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統志

清朝官修地理志

大清一統志》(滿語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ᡠᡥᡝᡵᡳᠯᡝᠮᡝ
ᡝᠵᡝᡥᡝ
ᠪᡳᡨ᠌ᡥᡝ
穆麟德轉寫Daicing gurun i uherileme ejehe bithe),是清朝官修的地理總志,是繼區域圖志》,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以來的集大成之作。

內容 編輯

《大清一統志》的內容如下[1]

  • 目錄上
  • 上諭
  • 凡例
  • 翻譯語解
  • 卷一——卷四百二十四

編纂過程 編輯

《大清一統志》的編纂工作從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幾乎橫跨兩個世紀。最早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命令河南巡撫賈漢復督修方誌,開啟清代地方修志之先河。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衛周祚最早倡議纂修《一統志》,康熙十一年(1671年)上疏奏請:「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勢、戶口、丁徭、地畝、錢糧、風俗、人物、疆域、險要,宜匯集成帙,名曰《通志》,誠一代之文獻,然迄今各省尚未編修,甚屬缺典,何以襄我皇上興隆盛治乎?除河南、陝西已經前撫臣賈漢復纂修進呈外,請敕下直省各督撫,聘集夙儒名賢,接古續今,纂輯成書,總發翰林院,匯為《大清一統志》。」康熙十二年(1672年)十二月,「三藩之亂」起,纂修《大清一統志》事暫被擱置。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二十四年(1685年)又擊敗沙俄。清朝國勢空前穩定。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廷又下令編纂《一統志》,設《一統志》館,由陳廷敬徐乾學領其事,徐乾學被許三禮劾,力請歸故里,康熙准他仿司馬光修《通鑑》方式,自帶書局,繼續修纂,並徵姜宸英黃虞稷偕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徐乾學設局於蘇州洞庭山,學者顧祖禹閻若璩黃儀胡渭齊召南等先後參修。因規模宏大,久而未成。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徐乾學病逝,韓菼總裁其事,五年後韓菼去世,《大清—統志》又被擱置。

雍正帝繼位後,續修《一統志》,雍正三年,藍鼎元奉派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雍正六年(1728年)命各省修通志,送一統志館,「著各省督撫。將本省通志。重加修葺,務期考據詳明,採摭精當。既無缺略,亦無冒濫以成完善之書如一年未能竣事.或寬至二三年內纂成具奏。」又明確規定,60年修一次方志。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方苞任《一統志》總裁,提出「行查事項」十四條,要求各省遵循。乾隆五年十一月,《大清一統志》342卷初稿告成。乾隆對於修志事宜尤為關切,所有稿件必親自過目,認真審核。乾隆九年(1744年)刻印成書,編排次序為:首京師,次直隸、盛京、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外藩及朝貢諸國附錄於後。其內容,每省立統部,冠以圖、表,首分野,建置沿革、形勢、職官、戶口、田賦、名宦。省以下各府先是冠以圖、表,下分:分野、建置沿革、形勢、風俗、城池、學校、戶口、田賦、山川、古蹟、關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觀、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釋、土產二十一門。

乾隆二十九年,因新疆劃入國土,御史曹學閔奏稱:「《大清一統志》……久已頒行海內,近年來平定準噶爾回部,拓地二萬餘里,實為振古未有之豐功。前命廷臣纂修《西域圖志》,並令欽天監臣前往測量各部經緯地度,增入輿圖。惟《一統志》尚未議及增修,請飭儒臣查照體例,將西域新疆敬謹增入。再查《一統志》自成書以後,迄今又二十餘年,各省府廳州縣添設裁併多有不同,亦應查照新定之制逐一刊改。」乾隆特詔命重修《一統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主持纂修,總纂官有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陸費墀等,開始測繪、製作青海、西藏、新疆地區精確的地圖。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續修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式進呈。

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修《大清一統志》,由穆彰阿李佐賢泮錫恩廖鴻荃龔自珍等主持。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國史館總裁大學士穆彰阿等奏稱:「為接纂〈大清一統志〉全書告成,恭摺奏聞請旨事,竊臣館於嘉慶十六年『經方略館』,奏請將〈大清一統志〉移交補纂,臣等現已督飭在館各員,將全書纂輯繕校完竣,共五百六十卷,凡例、目錄二卷。陸續進伏思,纂輯〈大清一統志〉卷帙浩煩,與臣館常行功課不同……」。有清一代,前後編輯過3部:即康熙《大清一統志》,乾隆《大清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志》。

台灣問題 編輯

 
大清一統志臺灣府建置沿革」關於臺灣的敘述

在乾隆九年(1744年)版本的「臺灣府建置沿革」中有一段文字敘述:「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屬於(從)日本[2]

天啟為1621至1627年,該時期曾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時日方稱台民族為高砂國且並未對荷人治台提出異議,在清朝已統治臺灣多年、日本則處於鎖國狀態下,因而兩者對台灣島歷史之瞭解均十分稀疏,至今後人對於先人作此誤述的原因仍不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版則刪去「屬於日本」四字。[2]

參見 編輯

  • 康熙皇輿全覽圖
  • 《乾隆一統輿圖臺灣圖》
  • 《皇朝中外一統輿圖》(同治初年,1863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大清一統志. [2015-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4). 
  2. ^ 2.0 2.1 回顧台灣的命運. [2014-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延伸閱讀 編輯

[]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