀)的著述。

初唐 編輯

中唐:禪宗 編輯

明朝:默照禪、話頭禪 編輯

禪坐姿勢 編輯

七支坐法 編輯

七支坐法各家略有不同,通常指的是手、足、背、肩、舌、口、眼七個部位的最適合收心、攝心的姿勢、位置。

  1. 雙足結跏趺坐 - 雙盤:結跏趺坐。依右腳在上或左腳在上,而又稱為不動金剛坐或吉祥如意坐。 - 單盤:又稱半跏趺坐。 - 跨鶴坐:又名日本坐。 - 天神坐:又叫緬甸坐。是南傳佛教在聽法或是打坐時常坐的姿勢。 - 正襟危坐:不一定要盤腿,只要上半身保持打坐的姿勢。 - 如意自在坐
  2. 手結法界定印
  3. 脊背挺直,腰挺,放鬆
  4. 雙肩平正,放鬆
  5. 舌尖略抵上顎
  6. 口閉
  7. 眼睛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落在前方

禪坐用具 編輯

  • 方墊
  • 蒲團
  • 毛巾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阿含辭典 - 坐禪.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2. ^ 燕坐 - NTI Reader.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3. ^ 《雜阿含807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
    《相應部54相應11經》: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我要獨坐三個月(temāsaṃ paṭisallīyituṃ),除以一人送施食外,不論誰都不應該來見我。」
  4. ^ 4.0 4.1 《雜阿含968經》: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
    《別譯雜阿含202經》:(給孤獨長者)復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時故早,如來猶未從禪定起,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
    《增支部10集93經》:那時,屋主給孤獨這麼想:「這大概不是見世尊的適當時機,世尊在獨坐(Paṭisallīno bhagavā);也不是見值得尊敬的比丘們的適當時機,值得尊敬的比丘們在獨坐,讓我前往其他外道遊行者們的園林。」
  5. ^ 《雜阿含234經》:時,舍利弗從禪覺(pratisaṃlayanād vyutthāya),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中部151經》:那時,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時,從獨坐中出來(paṭisallānā vuṭṭhito),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
  6. ^ 6.0 6.1 佛光大詞典 - 坐禪.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7. ^ Appendix 6 - The 57 days between Buddha’s enlightenment and his first sermon. [202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8. ^ 《中阿含婆羅婆堂經》: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堂上來下,於堂影中露地經行
    《長部27經世界開端經》:那時,世尊在傍晚時,從獨坐(paṭisallānā)中出來,從高樓下來後,在屋外高樓影子處經行(caṅkam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